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与其抵触,不如去拥抱变化

2016-07-13 来源:南方传媒研究

  李颖个人简历 :北京人在广州。入职南方都市报11年来,跑过突发、做过时政记者、当过夜班编辑。2015年转型新媒体,自此有了个霸气侧漏外号“百万姐”。手机焦虑症患者,每天泡微信却不会友不社交。会抓热点、懂得痛点、了解爆点、持久力强,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永远把你放在第一位(用户思维)。

  新闻公号肉搏时代,谁敢横刀立马,唯微信“百万姐”。她从报纸编辑转来,一头杀入新媒体血海,从一窍不通到以一当十,打造诸多百万阅读量大作。她是李颖,夜以继日马不停蹄,玩转微信炉火纯青,将南都“深圳大件事”公号推上深圳地区头把交椅。心血和智慧并存,激情和干劲共通,堪为南都采编转型升级之标兵。

  李颖:与其抵触,不如去拥抱变化

  新媒体编辑是个很“困身”的岗位,时时刻刻被捆绑在电脑前,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很少有完整的个人时间。激情会褪去,那么对这一切的合理解释,就是:责任!

  “这是真的吗?”

  当我知道获评年度记者时,吓了一跳。在这个大院里,有很多牛逼的记者,从没想过有一天这个厚重的荣誉能落到我头上,以至于当它突然发生在眼前时,觉得有点不真实。

  我在东莞的激情经历

  “东莞很乱呢,街上经常有抢手机抢包的。”

  11年前,大学毕业后进入南都的第一站是东莞。刚来就收到N多前辈的提醒,别穿得花枝招展招贼。

  当时也没怎么上心,结果没过多久,在记者站门口的马路旁,就被辆摩托车飞车抢夺一把抢了手提包,身份证、记者证、采访本都丢了,脑袋还因为重重摔到地上砸出一个血肿块,留下偏头疼的毛病。

  在东莞当记者时,是最无畏的4年。记得采访的第一单猛料,是暗访塘厦一个家具厂用测谎仪对员工心理测试裁人。

  头一回暗访啊,以为会很刺激。办了张假身份证,和男同事李平假扮兄妹去应聘打工。进了工厂后激动得发抖。结果,面试时当场就被拆穿是用的假身份证,差点没被当众拖出去。

  跑民政线时,很喜欢去殡仪馆挖料。一次为了守独家,藏在了殡葬车的旁边,眼见车上尸体的两只脚还露在外面。

  跑人才市场时,有次做外来工性困境调查,捧着一摞性问题问卷在人才市场里见人就发,引来不少异样的目光。

  跑市委市政府,开会时官员讲的都是土话,压根儿听不懂。和一些难搞掂的本地官员打交道,好几次抹着眼泪走出政府大楼。

  东莞就像是一扇门,你必须在你精力旺盛的岁月里,尽可能积极地生活,尽可能多地去尝试和不同角色的人打交道。走进不同的人生、体验各种不曾有过的经历,这是我觉得做记者时最大的兴趣所在。

  人生第一个“10万+”

  因为工作原因,我被调回广州做编辑。相对于记者的奔波,编辑的生活稳定而枯燥。

  2015年,毫无准备地,意外迎来了我的职业转型。这次转型,有未曾预料的诸多结果。

  要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变革升级,报社成立了移动媒体部,我成为第一批从夜班转做新媒体的编辑,俗称第一批“小白鼠”。

  那时,南都APP刚成立,做报纸的一帮老编辑“摸黑起步”,PS没摸过、H5更不懂是啥。新闻生产模式重新改造,纸媒架构下APP的发展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参照。南都APP更像是个创业团队,每个人都打了鸡血一样。

  首先,是点击量的“刺激”。

  做报纸没有这种感觉,稿子发了就是发了,不会有这么直接明了的阅读量反馈。可做客户端,数据赤裸裸地摆在眼前。一开始,很多稿子点击率都只有两位数,大部分还是自己和记者点的,阅读量能上千就很不错了。

