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游滨 重庆大学期刊社,重庆 400044
摘 要:信息技术发展对学术传播带来巨大影响,内容获取与有效传播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国内外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期刊将成为学术期刊主要出版形态;多种出版模式共同服务于学术交流和传播;多指标和多维度评价构成新的期刊和论文评价机制;移动数字出版将促进传播内容与渠道深度融合;单介质线性出版流程将向跨媒体融合“云出版”转变。文章提出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因应策略:优化传播内容,提高传播质量,增强传播效果,制订整体规划,加强版权保护,构建学术期刊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保障体系,探索合作共赢的数字化发展路径,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学术期刊 学术传播 数字出版 媒介融合 因应策略构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学术传播的影响
在多媒介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所有传媒都面临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人们的阅读方式、知识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移动阅读方兴未艾,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网络传播的复合、开放、多级、连通特性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授关系、传播理念、传播规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形态相互交织,[1]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已转变为多向非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传播兼具多层级、分众化、碎片化、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手段相互融合。
数字媒介整合了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传播形态,一种物质载体、不同数字媒介对应的传播用途和传播目的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建构过程中。[2]传播载体实现了从有形到无形的转换,传播形式及传播手段在时空上实现了从横向到立体传播的范式转换,传播的主客体互动增强、个性凸显。[3]“内容传播→信息搜索→个体创造→群体协作→感知万物→智慧控制”是“WEB1.0→WEB2.0→WEB3.0”技术演进路径的传播特征。[4]海量信息时代,注意力、信息力、参与力、协作力等数字素养至关重要。[5]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学术出版经历了纸印本阶段(1600s—1980s)和数字图书馆阶段(1980s—2010s),目前已进入服务平台阶段(2010s—?),由传统出版形式向在线出版形式过渡。[6]数字化使学术期刊内在传播机制的各环节(接受—筛选—发布—反馈)都面临冲击,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不仅难以实现学术成果的快捷、有效传播,而且难以实现与受众的及时互动交流。学术期刊具有专业性强、小众化特点,数字化时代编发好文章与传播好文章同等重要,需快速挖掘、整理、传播、反馈相关知识和信息以满足用户需求,内容获取与有效传播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基础环境、主流形态和功能需求的变化,科学研究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时代,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形态、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7]数字化成为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期刊的数字传播权、文献的开放获取等受到关注。[8]数字期刊已逐步成为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和利用的主流形态。
国外数字出版业发展已近成熟,其科学、技术、医学类期刊的数字化比例达96.1%,艺术、人文、社科类期刊的数字化比例达86.5%。[9]随着数字出版与传播的普及,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社在发表重要成果、聚集内容资源、加快出版速度、改进传播形式、扩大学术影响等方面都采取了强有力的举措,Elsevier、Thomson、Springer、Kluwer等国际一流期刊出版机构已基本完成由印本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变。[6]目前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均已把公共资助项目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当作重要的创新战略和科技发展政策,在线出版和开放获取已成为国际期刊的主要出版模式,社会网络工具的应用使学术信息更易于互动交流和分享。[10-12]
国内数字出版业发展增长迅速,学术期刊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对策建议:构建互联网时代新的学术传播秩序,打造以“专域”为单元的大型开放互动学术传播平台(“超云”),推动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约化和数字化转型以及体系化建设。[13]以学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搭建集成果发表、学术资源检索、学术评价、学术动态、互动社交、增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在线学术平台。[14]要真正发挥数字网络传播的优势,实现由期刊上网向网络期刊转化,建构各种模式的学术期刊网络站群,促进网络学术期刊健康发展。[15]可将传统期刊在内容编辑上的优势及数字传播平台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充分结合,规模化推进学术内容的数字出版。[16]期刊数字化应以编辑为中心,对纸质期刊、网站、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渠道进行整合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内容载体和受众的特点对内容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实现一次制作、多次发布,把信息平台打造成能供给不同介质和不同载体的“中央厨房”。[17]组建期刊集群数字平台,以集群带动规模发展,提升期刊影响力。[18]学术期刊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走以内容为主导、以技术为推动的数字出版之路。[19]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通过自主开发或与技术开发商合作自建网站,以提高采编工作效率,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实现论文开放获取,但因期刊数字化的技术标准尚未统一,无法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且受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条件限制,分散独立的期刊网站难以实现学术资源的有效整合,难以满足数字复合出版、跨媒体出版、个性出版、按需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的要求。90%以上的学术期刊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等在线数据库平台合作,运作模式完全取决于诚信,版权机制不健全,涉及利益分配的销售数据不透明,缺乏第三方监控,商业数据库以低廉价格购买学术期刊的内容,却以高昂价格向图书馆、研究机构以及个人出售数字产品,垄断数字学术资源,不仅阻碍了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对学术期刊也极不公平。[20]近年来,部分学术期刊聚类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学术期刊集群,如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群、中国光学期刊群、中国地学期刊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等,以内容集成产生规模效益,提高期刊影响力。
