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学术期刊“黑名单”戳中了谁的软肋?2016-03-22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本报记者王佳雯见习记者李晨阳 近日,一份中山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目录“黑名单”在许多网站和微信朋友圈中流传,16家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2家cssci期刊拓展版的名字赫然在列。 原本属于中山大学内部文件的“黑名单”,发布一年多后,才因网络和移动媒体的传播,引起了研究人员和相关学术期刊编辑的注意。 中山大学此举欠妥? 2015年初,中山大学网站公布“中山大学关于印发《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期刊目录原则(试行)》(2014年修订版)的通知”,文末清晰地标注着附件说明——“列入黑名单的期刊目录(可到文科科研管理系统或社科处查询)”。正是这份黑名单,引起各界的热烈讨论。 据曾长期从事学术期刊评价工作的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俞立平介绍,一般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目录,供教职人员发表论文作参考。“高校会根据学术期刊分为几个体系,教师在级别高的学术期刊上发论文,学校会在科研和职称体系中有所奖励。”俞立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可见,列学术期刊“白名单”已成为高校常规的做法,但列“黑名单”的却十分少见。“据我了解,作为一个官方机构,中山大学是国内第一个。”俞立平说。 正因如此,中山大学的做法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肯定。俞立平表示,自己并非提倡和鼓励中山大学的做法,但却从此举中看到了这所学校了不起的地方。“这个事情没有争议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大学的做法滴水不漏,新思想将从何而来。学校应该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 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史晓雷则坚定地表达了对中山大学做法的支持。“对中山大学的做法,我鼓励、赞成。”他补充道,“但中山大学自己也有点遮遮掩掩,这份名单不是学校披露的,而是其他人公布出来的。” 上榜期刊躺枪? 这份“黑名单”确实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据俞立平介绍,其中有些刊物一直以来饱受诟病,屡屡在网上出现负面新闻。但也有人替其中的一些学术期刊叫屈,觉得它们被列入“黑名单”着实有些冤枉。 得知自己所在的学术期刊上了“黑名单”,《中国科技论坛》编委张九庆十分惊讶,“我是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才知道的,很吃惊”。 张九庆对中山大学的做法表达了不解。他表示,一般是出问题才会上黑名单,带有一种惩罚性和禁止性的意味,而自己所在的学术期刊“糊里糊涂”地上了黑名单,让他有种“躺着也中枪的感觉”。 张九庆说,他所在的学术期刊一直坚持严格的外审制度。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不错,更不存在收钱就发文章的行为,“实在不知道这份‘黑名单’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其实,争议恰恰在于因为是内部文件,中山大学并未对列此“黑名单”的依据作出解释和说明,也并未与被列入名单的学术期刊进行过任何接触与沟通。 “学校可能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学术期刊存在问题,可能是觉得它们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或是看到了它们一些不好的做法。不过,中山大学的理由仍无从得知。”俞立平说。 张九庆也正在与其他“上榜”学术期刊联系,希望一起向中山大学讨个说法。“不过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太高。” 当记者联系中山大学并希望其对“黑名单”予以说明时,得到了“不予回应”的答复。 需要外科手术式的整顿 对“黑名单”一事,史晓雷态度十分鲜明。他坦言,学术期刊存在很严重的“利益使得学术排名错乱”的问题,并希望未来能多一些这样的“黑名单”。 关系稿、人情稿,采访中,专家纷纷提到的这一问题,似乎成了学术期刊绕不过的坎儿。 “学术期刊的总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不能太差,不然就会退出cssci。”俞立平介绍,为了保住自己的cssci资格,大部分学术期刊不会盲目发表人情稿、关系稿,而多是采用正规收录稿件。 而令人忧心的是,“黑名单”可能只反映出问题学术期刊的“冰山一角”。 据悉,我国学术期刊约有6000多种,人文社科类约3000多种,收录进cssci的大概500余种。“问题最严重的还不是‘黑名单’上这些学术期刊,而是排名在500至3000之间的学术期刊。”俞立平说。 要解决学术期刊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在俞立平看来,政府不出面很难成功。他坦言,从政府层面建立学术期刊的进入退出机制,是解决其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学术期刊的现状,是积累了几十年的结果。要改变,需要采取外科手术式的整顿,每年退出一些,循序渐进地改善。”俞立平表示,学术期刊问题的源头在于“用严谨的态度做学问,这是根本,不抓住这个源头,学术期刊不可能做好”。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