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统一标准 冲破壁垒构建行业数据共享体系2016-03-04 来源:中国出版网 张毅君
我国出版发行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中面临的障碍性问题很多,营销能力不足即为其一。而提高营销水平首先必须解决行业数据的不规范、不对称问题。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引入《图书在线信息交换(ONIX)》国际标准以解决上述问题,引入后的标准中文名称为《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2013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CNONIX新闻出版行业标准;2013年12月,国家标准委发布CNONIX国家标准。 2014年,总局与财政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做出部署,要求加快推进CNONIX国家标准应用。根据该文件,总局统一部署、加强指导,业内相关机构具体组织,出版发行企业为应用主体,相关技术企业给予全力支持,采取“试点、示范、推广”三步走措施,全面推进CNONIX国家标准的产业化应用,有力推动了行业出版发行数据共享体系的建设,为打造“出版业现代供应链系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基础。 一、背景:出版与科技的大融合时代 出版与科技融合,既是现实话题也是历史写照,更是客观规律。每一次出版与科技融合的突破都带来出版发行业的历史性转型升级,都展现了出版发行业对新兴技术的吸收与应用程度的提升。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技术升级始终没有改变基本产业模式,即“产品生产与供应”模式。但在本轮数字技术推动下,由于出版体制改革与出版技术变革、产品形态创新与市场服务模式创新是融为一体的,技术将推动出版业迎来产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出版业也将从相对粗放的“产品供应”模式,转向精细化营销的“服务供应”模式。 出版与科技融合,当前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出版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经过近几年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判断:出版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首先还是要利用和运用好互联网,实现出版业的“互联网+”;其次才是在实现“互联网+”的基础上,成为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内容作为媒介,为外部行业的生产、个体消费者的生活提供信息消费服务,实现“内容+”。届时出版产品(信息内容产品)将不再是出版业与消费者关系的终点,而成为两者关系的起点;出版业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生产者,而是成为信息内容生产与提供的服务者。 出版与科技融合,还将体现在数据运营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上。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业的大数据体系建设将很快提上日程。出版业的大数据体系,将由生产环节的内容资源数据与产品信息数据、传播环节的产品流通数据与产品交易数据、消费环节的市场消费数据等共同构成。因而数据的全面性、规范性、有效性、可共享将至关重要。 二、困境:出版发行数据难以有效共享 目前我国出版业既面临缺乏规范、有效数据的问题,也存在数据难以共享、无法实现规模汇聚的困境。无论是行业数据体系建设,还是企业数据积累,都有明显不足。近十年来,我国出版业从出版环节(出版社)到发行环节(批发商、零售商)都在各自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虽然部分企业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全行业角度看,这种分散式建设的效果极不理想,“数据孤岛”现象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出版业数据体系建设和转型升级进程。 1. 数据体系模式“封闭”。一些先进国家的出版业同行,很早开始关注行业级数据共享问题,通过标准研制与实施,打通上下游信息流,凭借数据采集加工能力,向前进入出版环节、向后延伸至消费环节,建立起贯穿出版全领域的数据体系,并以其为基础形成较为完整的出版物供应链。我国则是在实践中形成了出版集团、新华书店和网上书店系统为代表的几种出版物供应链模式,呈现出集中式、内部供应的特征。这种构建模式基本是封闭的。单独看,每个系统都挺先进、挺完善,但由于数据只限于系统内部使用,无法与外部沟通共享,使得出版业“行业级出版发行数据共享体系”难以形成。 2. 数据交互方式“散乱”。由于我国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数据相对封闭,难以有效流动,整体数据的交互活动小而散,缺乏可以落地的协调与合作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版与发行之间的数据交换大都采取“一对多”的方式,且数据格式并不统一,数据交换的效率十分低下。