学术期刊具有公益性特征,学术发展本质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学术文献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获取、让知识自由流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构建公益、开放的数字化期刊出版平台尤为必要。截至2016年9月,瑞典《期刊开放获取指南》(DOAJ)已收录全世界130个国家9198种OA期刊。[21]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OA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开放存取出版平台。不少期刊自己创办的网站也允许读者开放获取。2014年5月,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宣布受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2016年6月,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上线。但如何构建开放获取资源知识整合平台,如何构建数字出版成果的筛选、评价、认证机制,完善数字化版权法律法规,尚需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
1.数字期刊将成为学术期刊主要出版形态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新一代互联网协议可实现互联网地址容量的大规模扩充,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先进技术可解决长期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容、版权、营运等问题,可按需服务、广泛接入、快速配置、移动互联、按量计费。数字内容可通过标记语言、标识符、元数据等进行组织和发布。[22]数字期刊将成为学术期刊主要出版形态。论文成为“传播元”,凸显“去期刊化”特点。传统纸本期刊的印刷方式将向即时、灵活的按需印刷(on-demand printing)方式转变,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期刊并非纸本期刊的PDF化,其论文内容和形态将更加丰富(可含音频、视频、动画、可计算数据、可分析图表、可运行实验等),网页将是期刊内容的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对论文内容进行结构化标引和描述,使论文的发布形式更加灵活,且满足跨媒体出版需求(如网络、手机、电子书、数字电视等发布渠道的应用),为文本挖掘、语义出版提供基础,可加快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数字期刊还可为论文附加资料(研究过程、工具、数据、分析过程等)的发布与利用提供方便。数字内容中每一层次的信息都可作为具体的知识单元被解析、描述和重组,并可与其他知识单元进行动态、个性化关联,期刊和论文成为支持复杂知识发现的知识工具。[23]
2.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多种出版模式共同服务于学术交流和传播
在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学术出版已动态嵌入整个科研生命周期,围绕数据展开相应活动,在此过程中,多种出版模式相互交织,共同服务于学术交流和传播。
大数据时代,在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数据加工、组织、发布等一系列出版活动将发生根本变化,学术出版将实现数据与文献的充分融合。要将庞大的动态数据集合起来供科研人员使用,必须依赖统一的技术标准、互动操作协议与相应的制度规范。通过数字对象标识、开放资源定位协议、资源描述框架、元数据获取协议等,可实现信息对象的标识、定位及交互使用。
语义出版是一种新兴出版形态,代表着数字出版的前沿。语义网将“推送信息”转变为“拉取信息”,将“知识管理”转变为“管理知识”。[24]学术期刊将从发现内容向操作内容演变,“智能化”论文可“发现”读者。[25]语义出版具有内容结构化、数据融合化、信息可视化、对象关联化、阅读个性化特征,将大量由单个用户独立完成的信息搜寻和文献整理分析等活动转移给了出版系统,可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提高科学交流效率,[26]推动学术出版商从文献提供者向知识服务者转变,实现个体知识的社会化和知识共享。语义出版较传统出版过程更加复杂,涉及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对期刊论文从词、篇章、内容的逻辑结构三个层面进行精确、完整分析,使读者以结构化方式快速、准确获取期刊提供的信息内容,[27]可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发布”。
可视化有助于实现出版内容增值,可视化技术运用大量高清图像、视频、Flash应用等多媒体方式代替传统的文字或二维图表呈现文献数据,使原本单调的线性叙述方式被一种更富于层次感的文献结构所取代,可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学术出版更加注重互动交流,博客、社交网络、在线社区等平台可为学者分享信息和评论提供便利;学术维基更加注重学者的价值诉求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保证其应用价值,封闭的同行评议机制逐步向作者、评审人、编辑之间开放互动的方向发展。
3.多指标和多维度评价构成新的期刊和论文评价机制
目前的论文评价从内部关注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从外部关注被引频次,“以刊评文”过于片面。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和用户参与度的提升,论文被阅读、下载、转载、推荐、标记、评论等“使用行为”可被跟踪、记载、统计。[23]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对引用内容的语义分析,可揭示施引者的引证动机、态度、性质、深度等,对单篇文献质量与影响的微观评价将更为客观公正。
替代计量学作为传统评价方式的有力补充,可反映论文获得在线关注的强度,若根据应用情境对替代计量指标和数据源进行细分,可反映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28]通过观察论文在数据库检索网站、参考文献管理网站中的下载量、下载率、被引量、被引率,在开放存取平台上的浏览、下载、链接次数,在学术社交网络中博文、标签、阅读、讨论次数等,挖掘各种类型的论文利用数据,实现更丰富、开放、迅速的影响力评价。[29]
基于同行评议的开放定性评价和基于计量指标的科学定量评价相结合,“引用评价”与“关注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开放透明的多指标、多维度评价将形成新的期刊和论文评价机制。
4.移动数字出版将促进传播内容与渠道的深度融合
期刊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也取决于能够实现有效传播的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2.5%。[30]移动上网常态化,通过移动终端阅读论文已成为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方式。
移动数字出版融内容、技术、网络、平台于一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优势,在以“内容”为核心的出版架构上添加了“社交”的要素,具有方便快捷、智能精准、即时互动等特点,可针对读者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订制服务,可分析读者阅读行为进行信息推送服务,缩短传统的出版渠道,促进传播内容与渠道的深度融合。
