![]() 业内信息赞赏:为什么我们会在一起?2016-02-02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王硕
编者按:移动互联的时代里,技术和思维逐渐改变了传统出版的格局。在内容生产环节,众筹出版的形式逐渐被业界所接受,一些有想法的创业者看到了这片市场的潜力,“赞赏”就是其中之一。上线一年左右,该平台发布和成功的项目已超过了英美同类平台。创始人陈序为我们揭开了“赞赏”背后的故事。 互联网发展的这些年,人们赋予了“赞赏”很多新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动词,它可以是微信文章结尾的“赞赏”,也可以是微博文章单纯的“点赞”和单纯的“打赏”。但在2014年底,“赞赏”这个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成为了一家众筹出版公司的名字。 这家公司就叫做“赞赏出版”,这是一家集出版与社交于一体的众筹平台,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众筹、众包带动IP形成、开发的互联网平台。2015年5月“赞赏”获得了900万元的融资资金,在短短一年的发展时间里,“赞赏”已经成功出版42本书,其中包括《失控》作者凯文·凯利(K.K.)的科幻漫画书《银带》、傅踢踢的《谈到世界充满爱》、范卫锋的《新媒体十讲》等。 “赞赏”的创始人是陈序,曾在美国《新闻周刊》中文版做执行主编,是一位有着22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媒体人,他深深了解出版这个行业的痛点,希望“赞赏”能在一个价值巨大的市场中解除压抑,解放生产力,解决痛点。 1月25日,“赞赏”齐聚出版人、作者、公号媒体、读者、创业者等各路人士于一堂,召开了一场以“为什么我们会在一起”为主题的“赞赏人跨年大会”,畅谈过去一年内“赞赏”的成绩并介绍了“赞赏”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气息。 赞赏是什么鬼? “赞赏”坚持“人人都能赞赏成书”,是一个服务于作者、出版人与赞赏人的出版平台。据介绍,对于作者来说,在“赞赏”出书不仅降低了出版门槛,能获得比传统出版更高的收益(24%图书版税率),还能拥有自己的铁杆粉丝群;对于出版社来说,“赞赏”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题,降低了出版成本,预测了市场风险;对于赞赏人——也就是准出版图书的粉丝、众筹人来说,“赞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靠近作者并能获得更多相关价值的平台,有些“赞赏人”甚至能与作者成为朋友。 “赞赏人”依据个人需求选择众筹档位,获得相应的回馈。回馈模式一般分三档,第一档大多是100元,反馈的增值服务是:一本定制版赞赏图书和全年作者线上沙龙VIP资格;第二档和第三档则是作者自己制定的增值服务,有的可以获得与作者共进晚餐的机会,有的可以收到作者的收藏品,收到作者亲手画的油画等。 “赞赏”的团队共有20人,其中有10位出版人。面对纷繁复杂的选题,2015年“赞赏”开始寻找“合伙人”。“赞赏合伙人”的身份是辅导作者写作的出版导师,他们可以在“赞赏”平台上依据自己的兴趣寻找选题,帮助读者进行内容规划与编辑,图书出版之后,该出版导师可从作者筹得的“赞赏金”中获得5%的回报。而“赞赏”则会收取该作者众筹金额的10%作为服务费。 他们为什么选择和赞赏在一起? 上至76岁的古稀老人,下至15岁的少年作家,他们都选择了和赞赏在一起,还有众多的文化友人也选择和赞赏在一起,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赞赏? “你不需要10万+,你需要1000粉”。在赞赏人大会上,陈序直言道:“我们每个自媒体都去追求10万+的阅读数,你不需要,你只需要有1000个铁杆粉丝。在中国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凯文·凯利的追捧者,但是真正实践他的理论的人很少,所有的人都是追求更多的关注,而不是追求真正的铁杆粉丝,因为他们不是靠铁杆粉丝活着。”“赞赏”的出书程序,使作者发展了很多铁杆粉丝,增加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作者在平台上已经预先公开了作品的部分内容甚至全部内容,加上比普通图书贵上一倍甚至几倍的价格,如果不是真爱粉的话很难产生购买行为,而这样的方式也很可能会对书籍出版后的销量产生影响。 铁杆粉丝的理论使“赞赏”连接了很多个小社群,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创作人都可以在赞赏得到自己的支持者。