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化时代期刊的身份危机和补救策略

2016-03-04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郜书锴

  摘要:国内对期刊身份的研究还是空白,这个被长期忽略的问题已经受到海外学者的重视。期刊身份迷失甚至陷入危机不但影响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而且影响到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本文探讨数字化给期刊的身份带来的损害,并提出了数字化下拯救期刊身份危机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数字出版 传统出版 期刊身份 出版转型

  数字化之前,除了出版行业规定的刊名、刊号和刊期等必要元素之外,每种期刊都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象识别元素,包括封面设计、办刊宗旨、编辑理念、版面形式和内容特色等,这一套独特的形象识别模块就是一种期刊的“身份证”。身份的英文表述是identity,含义是一个人或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内在属性。期刊的身份和人的身份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数字化似乎以某种技术霸权打破了期刊独一无二的身份,在法律意义上遮蔽了期刊身份的合法性,造成期刊身份的迷失甚至危机,对此必须予以重新认定和补救,以维护和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

  一、数字化对传统期刊身份的损害与消解

  数字化之后,印刷版期刊的内容不再是以前完整的一本或一期,而是以页或篇被拆分到不同数据库和各类网站上,原来一本或一期的完整内容被四分五裂地肢解了,期刊的身份识别元素也因此被拆得七零八落而无法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期刊的原有身份被数字化技术解构了、遮蔽了。比如,科技编辑界影响因子居于首位的《编辑学报》的封面设计就体现了独特的身份(见图1),其办刊特色就是“学术性、实践性、规范性”,以报道与传播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和推动科技编辑学与科技期刊学研究为己任。与这一办刊特色定位相协调的封面设计就要突出简约、朴素的理念,凸显期刊封面视觉的舒适性和内容的学术性,整个封面运用淡淡的底色作背景,中文刊名与英文刊名置于上端1/3的黄金位置,配以线条的纵横贯穿,使整个封面浑然一体,“封面朴素,蕴含其中”的杂志形象跃然眼前。同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里还有“原版目录页浏览”给杂志以完整的数字化呈现,通过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方式可以让读者获得清晰的杂志身份识别。然而,当杂志的内容被搬到各种分类式的网站,比如“科技编辑论文精华”之类的网站之后,期刊的身份识别元素几乎全部被省略或改造,仅存的识别元素大概只有“源自编辑学报”这几个字了。有时候,网站还会把一篇论文拆分成数个页面,即使小小的一个页面还可能被广告肢解开来,读者的感受完全被商业化所忽略。不仅如此,期刊论文的文献与注释都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这是对期刊声誉和知识生产的忽视与伤害,知识的完整性也因为这样的肢解而零落破碎。

  期刊封面的标示性蕴含独特的身份特征,全球很多知名期刊的封面已成为读者识别的主要标志,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标志。比如创办于英国的《自然》(nature)杂志和创办于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它们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望的顶级杂志,其素雅、简洁大气、庄重的封面,配以人人熟知的英文刊名和技术构图,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亮点(见图2、图3)。

  当然,封面只是识别杂志身份的外部要素,其内部要素取决于内容质量,因为高质量的内容依然是其生存发展的“王道”。那么,可以称为“王中王”的内容标题往往还是封面的“焦点”,也往往成为一期杂志最有价值的“卖点”,这一连串的“亮点、焦点、卖点”恰恰都因为登上杂志封面而成为身份识别的主要元素。

  杂志封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杂志封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索机制,可惜这种机制在数字时代‘失灵’了,无论HTML格式还是 PDF 格式,都很难与杂志的印刷封面相媲美,完全没有了让人遐想的空间元素”[1]。

  二、数字化与传统期刊数字化的最佳模式

  毋庸置疑,数字化的浪潮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思维已势不可挡,传统期刊的数字化生存也是必然趋势,原来完整知识的碎片化呈现是数字化的必然结果。既然如此,期刊编辑要做的不是去阻挡或延缓数字化的浪潮,而是顺应形势,研究碎片化知识呈现的规律与特点,在知识的完整性和呈现的碎片化之间找到一种最合理的方式,即传统期刊数字化生存的最佳模式,以满足知识传播和数字阅读的需要,这才是明智之举与当务之急。

  数字化时代,传统期刊产生身份焦虑,究其根源,是对数字化出版的大势与前途认识不足。实质上,正是基于传统期刊而创建的数字出版平台,不但是对传统期刊身份的承认与继承,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培育了传统期刊新的数字身份。比如国内知名的三大学术平台上,中国知网把《出版发行研究》列入期刊导航的“出版”专辑,与其他24种期刊一起出现在“信息科技”期刊之中;万方数据把《出版发行研究》列入期刊导航的“新闻出版”序列,与其他53种期刊一起出现在“教科文艺”期刊之中;维普网把《出版发行研究》列入期刊大全的“文化”子分类,与教育、体育期刊列入同一期刊方阵。在数字出版平台上,传统期刊不但由此获得了新的数字身份,而且还在更多的读者中提高了能见度、知名度,尤其对1990年代(我国于1994年接入世界互联网)之后出生的“网络原住民”(其他两类是“网络移民”和“网络难民”)而言。他们很少或从不订阅印刷期刊,数字期刊几乎是他们唯一可以接受的出版形式。这些读者极有可能通过数字期刊转而关注纸质的印刷期刊,查阅更为准确的一手资料来源与出处,这在某种意义上扩大了传统期刊的受众规模和身份认知度。

