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对出版文化的哲学思考

2016-02-2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王维桓

  所谓哲学思考,就是辩证的思考,就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思考。大家每天都在做这种思考,只不过没有意识到和总结出来。以这样的方法思考一些问题,就会有很多新的感悟。辽宁省图书出版系统开展的先进出版文化学习、创新活动,就是要培养大家的辩证思维习惯:更新出版理念和情怀、提高出版境界和视野、拓展出版格局和心胸。

  图书出版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对政治、行政、经济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巨大的。笔者力求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

  对图书出版政策法规的思考。

  图书出版社的存在,是图书出版管理部门和管理政策、管理法规存在的前提。管理部门要根据图书发展需要,引导和监督出版社坚持正确出版导向,依法依规运行;要引导和帮助出版社提高出版产品质量,传承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和人民;要营造和维护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

  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形象和有关法规的制定、执行者,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已成为出版社的重要帮手和真正的朋友;有关政策法规已成为维护、提升出版社利益的利器。

  对图书出版是做“形而上”还是“形而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周易》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表述。过去一般认为,这句话是说:形而上的是精神的,抽象的东西,它是“道”,它主导派生出了形而下;形而下的是物质的、具体的、可触摸的东西,它表现和演绎着形而上。无形之道,它只存在于高人的眼光中,以常人的境界和格局,是感觉不到的;常人只能感觉到那些可触可摸的具体的有形之器。这只是一个大概的、相对还比较模糊的判断和划分。

  有三个提问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一是图书出版企业与一般的工业产品、民用产品生产企业不大一样,图书产品有意识形态属性,这一重要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不考虑产品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读者的影响。如果我们做的书连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都不好意思看,我们还怎么拿它来对整个读者、整个社会、整个文化发展传承负责。我们做的不是一块钢铁、一块肥皂。我们是文化人,我们做的是文化产品,要流传后世影响人的。

  二是国家当初设立出版社主要还不是为了挣钱,出版社是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诞生的。先是人民出版社,后来裂变出很多专业出版社,很多政府部门也建立了出版社,大学和部队也开始建立了出版社。其成立目的更重要的是为“形而上”。

  三是现在强调出版社发展要多元化,不是什么挣钱就干什么。挣钱没有错,转企改制后挣钱更没有错,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责任,不能忘了我们的长项,不能离开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前几年很多出版企业一窝蜂搞房地产,但你做不过王石,而文化产品——图书,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搞房地产或者别的,就算你走运赚到钱了,也不能作为判定你作为一个出版企业有能耐的标准。

  希望这三问有助于我们理解做“形而上”还是“形而下”。

  对出版产业化的思考。

  出版的产业链条就是编、印、发、供等。我们说出版要产业化时,一般都强调要把这个产业链条尽可能拉长、做足,每一段都做出精彩来,都成为出版产业的亮点,这样出版产业就做大了,就化了。

  现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光做这个链条还不够。特别是在纸质媒介走下坡路的环境下,在互联网神速发展,强调多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怎么做大做好出版文化产业,需要认真研究。

  现在很多出版社已经尝试把这个产业链条竖起来做了。比如,图书出来了,可以做互联网产品,还可以做教具、玩具、游戏,搞体验馆、搞更大的社会活动。大连出版社把一个“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品牌做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做到在全国各地开体验馆。它吸引很多国有、民营资本加入进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辽宁美术出版社的电子产品“大耳娃”,代表了未来出版形态变革的方向,它的体验馆,也开始在各地布点。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少儿出版社也有许多很好的出版产业化探索。但谁都不能说自己是完全成熟可复制的。出版产业怎么“化”,还是一个问号。

  对市场在出版资源配置中作用的思考。

  在文化生活中、在出版文化生活中,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就有很多变数,不能简单复制经济生活。一般地说,一个选题立意新颖、群众喜见乐闻,预期发行码洋大、收益好,各种出版资源均会向其倾斜,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明显。但是为了社会文化的长期发展、为了政治和国家安全、有关的文化研究专著出版、有关的文化抢救或挖掘文献出版、有关的政治氛围营造的书、报、刊、画的出版等,都要求出版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经世济民的情怀,理念要新、思想境界要高,胸怀格局要大,力推出版资源的配置,甚至运用政府行为这只看得见的手来配置优质出版资源。

  另外,出版界时常可见的“跟风”炒作,看似是根据市场需求配置的,实际是没有自己思考的复制、照搬。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不是任何发展都是硬道理,经济增速已经降到7%或以下。出版文化的发展也要有所借鉴,强调适度、科学。文化资源也是有限的,要珍惜利用。

  (作者单位: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