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国产原创绘本卖不过洋绘本 创意细节决定成败

2016-06-02 来源:新华日报

  绘本因为以图画为主,阅读压力小,往往是每个孩子接触到的第一本书。但如今市面上引进的“洋绘本”占据了绝大多数。随便进入一个“妈妈群”,最常听到的往往是“卡梅拉”系列欧美绘本,或者是日本的佐佐木洋子等创作的日本绘本,国产原创绘本虽然日益增多,但仍属凤毛麟角。那么国产绘本究竟比洋绘本差在哪里了?随着国内作家插画家不断在国际上获奖,中国原创绘本的明天又将如何?

  快钱好赚,洋绘本挤占市场

  朱海华的宝宝已经快一岁半了,心急的她老早就开始给儿子囤绘本,比如畅销欧美的经典《卡梅拉》系列,还有日本的《小熊宝宝》系列,以及英国的“暖房子系列”,甚至还有来自澳洲的“小考拉比尔”系列。国内的绘本,只有江苏少儿社的《东方娃娃》绘本期刊。

  朱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国内每年出版的绘本达4000多种,但国产原创十不足一。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助理郁敬湘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国外的绘本起步早,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多,国内绘本起步晚,作品认知度还有待检验,家长自然不愿“冒险”。

  而从出版压力来说,引进也比原创要简单。她告诉记者,引进图书因为大多是在许多国家畅销的作品,因此销路不发愁,只要付一点版权费和翻译费,就可以印刷出版了,操作周期也就一年甚至几个月,起印数量也不多,一般8000册就可以,很容易赚快钱。而操作一本原创图书,制约因素太多,周期有时要长达两到三年,对出版社来说压力太大了。

  据了解,绘本出版首先需要出版社有丰富的作者资源。而画家和作家往往愿意投给有名气的出版社,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越是拿不到作品的出版社越没有人来投稿,而国内有实力出版绘本的社不多,这就从源头上制约了产品的数量。

  相比作家和画家资源,编辑资源就更是稀缺。因此出版社往往依靠洋绘本赚钱,而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才考虑打磨一部原创绘本。

  创意与细节,决定绘本成败

  除了出版界的原因外,听一些妈妈聊“绘本三字经”,她们常评价洋绘本“有爱、故事夸张、想象力丰富、语言简练优美”,而这也正是国内绘本的短板所在。

  “而造成这一劣势的是国内一些原创作品对细节不重视,没有生活,缺乏创意。”画家王祖民说。王祖民老师前不久刚获得了有插画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博洛尼亚插画奖。对他来说不是所有的脚本都可以拿来画的,他一定要挑选那些情节有趣、好玩,有画面感的故事。不适合绘本表现的,即使是名家作品他也经常推掉。

  创意是决定一个绘本成败的关键。《心形雨花石》表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而给儿童阅读要尽量避免血淋林的场面,又要让孩子对那段残酷历史有更直观的感受。王老师专门去二档馆查资料找灵感,发现很多战火中抢救回来泛黄的老照片,因此他采用了泛黄的牛皮纸作为画稿的底纸,以老照片的绘画风格,用铅笔素描进行创作。为了真实展现南京,他跑遍南京的老街小巷,拍了大量照片,用来描写战争中的南京,而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王祖民创造性地在画稿完成后焚烧画稿的角落,以营造战火中抢救出的老照片的感觉,更增强了画面的沧桑感和历史感。

  选拔代替推荐,做最优的绘本

  如目前在旧金山艺术大学(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读插画系研究生的白雨,自大二开始就给出版社画插图,曾为曹文轩、黄蓓佳等名家的多部作品绘制过插画,在美国也有多次办展、获奖经历,作为有中外两地绘本经历的画家,她对中美绘本有着不同的感受。

  白雨在给记者的微信里写道,可以借鉴西方建立一个统一和完善的投稿以及选拔机制。她介绍说,国内出版社基本采用人选推荐制,而不是选拔制选择创作者。而美国的绘本出版机制已相当成熟,基本没有推荐制,也就是说如果画家想要接到活,熟人或是老师或是在出版社的朋友大部分情况下都没法帮忙,必须自己去出版社的网站投稿,或是去找一个插画师的中介机构去帮你投稿、谈稿费和签合同等等一系列事宜,不管通过哪种方法都是绕不过公开被筛选的步骤,最终留下的都是质量上过关的对象。负责写故事的作者也同样要走这一流程。

  原创绘本起初知名度小,推广难,阅读推广人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作家、老师和妈妈们的投入、宣讲、推广,会带动读者对绘本的热爱和接受。

  郁敬湘告诉记者,一部优秀的绘本可以跨越十几年,可见原创经典绘本对于出版社来说,不能用短期效益来衡量。以江苏少儿社为例,该社2004年出版的绘本《我真棒》,邀请几十位国内名作家、画家进行创作,又请几十位专家学者撰写导读,不仅当年获得了全国优秀图书大奖,迄今已经再版多次,成为国内绘本经典。2009年《我在这》推出后又取得好评,去年也再次印刷出版。而对于很重要的绘本编辑的培养,她建议加强编辑的“儿童观”的培养以及图画书方面的眼光技能的提高培养,这也是一直在呼吁和努力的。(徐 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