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媒体人根本就没有转型的可能性

2016-02-14 来源:传媒圈

  一个行业变得衰败和羞辱,有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真正的从业者人微言轻,沉默如谜,但那些观察者、所谓的研究者以及活动组织者大张旗鼓,名利双收。

  我越来越讨厌刷朋友圈,原因之一是由于职业原因,我微信上的媒体人占了很大比例,刷一下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转型”呼声,悲天跄地的。这些人有一种“随时准备着”的样子,怀揣着悲壮而奋发的复杂情绪。在一个又一个微信群里,凡是有谁看到某记者“转型”的信息就会转贴过来,并嘱咐大家好好研读这个例子。

  这样的所谓记者转型的例子包括记者转型做律师,记者转型做公关,记者转型做艺人经纪人,等等,不一而足。每次看到同行热切地讨论这样的“转型”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疑惑重重的感觉,我始终搞不清楚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他们出了问题。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有一方不正常。

  这哪里是神马“转型”,这明明不就是彻底“转行”了吗?律师、公关、经纪人之类,和记者有什么关系呢?我所认为的“转型”是指:仍然从事新闻报道这个行当,但基于互联网对于信息传播和信息获取方面的生态改变,我们转变某些行为以进行有效应对,使得自己的信息传播更有效地抵达更大多数的受众,并让其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难道这不才应该叫“转型”吗?你们讨论的那些,难道不应该叫,“作为记者干不下去了,换一行到底还能靠神马吃饭”吗?

  大约一年前,我所供职的单位邀请了一位江湖名声很盛的、研究新媒体的大学教授来给我们讲座,讲得云里雾里,一派预言家的样子,一会说起来未来的媒体都在视网膜上呈现内容,一会说着智能眼镜注定在两年内成为最重要的终端载体,手机注定成为垃圾。

  当时,会议室里关着灯,尽头的墙壁上映着他带来的充斥着各种数据柱状图的PPT。我坐在他正对面,在光亮明灭之间,看着这个文科生默默装着技术逼。等他的烧稍微退了一些之后,我问他,“老师您好,我就是想请问一下,以后靠写作,还能不能吃得上饭?写作还是不是一门职业?”

  老师开始扭捏起来,像一个真正的严肃知识分子那样谨慎,“嗯,啊,这个吗……可能哈,嗯……可能写作以后就是个爱好吧。还是得干别的。你得转型。”

  说真的,当时我就不想说话了,一个字都不想再说。我表达了谢意,安静地坐在黑暗之中,PPT在我左侧一闪一闪,无声无息。我觉得我们之间横亘着一个无法看见的、巨大的、块状的障碍。那个瞬间,我有点开始明白,这些自称研究新媒体的人之中,有很多,其实根本就不是研究媒体的,而是研究科幻的。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所谓新媒体观察家都把新媒体当做了科幻的一种。似乎自己的预言愈发超越科技的边界就愈发能证明自己有跟上时代步伐的能力。

  他们念叨着,未来的信息是根据心灵感应生发在车窗玻璃上,又说,两人之间对话提到什么信息,在二人之间的空气中就会出现一面虚拟屏幕,两个人可以在空气中点来点去地交谈……在大学的课堂、在媒体会议室的讲座、在热闹非凡的新媒体颁奖礼的现场,说出这样话的人层出不穷。他们大都是出生于1970年代的小城直男,身体还保存着对于饥饿的模糊记忆和对于小城生活的矫情式抒情,正是这些人痴迷于描述一种漫画式的科幻场景,并自以为是地认定那就是未来媒体的形态,并彼此互相打气。这些人可能不会知道SyFy和CW之类的电视台,那里面播放的烂梗低幼科幻剧中,到处都是他们讲述的科幻想象。连他们脸上凝重搅拌着得意的表情都和那些科幻剧里的男主角很相像。他们想象力的顶端就是那些low到爆的桥段了。

  一个行业变得衰败和羞辱,有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真正的从业者人微言轻,沉默如谜,但那些观察者、所谓的研究者以及活动组织者大张旗鼓,名利双收。比如,那一个个隆重的颁奖活动上,一个个累死累活的公号狗,被颁发了一块价值五块钱的有机玻璃,能在朋友圈嘚瑟一个礼拜。而他们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一个多么传统的营收模式。这样的活动上,那些小小的公号主人自以为自己才是主角,其实,背后坐收现金的人们笑而不语。还有那一个个依靠演讲费为生的“新媒体学者”,我始终没想明白,按照他们的逻辑,写作都无法成为职业,职业媒体人都终将消失,他们连研究对象都没了,他们自己靠什么活着呢?

