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全媒型”人才如何养成 新闻院系师生这样说

2016-02-24 来源: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新闻院系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德树人?新闻学子怎样成长为 “讲政治、有情怀、接地气、多面手”的全媒体新闻从业者?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闻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新闻院系的师生们是这样说的。

  老师们这样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面对网络时代的来临、传媒技术的变化,新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识、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不要让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再去学习,而是在学校就培养出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各项技能,使他们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新应用的行家里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新闻教育应该坚守旗帜、坚守道路,要有“护旗意识”。对照讲话要求,当前的新闻教育存在问题,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相关教育还不够,这要求新闻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把握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国情单”,为公众提供理性的“认知框”,寻找舆论引导的“话语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伟:对于高校新闻传播学院而言,必须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在教学、科研中全面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广大新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德才兼备、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从业者。广大青年学生要夯实新闻传播专业基础,努力成长为“全媒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如果把党的意志和主张比作春风的话,那么在传播过程中就要化为影响舆论的春雨。当前,不仅传达式、口号式的传播方式需要创新,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尊重传播规律、讲究传播艺术的新型新闻舆论传播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龚向明:打造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不仅要抓好当下传媒人才的教育与引导,更要不断强化传媒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这需要高校的新闻学院在这方面担负起职责,努力培养符合48字精神的新闻后备人才。第一要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第二要继续强化新闻舆论导向教育。第三要继续强化媒介融合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毛章清:作为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我们很受鼓舞,这代表的是党和国家对于新闻传播、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我们将鼓励学生勤学习、多锻炼,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能力,提醒他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始终保持一身正气。

  西藏民族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王彪:高校教师应当对当代大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在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的信息化时代,在自己的作品、新闻中,要保证真实性、有效性,对自身素养和作品负责是底线。

  新闻学子这样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李元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新闻道”,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用科学的新闻理论指导实践;要锤炼过硬本领,掌握全面技能,丰富各种知识,“广涉猎”与“深挖掘”相结合,努力成为适应党的事业发展与媒介形态变革的专家型、全媒型人才,做好“新闻术”的准备;要练就博大襟怀,形成全面视野,具有导向意识,以使自己的新闻作品促进党的事业、人民事业的发展进步,确保“新闻道”与“新闻术”都是为了党和人民。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季戌: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它也为新闻的把关增加了难度,当前互联网仍时不时会有暴力、色情、虚假、有偿新闻充斥人们的眼球,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借助这些新闻影响人们的团结和意志。而党媒作为最具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自然应当起到扬正气促新风的作用。习总书记提出的“党媒姓党”,实际就是将新闻的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起来,向人民准确无误地传达党的政策和意志,并且成为党与人民有效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未来的媒体人,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将坚持党性贯彻到日常的新闻学习与实践中,引领时代先声,在复杂的网络新闻环境中保持清醒,激浊扬清。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研究生赵文涛:新闻专业的同学更应主动了解国情,充分了解当今中国发展现状,了解社情民意,这样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更丰满地写出群众爱看的新闻作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刘天:下半年我将毕业成为传媒业的一员。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使我进一步意识到新闻传媒业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只在校学习远远不够,必须多实践,多深入群众,从党的要求、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启发自己跟上未来新闻创新的步伐,在即将开始的新闻生涯中,将总书记的叮嘱谨记在心,努力践行。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杨睿楠: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提到的新闻记者“要接地气,多采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 。平时在课堂上,老师就经常讲到新闻采写要接地气,在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定不能假大空,不能写一些空话套话或者框架式的新闻。

  西藏民族大学2014级新闻专业学生王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的定位,这一下子让新闻工作者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也让我们这些还在接受学习磨练的新闻学子们充满干劲。

  本文根据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浙江日报、厦门日报和河南商报等相关报道整理,转发请注明来源。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