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新媒时代尤需靓“眼”——评本报近期标题特色2016-08-09 来源:人民网 寿川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承载着提示新闻内容、表明编辑观点、激发阅读兴趣、体现报纸风格以及为版面提亮增色的重任。“题好一半文”,说明标题在新闻中的地位与分量。特别是在信息多元化和网络大众化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读报读题”成为引导人们捕捉信息、深化阅读的重要手段。纸媒要吸引读者的更多关注,吸引新媒体的更多转载,实现叠加的传播效应,尤其需要制作好标题。 本报历来重视标题制作,产生了很多令人称道的好标题。近年来,为了适应新的时代特点和受众阅读习惯变化,本报编辑、记者精心作题,营造卖点。以近两个月来本报24个版的标题为观察对象,感觉当下标题制作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敢于亮剑,态度鲜明 这两年,国内外大事不断,我们对内的舆论引导与对外的舆论斗争都体现出积极应对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在标题制作上表现明显,特别是评论标题,在大是大非面前,观点突出,态度鲜明,铿锵有力,展现了国家治理和对外宣示上的决心、力度和底气。 对内方面,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的评论,紧跟中央部署,在宣传中央方针政策、积极推动具体落实上,发挥了有力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阻力,剖析问题,深挖根源,提供思想与行动方面的指引。 比如:7月6日5版“评论员观察”文章《让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针对改革中遭遇的停顿、空转现象,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要“有改革者的责任担当和智慧勇毅”的提醒。标题中的一“上”一“下”,突出醒目,充分体现了对改革中突出问题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大刀阔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决心。7月12日5版《为担当者担当,让干事者无忧》,阐明容错机制的建立是探索,也应是导向,呼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标题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有力表达了为改革者保驾护航的鲜明态度,为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者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 国际方面,近年来,国际风云倏忽变幻,世界局势跌宕起伏,我们的国际评论敢于亮剑、理性发声,在展示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南海问题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本报国际评论高密度地刊发文章,鲜明阐述中国立场,揭露菲律宾、美国和“仲裁庭”上演的政治闹剧。 比如:6月28日21版“钟声”文章《滥用国际法就是挖国际秩序墙脚》,标题即开宗明义、义正辞严地对菲律宾、美国、“仲裁庭”在南海问题上的狂躁与刁蛮做出针锋相对的回应,体现了捍卫领土主权的正义与正气,也为世界的长治久安和国际秩序的不容破坏敲响警钟。7月6日 3版“钟声”文章《美国不要在南海问题上冲撞底线》,标题即警告美国必须搞清楚,任何事情都是有底线的,一旦玩过了头就要付出代价,宣示中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意志和实力。7月11日1版国纪平文章《究竟谁在破坏国际法》,标题诘问有力,指向鲜明,令那些颠倒黑白、借题发挥以抹黑中国形象的丑恶言行暴露在世人面前,很有战斗性。 此外,《非法仲裁是场政治闹剧》《滥用国际法就是冲击国际秩序》《柳井与临时仲裁庭的那些勾当》等评论的标题,都旗帜鲜明,铿锵有力,表明国家立场,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二、直面问题,不躲不闪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新闻媒体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以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本报近来增强问题意识,不仅在选题策划方面关注问题,而且在采写和编辑环节突出问题,标题制作更是直指问题的关键,不回避,不躲闪,直截了当地探寻问题根源,吸引读者阅读文章并深入思考。 比如:7月6日9版头条《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标题直指一些不解和疑惑,虽以问句形式出现,却表现出自信与笃定,同时,这一典型的设问句式很好地起到强调作用,实现了有力的思想引领。7月4日17版“经济周刊”文章《“蒜你狠”,到底谁在“耍狠”》,针对今年新蒜的高价作出追问。标题前引“蒜你狠”,借网络语言提升鲜活度,后用问句“到底谁在‘耍狠’”,成功吸引读者阅读全文一探究竟。