  当然,在数字出版技术还不成熟的初级阶段,传统期刊的身份被无意地忽略也情有可原。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与出版意识的提升,对数字出版的优化成为数据库和网站竞争的“杀手锏”。显然,数字化的出版存在多种方式,不是所有的数字化手段都会破坏期刊的完整性。比如,中国知网数据库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带来的弊端,在采用其他分散方式呈现杂志内容的同时,还专门以“原版目录页”的方式呈现杂志的原貌,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完整地看到原版期刊的封面、封底和目录,而且还可以直接点击目录标题的连接“预知”文献提要;既保留了印刷版期刊的所有身份特点,还增加了数字化的便捷阅读,实现了传统期刊出版与数字期刊出版的近乎完美的结合。但也不是没有遗憾,比如印刷版期刊的纸张色调、留白的空间感以及手捧的翻阅习惯等阅读体验荡然无存,期刊身份识别的部分元素已经被数字化消解,这似乎是一个美中不足的遗憾,期待以后的数字技术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三、数字化下拯救期刊身份危机的途径

  国内对期刊身份的理论研究还是空白,最权威的中国知网数据库里也只有一篇以《科技期刊身份识别》的“公告”发表在2006年的《耐火材料》杂志上,内容是提醒作者警惕非法期刊,识别合法期刊。身份问题在国内显然未受重视,但在海外学术界明显没有被忽略。比如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马丁·卡特教授就有过深入研究,应该也是第一位对期刊身份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提出的指导原则颇具启发性。[2]笔者随后结合国际国内数字期刊出版的实际与现状,提出拯救数字期刊身份危机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即突出身份信息、加大数字信息、使用导航信息和追踪互文信息等有效途径。

  1. 突出身份信息

  具体做法是可以在每一期的数字期刊上增加重要的身份信息,比如“期刊简介”“办刊宗旨”“编委成员”“内容定位”“特色栏目”等,这些信息都可以更好地体现期刊的身份特征和辨识度,便于提升期刊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与知名度。仍然以《编辑学报》为例,可以考虑在数字期刊上增加“杂志简介”页面,让读者完整了解其主管单位、创办目标、刊名由来、学术定位、审稿专家、收录情况等,从而获得清晰、鲜活、完整的期刊身份形象。此外,对学术性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期刊,也可以考虑把“杂志简介”植入到期刊的每一篇论文前,让杂志身份的鲜明“个性”深入作者、读者和用户之心。

  2. 加大数字信息

  建议在页面的留白处增加期刊身份的信息链接,比如在页眉处显示的期刊名称可以直接与“杂志简介”实现链接,页脚处的页码也可以直接与前后内容实现链接,页边距处登录的“参考文献”直接与原文链接,这些链接不但有助于满足阅读的需要,也有助于为期刊打造“数字身份”,为传统印刷版期刊的出版转型赢得先机。以全球知名人文科学期刊数据库缪斯(PROJECT MUSE)为例,它的做法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其成功经验就是数字期刊数据库定位清晰,做法得体,一方面是帮助传统期刊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主要方法是借助网络连接、谷歌索引和定位搜索等;另一方面是充分维护好传统期刊的地位与身份,主要做法是保持传统期刊的结构、实现与每一期杂志和杂志网站的数字导航、以原有字体突出杂志名称、显著位置显示杂志封面、每一页面的HTML格式显示等。总之,网上的每一个交互界面都突出了传统期刊的身份元素。”[3]

  3. 使用导航信息

  最好在每一篇论文上增加“编辑导论”的链接。编辑导论形式多样,有的称“本期提要”,有的称“内容导读”,有的称“编辑荐语”等,它们既是“客串”,也是“提醒”,更是“导航”,反映了编辑部特定的选稿原则以及对最新动态的观察,抑或是由此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与推断,这对于反映期刊本身的宗旨与立场和引导理论研究的走向至关重要,对于读者获取期刊完整印象必不可少。因此,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把编辑导论植入到每一期或每一篇论文之中,让读者在碎片化的阅读中获得期刊的完整形象,有利于期刊的身份形象在读者心中扎根。换句话说,让期刊完整而清晰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置于读者面前,恰恰是数字化时代期刊需要的新的“身份证”。

  4. 追踪互文信息

  互文性理论是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为解决期刊身份危机和借用外力提供借鉴。如期刊的主题专刊和专栏以某一重大主题为核心,论文的相互关联度很高,彼此相互论证与补充,或者相反的观点必须对照阅读。但是,数字化出版之后,这些重要的专刊或专栏论文被肢解开来,单独的一篇论文因为缺乏与前后论文的呼应而丧失部分价值,从而导致期刊传播质量的降低折扣与身份受损。为了预防此类不良后果的发生,期刊需要单独或外包制作数字化专刊和专栏单独发行,或协议委托数据库与网站原样发行,以免数字化出版给期刊身份带来损害。同时,期刊可以配合数字化出版,推广主题专刊和专栏的印刷出版,实现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融合出版新模式。

  总之,数字时代的期刊出版迎来了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传统期刊对身份识别的渴求与诉求,数据库和网站在遵循数字出版规律的前提下,也需要充分尊重传统出版的个性化需要,从而实现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双赢目标。既然无法回避数字出版浪潮带来的挑战,传统期刊出版就必须利用数字出版新技术,让独具个性化的期刊身份魅力在数字时代得以更好地延续;与此同时,数字期刊出版也必须顾及传统期刊的身份诉求,为消除期刊身份的迷失甚至危机携手努力,营造全社会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共荣的新局面,为“书香中国”和文化强国战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Alan Rauch.The Scholarly Journal: Hindsight toward a Digital Future[J].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2008(12):58.

  [2]Martha J. Cutter.What is a Scholarly Journal? Identity Issues in Our Digital Age: Disaggregation Disaggravation[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2008(12):80.

  [3]Elizabeth W. Brown.Project Muse and the E-consolidation of Journals[J].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2008(12):86.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项目资助成果(SKJZD2016-0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