数据共享的无法实现,导致我国出版业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级“出版业现代供应链系统”。 3. 数据交换机制“双盲”。出版方对规范元数据未给予足够重视,且忽视下游发行商的数据需求,产品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加工粗糙,数据质量较低;发行方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出版信息,只好自行开展数据采集加工工作。但其市场流通环节的信息数据作为企业机密,在缺少互惠交换机制的情况下,无法反馈出版社,造成出版业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环节之间数据交换机制呈现“双盲”状态。 4. 数据监管要求“错位”。施行网上实名书号申领等管理制度,初衷是从源头对出版产品信息进行监管,掌握和了解出版物的元数据情况。但由于CIP、条码、书号(ISBN)实名申领等系统需提交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有一定差异,出版方与发行方都在分别根据市场需求重新制作数据。在数据体系建设上,政府管理的要求与行业实际的需求之间明显错位。 三、应对:项目带动、分步推进、全面建设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局不断拓宽视野,深入考察其他行业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做法,借鉴其成功经验,最终确定了总体工作思路:研制并推广相关标准,借助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建设行业级数据共享机构,依托数据共享平台,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内在价值。 1. CNONIX标准研制工作。2009年,国家标准委批准《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系列国家标准立项。2010年,在原总署指导下,发行标委会成立专项工作组,着手从行业标准到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2013年6月,总局批准发布CNONIX行业标准,2013年12月,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 图书产品信息格式规范》国家标准(GB/T 30330-2013),自201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CNONIX标准以同步跟踪的方式采用了最新版本的国际ONIX标准,确定了我国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与出版发行业务相关的核心元数据,规范了我国出版物流通领域图书产品信息描述与交换格式,满足了出版者通过向发行者(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网上书店、其他出版社)、图书馆等终端客户及其他任何涉及图书销售的供应链上贸易伙伴传递产品信息共享的需要,实现了出版业全周期信息数据的规范统一,从标准的高度上,为各种打通出版业信息流的技术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对于整合和集成发行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我国图书发行业的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出版物现代供应链系统建设,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2. CNONIX标准产业化应用步骤。CNONIX行业标准发布后,总局即开始按照“试点、示范、推广”三步走原则推进标准应用工作。一是试点阶段(2013年中到2016年初),选择中南出版集团作为试点单位,以湖南省新华书店信息系统改造为契机,研制符合CNONIX标准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运营工具,实现一个集团内部出版发行单位之间的数据“微循环”;二是示范阶段(2014年底到2016年底),将CNONIX标准应用示范工作纳入《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在2014年底遴选出22家出版发行单位作为示范单位,完成项目标准、企业标准编制,完成相关工具与系统部署,筹建“出版发行数据服务中心”,启动“出版发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跨域示范单位范围内的数据“小循环”;三是推广阶段(2016年底至2020年),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政策,梳理工作流程、形成工作机制,正式建立起“新闻出版业出版发行数据服务中心”,建成“出版发行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面向全行业的数据“大循环”。 3. CNONIX标准产业化项目内容:从标准研制、技术装备配置到机构建设。一是支持出版发行单位分别研制贯彻落实CNONIX标准的企业标准,在发行标委会的组织下,共同研制通用的项目标准;二是支持出版发行单位采购符合CNONIX标准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运营工具与系统,总局组织开展了技术支持企业推荐工作;三是支持行业公益性研究机构开展数据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推动成立了“CNONIX国家标准实验室”;四是支持行业机构探索开展面向行业的数据共享服务,批复总署信息中心筹建“新闻出版业出版发行数据服务中心”,推动行业数据有效汇聚;五是支持行业内筹建“CNONIX标准应用联盟”,推动行业内市场化数据交换规则的确立,促进数据有效流动。 