  做新媒体的,最诱惑的数字就是“10万+”。南都APP渐入正轨后,我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10万+”。

  这篇稿的标题我记得很清楚:《马云来东莞啦,书记市长一起作陪》。当时马云刚刚晋升首富,风头正盛,我们第一时间抓住了名人效应,从朋友圈的信息核实之后再整合之前他拜访东莞的过往,先抢了首发。

  于是“小白鼠”有了经验:面对热点一定不能等,要想法子抢占先机,新媒体与报纸不同,在信源确凿的情况下就要抢发,独家和时效是传播的两大法宝,互联网时代有了第一就没有第二。

  “100万+”又是怎么产生的

  有了成功经验之后,就有了后来第二个、第三个“10万+”。南都APP也慢慢步入轨道,不断有好题材涌现,如“寻找导盲犬万福”“多图曝光白天鹅重新开业”都是新媒体传播的优秀个案,还得了南都的新媒体传播奖。

  迈过了点击量这道坎,更重要的是角色上的转换。

  报纸编辑和记者是分工协作的关系,你写完稿子给我,我再编。但是作为新媒体编辑,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编辑和记者是同时参与其中。比如我们在报道两会时或报道某一个突发事件时,通常的做法都是拉个群,记者随时在前方反馈信息,编辑在后方判断什么点适合发即时新闻。

  我觉得这是件很有趣的事,就好像你也亲临采访一线、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一样。这时候,编辑的角色需要的参与度更高,要去主动发现热点。

  比如年初在报道东莞两会时,有这么一篇爆文《东莞两会“超级富豪”组大佬们太低调频冷场》,在网上首发后影响力非常大,跑会记者陈静在现场第一时间反馈信息,大佬们的一举一动就像同期电影一样“映射”在我眼前,当时就合计提出,专门以东莞富豪为角度写了一篇很赞的会场特写。编稿时也采用了类似于大佬出场的话剧场面,形式感很好,是我很满意的一篇稿。

  刚讲的都是能够预判、提前谋划的题材。但实际上在做新媒体时,一些“大战役”往往是突发题材。比如2015年2月发生的惠东大火,烧死了17个人;又比如2015年12月发生的深圳光明滑坡事故,这两单都是通宵直播,都成了点击率“100万+”的题材,非常难得。

  尽管都是突发题材,但还是不同的。但是惠东大火,其他人都以为这只是个平常小火灾,只有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直播,派出记者彻夜跟进救援过程。

  前方有两个记者——文字祝勇、摄影田飞,层层突破满场飞,最终一场直播牵动了一座城,连现场指挥救援的政府官员都在随时刷我们的直播贴关注进展。

  所以,在面对重大新闻时,快速的临场反应、准确的新闻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新媒体尤其重要。它是一种判断力,即在给定的时间限制下,选取最恰当的方式披露给用户。

  不过,讲真的,做直播是最累的。但我能告诉你吗?直播也是最过瘾的。记者在一线“拼杀”,我在后方滚动呈现,这时候好像你也在亲临现场,这种做新闻的感觉是非常爽的。

  看,那个人好像一只数据狗哎

  新媒体做久了,很容易会成为“数据狗”,做梦都想着哪篇成了爆文,涨了多少粉。自从我接手部门公号“深圳大件事”以来,这样的焦虑症愈加严重。时刻刷手机找选题,生怕错过了什么。

  媒体账号有个特点就是打开率都偏低。如果说一个账号正常的打开率是20%的话,媒体能有10%就不错了。这和那些自媒体号不能比,南方大院里走出了好几位自媒体牛人:咪蒙、黎贝卡、深八影视圈……这些公号大神,每篇推送都是“10万+”,太美妙的一个数字!