目前,移动数字出版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内容提供商主导型、平台服务商主导型、网络运营商主导型、终端制造商主导型,未来将是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各司其职、合作竞争、均衡发展。[31]为适应移动阅读的需要,期刊的出版内容将进行重新聚合、筛选、挖掘、整理,内容服务、用户体验、版权保护将受到更多关注。
5.单介质线性的出版流程将向跨媒体融合的“云出版”转变
传统的单介质(纸质)线性化(投稿—评审—编辑—印刷—发行)出版流程无法满足期刊多样化生产、跨媒体发布、多终端适用的需求,以及读者更为具体、专业的服务需求,无法实现出版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效益,技术创新促进传统出版流程重组、再造。
“云出版”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新阶段,是对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各种问题的一个整体解决方案。[32]各出版主体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出版平台上进行资源跨界整合,搭建云出版虚拟聚合服务平台,聚合目前数字出版领域分散、独享、碎片化的数字内容资源,使期刊数字化内容的编辑、出版、经营与平台、物流、渠道全面对接,实现期刊数字出版流程的自主经营。
四、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因应策略
1.构建内部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优化传播内容,加强学术期刊的专题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作好数字化内容资源保障。信息过剩时代,以海量、无序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严重挑战人类的认知能力,精确与模糊混杂、真实与虚拟交织,超文本和推送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超链接和互动使阅读成为一种无中心、非定向的混沌过程,不利于读者知识体系的形成。经过优化选择、编辑加工、内容把关的学术内容才能获得读者认可并实现有效传播。专题化聚合、专业化重组、品牌化打造是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增值服务的重要保障。学术期刊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各有差异,应分层次、分类别指导期刊数字化建设,鼓励学术期刊立足自身资源优化传播内容,形成特色、发挥优势、错位竞争、合作共赢。
二是提高传播质量,加强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评价反馈、人员培训,作好数字化服务资源保障。数字化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内容组织、呈现和利用形态将发生变化。组稿、评审、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全流程都通过网络进行;论文涉及的图表、数据、音频、视频、动画等附件资料均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嵌入和链接;对论文内容除进行传统的编辑、校对外,还需进行语义标注和结构化加工处理;能够编辑多媒体文件,对编辑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提高。编辑、评审人、作者可对论文进行开放互动的评议、讨论、修改,读者通过社会化分享工具可对论文进行转载、评论,语义分析有助于对论文内容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进行实质性判断,同行评议更加客观公正、开放透明。业务流程重构使出版过程的质量控制、评价反馈机制随之发生改变,多种出版模式共同服务于学术交流和传播,多指标、多维度评价构成新的期刊和论文评价机制,学术共同体将引导学术评价标准的合理制订,推动评价由静态向动态、单一向综合、数量向质量、外在向内涵转变。期刊作为知识工具,其学术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和增强。学术服务的个性化、即时化、多样化是今后学术出版的主要任务。[33]随着出版技术环境的深刻变革,数字出版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凸显,对编辑人员展开数字出版技能培训尤为必要。目前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极其缺乏,有必要实施“数字出版人才提升计划”,打造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未来领军人才。
三是增强传播效果,加强学术期刊的网站、数据库、平台建设,做好数字化渠道资源保障。学术期刊拥有自己的编辑、出版、发布和利用平台才能把握传播主动权,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和路径,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建设学术期刊专业网站,全面展现期刊的编辑思想、栏目特色、编排风格等,加强论文的开放获取、主动推送、优先出版,除发布文章内容、满足检索查询功能外,还可发布一些学术动态和科学信息,增加网站信息量,加快网站更新频率,促进网刊互动。构建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和期刊网站的横向交流机制,通过建立链接实现资源互传共享。建立与大型数据库、机构知识库、网络出版平台的合作机制,实现传播主体多元化,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学术影响。建立适合手机访问的WAP网站、制作期刊APP、提升传统网站的移动友好性,利用移动终端平台和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进行立体化传播。整合学术资源,联合同一学科领域的不同学术期刊共建专业学术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平台。从各自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和路径,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
2.构建外部环境保障体系
一是制订整体规划,作好数字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在当前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形势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制订整体规划,与期刊出版单位、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之间加强沟通和协调,研究和探索包括各方权益在内的数字出版管理政策,通过统筹规划、转型试点、示范推广,探索有效的数字出版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从政策上支持部分有条件的期刊出版单位创办数字化网络期刊,解决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评价机制问题,将数字期刊和纸质期刊上刊发的学术成果同等对待。支持学术期刊开展数字出版相关研究和实践,投入资源,为学术期刊网站、数据库、平台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探索数字化出版盈利模式,为数字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加快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步伐。
二是加强版权保护,统一标准、防范风险,做好数字化建设法律保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制订版权保护制度,防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风险。国外早已建立了完备的版权保护协议制度,在数据库的法律保护上,国际上主要有版权保护模式、版权与特别权双重保护模式和数据库特别权公约磋商三种模式。而我国尽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执行力度不够,很多期刊出版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版权制度,与数字出版商签订的版权协议存在诸多风险。应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技术措施,加强对数字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从载体加密向内容加密和版权运营发展,完善版权交易机制。技术手段是法律保护的必要补充,版权保护技术是出版的安全前提,在提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同时能有效阻止对信息的非法使用和复制。要重视数字出版的标准化建设,在兼顾各种主流标准的基础上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才能有效推动数字化建设进程。