这样的一个生态环境是“赞赏出版”真正能够向前运转和发展的基础。 在“赞赏”,帮助不可能出书的人出书。2015年,一位76岁的老奶奶在“赞赏”出版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回忆录——《松迹》。这位老人叫做刘继松,是一位普通的广西人民教师。一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本来是准备自己花钱拿到印刷厂印刷,发给亲友的,但后来在自己儿媳江涛(编者注:江涛是《松迹》的出版导师,乐趣投资创始人)的引荐下知道了“赞赏”,在这里出版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老人表示非常高兴。这本书的“赞赏人”有很多都是老人的朋友,有位赞赏人是刘继松的闺蜜,看到老朋友出书,她说道:“像刘继松76岁这个高龄再出书,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让作者写自己喜欢的书,出自己喜欢的书,给喜欢自己的人看,这就是“赞赏”最为推崇的宗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赞赏”启动众筹项目的时候是先从熟人入手,在“赞赏”出版图书面向的受众基本上也是作者自己的熟人,由于大众对“赞赏出版”辨识度并不高,所以主动分享“赞赏”作品并参与评价、参与购买的“赞赏”网友还不够多。有时,消费者对作品的“赞赏”行为与真正阅读的行为是相互矛盾的,有些人的购买行为受到很大的“情感”因素影响,甚至有些赞赏人很有情怀的认为“打赏我喜欢读的书,给得值”,在这样“给得值”的想法背后,读者是会真的对作品进行研读还是将作品作为与作者之间感情的见证?这些都是限制平台发展的因素。在“赞赏”发展的初期,想要找到自己的垂直受众,即那些“非熟人”用户,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情。当平台流量增加、用户增多,出版模式成为新常态、出品规模化、效益明显可期时,可能考验的就是图书的质量与品质了,“赞赏人”将会从更多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购买行为。 而对于作者来说,利用“赞赏”平台进行出版,能够看到许多不同网友的意见与期待,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社交性”,在满足多数人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如何在创作过程中保持自己的观点,保护作品的原创性与总体价值,防止作品的主旨与理念被网友的意见左右,这确实需要一番拿捏。 开发资源,扩大流量 “赞赏”出版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简约、互动、实效、针对性强,它简化了出版行业冗长复杂的出版流程,利用社交的特点使读者与用户进行互动,图书市场投放精准,针对性强,提高了图书的出版效率。为了帮助读者读书,同时也为了扩大“赞赏”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用户,“赞赏”将在2016年推出“帮你读书”丛书系列,以口袋书的形式出版,由知名作者或KOL(关健意见领袖)来担任图书推荐人。 同时,“赞赏”为开发更多的作者资源并帮助作家写作,将在春节前发布iOS版“行距”App,旨在通过此款写作工具帮助作者创作,使作者与具有编辑能力的人进行交互。为出版平台引进新的作者,增加更多流量。 此外,“赞赏”在2016年将通过与亚马逊Kindle、新榜、优酷、Artand、MIT科技评论中文版的合作,开发更多的作者资源与出版资源,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引流,并由此一起推动、盘活出版业务的发展。 2016年“赞赏”还将举办“全球华人的科幻创作比赛”,旨在通过此项比赛发现一批像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年轻人。目前,“《赞赏·未来》科幻创作大赛筹备委员会”邀请了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杂志执行总编韩松、《财经》杂志联席执行主编靳丽萍等5位业界人士进行大赛筹备。 “赞赏”的出版模式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新的尝试,这种出版模式若要在未来成功,还需要更多人的推动与努力。毕竟还是有人会选择和有价值的东西在一起。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