  我现在每天有个习惯,查看昨天甚至前几天深圳本地公号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通过筛选,就能知道用户的喜好。观察久了,思维会渐渐从传统媒体提供内容的角色转到“如何以用户为核心”,渐渐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就会往这方面倾斜。

  具体到微信上,抄袭成风、段子手走红、毁三观的文章更到处都是。这种情况多了,我们会有种错觉: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做,才能有立足之地?

  我始终坚信一点:好的内容,依然有穿透力。我们的微信公号,只是我们原创内容传播出去的渠道之一,依托的始终是一线记者原创生产能力。有好内容、硬内容,然后再用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形式给予整合包装,抵达用户那里。

  有个深圳的自媒体大号,不止一次地跟我感慨:“你们有资源。”是啊,没错,我们虽然在这个领域起步晚了,但是我们有自媒体无可比拟的生产原创优质内容的能力,所以更要坚持内容生产者的底线。等我们再强大一些,那么我不用跟热点了,我就是热点;我不用按规矩了,我就是规矩。

  做新媒体编辑,既要有记者的敏感度,又要有文案人的文字水平。其实这个工作就是一个积累经验的工作,别人说再多,不如自己多实践。

  2015年9月“深圳大件事”公号曾经做过一个专题:深圳20元重疾险系列报道。当时原本只是报纸的一个“豆腐块”,看到报题后拿来重新改造成“人话版”,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用户体验好。

  结果当晚在公号首发后点击量达到了“206万+”,每7个深圳人当中就有1人看过此帖。一时间社保分局都是排队办理的人,深圳社保局还专门给报社发来感谢信,带来了后续的几次合作。

  依托好的内容,半年以来,“深圳大件事”逐渐有了知名度,粉丝已经超过了11万,不时涌现“10万+”的爆文。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我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了:如果只有粉丝而没有好的内容支撑,用户很容易将你抛弃。所以更考验内容是否够硬、够用心。

  还有一点,公号是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的。怎么提供持续的新鲜感,这一点很重要,我正在思考。

  下一个竞争的领域会是在哪儿?

  新媒体编辑是个很“困身”的岗位,时时刻刻被捆绑在电脑前,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有事就需要立即干活,周末也很少有完整的个人时间。

  很佩服的是,我身边这些转型做新媒体的同事,个个责任心都相当之强。我敢说,这些人是报社编辑里最拼的一帮人,每个人不论怎么加班,都任劳任怨。

  激情会褪去,但对这一切的合理解释,就是:责任。

  我理解所谓的责任,尤其是面对重大新闻事件时,要坚持几个原则:不能缺位,一定要参与,哪怕做不到独家也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犹豫,一定要反应迅速,哪怕做不到首发也要奋起直追;不能懈怠,因为你漫不经心了,记者们就更没积极性了,长此以往互相的信任也就没了。

  要知道,你所掌握的这个环节,是不可替代的,是整个报道在移动端唯一的“出口”。你的努力,正是为了前方一线所有工作的一个呈现。所以遇到突发大事件,连续十几个小时直播还能像打了鸡血一样,说实话,我还是蛮享受这种状态的,感觉自己没有缺位,也在一线参与其中。

  微信之父张小龙不久前演讲里有一段内容:微信打算推应用号,有可能会取代APP。2016年以来明显感觉微信也越来越难做了,红利期已过,涨粉越来越难,很可能明年或者后年就被另一个平台代替。现在纸媒都在移动端发力,APP似乎也成了转型所谓的标配。但是总觉得会有一种忧虑:现在过多的信息已经对读者造成了信息过载干扰,越来越多的人每天只打开个别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甚至不打开了。

  但是我们记者的原创内容总需要有个移动端的阵地来承载,那么下一个竞争的领域会是在哪儿?现在都流行一句话:“你错过了微博微信,你不能再错过xxx了。”微博已经没落了,微信其实我们已经慢了一拍,是不是能够现在就有所准备、有所预见,在下一个平台崛起之前就进驻,而不是在别人都已看到这是块肥肉时我们才醒悟过来?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首席编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