四、远景:完善的出版发行共享数据体系 借助CNONIX标准产业化应用项目,加快推进“出版发行数据共享体系”建设,为出版业探索出一条可以打通出版源头与发行环节、直至市场消费终端的信息流,以此为基础,总局将全力推进出版物现代供应链系统建设。 1. 远景目标:构建理想的出版业现代供应链,必须同时关注几条线,一是资金流,二是物流,三是信息数据流。要以出版发行数据一体化为底层支撑,实现物流、资金流的贯通,促进出版业的产品有效流动与服务模式创新,这是出版发行数据共享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沉淀下来的数据能够最大化地产生价值,要关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分工、实现路径与应用场景。 2. 角色布局:要建立起多维度、多层级的角色布局,除政府角色外,其他的角色应当更多依靠市场选择。 ——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政府部门的定位是数据监管、数据统计、数据应用,政府部门的目标是基于完整、真实、客观的数据进行宏观政策决策。 ——行业数据管理服务机构。行业级数据管理服务机构,是面向业内开展公益性数据管理与服务。一方面对政府负责,提供宏观数据支持;一方面为行业提供公益服务,实现基础数据交换与共享,推动建立市场化数据采集、管理、交换、分析、运营机制。行业管理服务机构将在政府支持下,建设“出版产品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出版单位和发行单位基础数据的共享。 ——行业数据联盟。公益机构要交换的基础数据范围到底卡在哪条线上、应该多少项?不是政府定、也不是行业机构定,而应由市场主体自发组建的行业数据共享联盟在大量实践中,形成数据市场化共享与交换的规则。最终的数据交换可以借助行业数据管理服务机构的平台得以实现。 ——数据主体机构。出版单位、实体发行单位、终端零售商、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图书馆等都有数据产生,也都有从其他机构获取数据的需求。这些机构都将通过与行业数据管理服务中心发生关系,完成在共识前提下的基础数据交换和共享。 ——市场化数据服务企业。数据共享体系建设离不开市场化的数据公司的参与。总局将会鼓励、扶持一批市场化的数据服务企业,包括数据加工服务企业、数据分析服务企业和更多的数据运营服务企业,围绕上述角色共同构成数据采集、交换、共享的核心层。 ——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数据、用户个体数据即用户画像数据将为内容供应有效性的提高提供重要参考。 ——外部产业领域的相关机构与企业。出版业和外部产业发生数据交换与应用关系时,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外部产业获取相应数据,为出版业的生产、营销与服务方向提供参考与支撑;二是出版业也会为外部产业提供数据,消费者阅读行为产生的相应数据对外部产业也会产生很大价值,出版业的未来,应当有数据出版与数据服务等新形态。 3. 实现路径:在政府监管与支持下,由行业数据管理服务机构搭建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将部署标准化工具和系统,并提供出版、发行单位分别使用的客户端,尽量减少出版发行单位的填报工作量;基础数据汇聚后形成统一的行业基础信息数据池,总局业务管理部门将按照各自分工分别从数据池中采集相应数据项;行业数据联盟与行业数据管理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的合作,建成行业级全周期数据交换平台,联盟成员按照市场化规则获取相关数据。 4. 应用场景:为方便行业内快速理解、达成共识,总局主管部门提出“数据火车”的形象化应用场景描述。即可以想象有这样一列数据火车在行业内不停奔跑,每个数据主体机构都拥有自己的站台。数据火车在每个站台会上传一些数据,也会卸载一些数据。每个数据主体机构同时拥有一节专用车厢,可以把不同时间节点的数据装载进去,也可以根据事先确定的市场规则获得其他数据主体配发的钥匙,有条件地打开其他数据车厢,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数据火车的前部车厢是完全开放的,是政府部门委托行业数据管理服务机构采集的最全面的基础数据,其来源是依据相应的政策,实现事实上的强制性提交。数据的分析报告是数据机构以市场化方式采购数据,依据模型和工具进行分析,得出相应成果,再反馈出版发行单位,用于选题分析、库存管理,等等。整个运输系统的车厢、数据库均是统一标准的,轨道等传输技术将由符合相应标准的技术支持企业提供。这列火车会不停地在不同的数据生命周期之间奔驰,同一个站台,数据火车会随时到访,从选题到书号申请、发行征订、到货、销售数据、库存等一系列与数据发生关系的环节,数据火车都会及时提供到用户面前。 “十三五”时期,提高出版业的数据运营能力,是总局新闻出版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希望出版单位、发行单位、技术企业、科研机构、行业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为建设强大而高效的新闻出版业数据共享体系作出我们各自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