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我们为何缺乏优秀的中文科技专著?2016-03-16 来源:出版商务网 范运年
最近由于做书的压力经常失眠,不停地思考手头这本稿子几次修改的过程,思忖到底是哪个环节没做好,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修改。这本书这个月势必要印出来,如果有大的错误,首先我难以过自己这一关。 好不容易睡着了,梦里页全都是稿子的事情,不是图不对,就是图没放对地方,真是“夜来幽梦还紧张,懒开窗,低头忙。相顾无言,唯有稿几章”! 第二天一大早,我顾不上腿伤不能挤地铁,便提早赶到出版社,赶紧翻看前一晚纠的地方,反复核对了好几遍,没有很严重的问题,悬着的心也总算是落了地。 有人说,反正这些书也没多少人看,你不用这么牵肠挂肚放不下! 是啊,这么专业又枯燥的书,确实没多少人买,没多少人看!可就算只有一个人看,我也要对得起这一个人啊!要我闭着眼睛横了心地不管不顾,臣妾做不到啊! 其实作为一个科技专著的编辑,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科技专著这么不招人待见?为什么? 作为一个科技强国、创新强国的大国,科技知识的传播难道不需要科技专著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优秀的科技专著这么少? 国内缺乏优秀科技专著的原因 作为一个有点责任心和追求的编辑,在我不太长也不太短的职业生涯中,拜访了很多算得上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也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打了几大缸酱油,对于为何出版社缺乏优秀的读者喜闻乐见的专著,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从专著的稿件供给侧而言,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没有原始动力。有的教授非常友善地接受了我的拜访,但是从落座开始,他就一直在强调写书对自己而言是无用的,比如学校对于一本专著的评分与一篇SCI论文的评分一样,专著甚至还不如论文的评分高。教授表示,他写一本书至少要两年,但写一篇文章只需要几个月,写书的要求高、评分低,不仅不好卖,出版社还要他提供项目资助。鉴于以上种种,以及教授没有评职称的需求,基本出书的动力。 心好塞!现在很多教授、学者都是大忙人,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不是在桌子的左边评审别人就是在桌子的右边被别人评审,可是专著真的这么没有用么?其实专著有没有用,不需要编辑来说,那些流传下来的科技文明绝大部分由专著图书承载,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也是由专著去阐述,文章再漂亮,也只是文明袍子上的点缀,专著才是做成这件袍子的布料。 第二是,写专著责任重大。不止一个教授不止一次地跟我提过,不敢轻易落笔写专著,而且说这话的教授通常还是领域内的翘楚。我还记得有一个教授直言不讳地说:“我越来越不敢面对大本的白纸黑字,改稿的过程就像每日每时接受判官的审判,受不了!”其实我知道,TA说这话没有敷衍我的意思,对于没有出版过专著的作者来说,压力会很大。 文字是有灵性的,但写一本科技专著不同于写一篇抒情散文,它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所以需要谨慎对待。 第三,更愿将专著在国外出版。我在组稿的过程中,有的教授向我咨询如Springer等国外出版社出版专著的事宜,有的说有国外出版社向其约稿,也有的表示其专著已经通过国外的出版社出版或正要出版。而TA们国外出版社的原因,一是国外出版社不仅不会向他们索要出版费用,反倒会给教授们稿费,二是由国外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都是教授们自己完成的,这样一来出版社就会轻松很多。 我想教授们愿意通过国外出版社出版专著,多半是因为国外出版社的平台好。我曾从某国外出版社驻国内的编辑那里了解到,其一个月左右就能出一本专著,且印量少价格高,如果发现错误可以马上重印。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同一本书放在国内出版社,其出版质量会更高,至少我们的出版社不允许编辑把错误留给读者发现后再去修改,也正是因为我们层层的质量检查,不可能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出书。 第四,不需要理由就是不写。这一部分教授对于目前国内良莠不齐的科技图书出版现状不满意,他们会批评出版社不走心不出好书。偶尔我也会开玩笑地说:“您看,您们这样的高水准作者不愿意写书,出版社如果不出书,又怎么在市场化环境下生存呢?” 当前的科技出版工作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优秀的原创著作,所谓“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也只有更多的好作者为出版社提供优秀的原创稿件,出版社才能多出好书。 学术专著的春天何时能到来? 前一段时间由“引力波”引发了激烈的“官科”和“民科”之争,不能否认,很多“民科”没有机会读到国际国内高端又成体系的内论文和国外著作,国内的科技著作就成了引导“民科”思考的重要倚靠,若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科技理论引导,我想“民科”获得突破也不是不可能。 两会期间,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 《光学学报》常务编委王涌天委员在《关于如何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提案》中提出“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扶植我国自己的知识服务产业,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将原创性成果用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同时加大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虽然也有很多教授质疑该提案的科学性和理性,但如果提案通过,对于在国际期刊的夹击下苦苦挣扎的国内中文科技期刊而言,可能是一次“起死回生”的良机。 什么时候中文科技专著也能获得合理的对待呢?比如获得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导向和价值回报,国家重视科技专著的撰写和传播,科研院所和高校鼓励教授编写高水平著作,让能写的人愿意写、用心写,让出版社有渠道推广,让读者愿意购买。 春天来了,也期待学术专著的春天快点来到!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