6月27日15版“社会”版文章《久病床前 谁帮孝子》,活用“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俗语,对相关问题作出辨析。标题中的“谁帮孝子”,既是提问,又是建议,戳中社会痛点,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在梳理解决思路,推动问题解决。 此外,像《手机不实名?停机最管用》《“学霸”班级是怎样炼成的》《车险骗保 难题谁解》等标题,都体现了问题意识,在解疑释惑中引导人们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修辞创新,生动活泼 遵循“信达雅”的标准,新闻标题既要忠实原文、准确达意,又要注重修辞、形象传神。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人民日报》的标题制作紧跟时代律动,不断探索创新,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信达雅”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用词优美、好记上口的标题令人难忘。 比如:6月21日24版《白鹿归原忆忠实》,标题化用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白鹿”比喻作家本人,“归原”借指陈忠实魂归故里,用得巧妙。7月4日19版“产经广场”《墨脱“脱墨” 点亮“秘境”》,巧用地名,“脱墨”比喻摆脱贫穷的黑色阴影,又与墨脱地名形成反读,有趣别致,耐人寻味,为报道增色不少。7月5日4版“人民论坛”《石破不可夺其坚》,标题巧借《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语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回答了面对屠刀,共产党人为何有“坚挺脊梁死,决不跪着生”的铮铮铁骨,准确而形象,给人以思考。 此外,像《学术是一场“寂寞的长跑”》《把政策的“真金白银”挖出来》《文艺不是“摇钱树”》《用爱心捋直“盲道十八弯”》《“沉睡”的农房正被唤醒》《切莫“勾肩搭背” 无须“谈商色变”》《谁来呵护寂寞的小明》《除了考考考,还有啥法宝》《珠三角 辞三旧》《扶真贫 真扶贫》《“第一单”不简单》等标题,均采用不同修辞手法,或简洁明快,或形象生动,体现了对“信达雅”新的理解,给人深刻印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口语化标题越来越受到青睐。如《爱的教育不能“熊”》《说好的暴雨怎么没来?》《高考选专业,不是一锤子买卖》《欧洲杯四强个顶个的猛》《预付卡 老板一跑,钱白交了》《让疲惫的耕地“喘口气”》《给庄稼瞧病,让麦浪飘香》等,这些标题通过人民大众的口语化表达,生动平实,亲切可感,体现了对“三贴近”的追求。 四、与时俱进,巧用网语 新闻标题中网络言语的巧妙运用,可使报道的表达变得更有特色、更富有时代气息,从而有效贴近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当下,得体的网络用语已成为提升新闻标题吸引力和贴近性的利器。 比如:7月6日10版“经济时评”《诚信的小船可别说翻就翻》,文章巧借微信朋友圈一则热转信息,论述订单农业由于部分农民的失信而走进死胡同,呼吁建立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标题借用一则略带诙谐的网络流行语,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演绎得贴切生动,非常抢眼。 7月3日2版发表《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点赞》一文,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被广泛转载,网友的留言评论在短时间内被“刷屏”。标题用“点赞”进行高度概括,客观呈现网友发自内心的赞叹之情,积极正面,又有时代气息。 此外,像《不断净化“朋友圈”》《只靠颜值难以行稳致远》《汇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众力量”》《桃城乡村颜值高》《当心“过滤泡泡”主宰了你》《我把景区装进了APP》等标题,都很好地反映了本报踏着时代节拍创新出彩的探索,同时也展现了本报永葆青春活力的“年轻态”。 新闻标题的“方寸之地”是媒体展现个性的舞台。《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首先要与党中央机关报的定位相吻合。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时,标题庄重大方,有高度、思考深;在对外舆论斗争中,标题旗帜鲜明,有理有力有节;在反映社情民意时,标题贴近实际,有温度、富情怀。在新闻同质化严重的当下,《人民日报》要做到高出一筹,在同源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除了高位视角与深度挖掘外,个性化的标题也是重要抓手之一。这需要采编人员下真功夫,探索新媒体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吸引广大受众,创新理念和手段,不断扩大“朋友圈”,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传播得更远。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6年第20期)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