3.建构数字化“云出版”公共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
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系统包含内容、服务、渠道等内部资源保障要素和政策、资金、法律等外部环境保障要素,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部资源保障和外部环境保障有机整合,按照系统论的整体性、目标性、层次性、结构性、相关性、最优化原则,共同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创新驱动发展,学术期刊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为纽带,以数字化为手段,通过合作,建构一个协同编辑、虚拟重组的数字化“云出版”公共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战略联盟、能力挖掘、优化配置,实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优势互补、自主经营,推动学术期刊的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出版平台与智库建设和谐共生,利用网络平台和工具收集整合学术信息、组织稿源、发现学者,追踪学术前沿,把握学术趋势,规范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传播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原文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3.
[2]JENSEN K B.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4.
[3]周蔚华.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4]彭兰,高钢.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6.
[5]RHEINGOLD H.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张子凌,老卡,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
[6]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29(530).
[7]HEY T,TANSLEY S,TOLLE K.The Fourth Paradigm: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EB/OL].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collaboration/fourthparadigm/,2009-10-16.
[8]李雪昆.国际出版商剖析学术期刊数字化路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8-30(006).
[9]ALPSP.Scholarly Publishing Practice,Third Survey 2008:Academic,Journal Publisher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Online Publishing[EB/0L].http://digitalscholarship.org/digitalkoans,2008-10-13.
[10]ANGUS PHILLIPS.Blog to the Future? Journals Publish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2010,(10):16-29.
[11]SCOTT W,PALMER.Academic Publishing in the Digital Age[J].News Net,2010,50(3):1-5.
[12]DAVID J,SOLOMON.Digital Distribu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Its Impact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Looking Back After 20 Year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3,39:23-288.
[13]朱剑.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66-80.
[14]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2015(3):55-64.
[15]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因应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144-152.
[16]汪新红,王国红,彭绍明.论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J].编辑学报,2012,24(5):481-483.
[17]陈颖,陈玉霞.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5):147-151.
[18]国荣,靳光华,吕文红,洪欧.中国科技学术期刊集群数字平台的发展基础及可行模式[J].编辑之友,2014(11):70-72.
[19]武京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探析[J].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7(3):102-110.
[20]刘曙光.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改革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73-78.
[21]Directory of 0pen Access Journals(DOAJ)[EB/OL].http://www.doaj.org,2016-09-18.
[22]徐丽芳,刘锦宏,丛挺.数字出版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74,85.
[23]彭希珺,张晓林.国际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33-1038.
[24]大卫·西格尔.WEB3.0互联网的语义革命[M].管策,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0.
[25]STM Future Lab Trend Watch 2014[EB/OL].http://www.stmassoc.org/,2013-12-03.
[26]王晓光,陈孝禹.语义出版:数字时代科学交流系统新模型[J].出版科学,2012(4):81-86.
[27]周杰,曾建勋.数字环境下的语义出版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8):32-35.
[28]邱均平,余厚强.论推动替代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215):4-15.
[29]刘春丽.Web2.0环境下的科学计量学:选择性计量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4):52-56.
[30]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6-08-03.
[31]李镜镜,张志强.移动出版的发展模式及其评价[J].科技与出版,2010(8):37-40.
[32]彭绍明.云出版:数字出版发展的整体方案[J].出版发行研究,201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