  直说了吧,媒体记者是根本不可能有真的“转型”可能性的。这个行当的从业者只能选择继续干下去或者辞职彻底转行。

  媒体人是一种已经确定下来的、恒定的内容生产模式,采访,核实,写作,传播。如此而已。既没有型可转,也根本不需要转什么型。如果说,有一天我们被淘汰,那是因为我们生产的内容不好看,不被需要,而不是我们想办法转型就能拯救的,不被需要的内容转成什么形态都仍然不被需要。而优质内容永恒产生价值。

  说到底,无论变成什么形态,媒体注定是一门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媒体公器如此,如今的“新媒体”作为媒介私器同样如此。所以,本质上讲,就连盈利模式都没什么型可转。无非塑造影响力和吸引注意力,然后把这二者变现。

  众所周知的传统媒体不必多说,现在的新媒体盈利模式仍然基本上就分三种,第一,先吹牛逼,然后吸引一帮傻逼看自己吹牛逼,把樱桃,苹果,白酒什么的假冒伪劣产品包装成逼格产品卖给那帮听自己吹牛逼的人,或者吸引广告主投广告;第二,先吹牛逼,然后找一个愿意赞助的咖啡馆,再找傻逼收费,把他们都组织起来进行线下吹牛逼活动;第三,先吹牛逼,然后把可能互相需要的两方面傻逼拉到一个群里,找双方收费。这一系列东西被称为社群经济。好像一个东西一旦被重新命名,就显得如获新生一样。这里所说的“吹牛逼”就是那帮研究新媒体的知识分子特别乐于提到的“内容创业”。

  那个当时给我们来做讲座的教授,对我们所有人说,我们转型的途径就是卖东西。我问他,您的意思是不是我先通过吹牛逼聚合一帮读者,然后说,我家产的大樱桃,特别甜啊,你们都来买啊!他说对对,就是这个意思。还举了例子。他说,他有朋友是做白酒的,给了他们几十箱,他只是不想变现,要是想的话,一卖不就行了吗?眼白里翻出一种“怎么这都想不明白”的光晕。我真是对你国文科教育折服了。我心里说,那是朋友情分,给你点东西喝着玩,你那没有成本负担,如果你真的要做微商,你得进货压货,你得招人打理,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我觉得他那种智力还是千万别做社群经济,还是好好做学者研究科幻新媒体吧。

  现在,有很多人都开始这样走这条路子。吹牛逼之后卖货。问题是,很多时候这是行不通的。举个例子。你自己文章写得好,漫画画得好,并不天然意味着你所卖的樱桃就甜,茶叶就香,酒就保真。因为你在写作上的名声,不能天然为你售卖的产品背书。这完全是一种泛道德化的移情,心理结构是,这个人文章写得公正、有趣、见解深刻,那么这个人做生意就一定童叟无欺。没有这样的道理。文章有文章的规律,生意有生意的规律。二者并不天然相互印证。再说,生意自身的规律是质优价廉才能吸引受众,人家那么多专业卖水果、卖烟酒糖茶的,人家有的是办法压低成本,疏通物流,你这一个月卖个三五箱的,拿什么和人家竞争?不可否认,有一些人可以卖得不错,但是那是特殊情况,他们基本上是冲着买偶像周边的心态去买的,东西好不好吃都在其次。而且,那些可以持续卖产品的,卖的都是特殊产品,比如美妆教主顺便与代购化妆品的合作,讲冷知识的公号顺便卖书之类。其他的都不可持续,不信,你们自己找一个文章写得特别牛的人买一箱草莓试试,看看多久能发货,吃完还买不买第二次。

  有人说,未来万物皆媒。这话说得没错。但是,很多人不究深意。万物皆媒的意思是,万物都是媒介,而不是万物都是媒体。万物皆媒,其实给我们这些内容提供商铺陈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一切都可以被用来呈现内容。如果我们能够生产出优质的、极其被需要的内容,我们会获得比现在或者说比当年媒体火爆的时候更好的生活。如今,支付宝成为了呈现内容的媒介,滴滴打车成为了呈现内容的媒介,任何一个有生活实用功能的APP都客观上同时具备流媒体平台的特征,或许未来的一天,支付宝会独家呈现最优质的财经新闻调查,滴滴打车会与最好的社会新闻生产商合作,电影票售卖APP将播放人物深度访谈。这才是媒体的变化,而不是科幻。

  问题是,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内容,还有多少人觉得内容生产商是一份正经的工作。现在所有人都认为,所谓内容创业就是发gif动图。愿风投眷顾你们。

  (作者:杨时旸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