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出版改革中那些让人受伤的事

2016-11-16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原业伟

  随着市场化不断深入,出版机构改革成为当下热词。改革为出版企业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是出版企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只要是改革,就不免磕磕碰碰。在出版业也不例外。而且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出版产业,从业者的心理细腻,更容易受伤。那么有哪些情况容易导致出版人在改革中受伤呢?
  
  搬家
  
  受伤指数:☆☆☆
  
  影响范围:中老年员工、本地员工
  
  近年来,很多大型出版机构更换了地址。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等。更换社址往往作为改革的一部分,能扩大营业面积,招收更多员工,也就扩大了出版机构的规模,但也会使得一部分员工受伤。相对来说,中老年员工、本地员工有了自己的房子,不能轻易搬家,受到的伤害更大一些,有时候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通勤时间可能长达4小时以上。而新入职的员工、外地员工大多是租房子住,迁址之后,无非是再租一次房子,而扩大了工作面积,反而是好事。因此,每次搬迁,往往都会伴随着人事的重新洗牌。
  
  并社
  
  受伤指数:☆☆☆☆☆
  
  影响范围:社领导和中层以上干部,部分员工
  
  集团化是目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有的出版社集团化是单体社扩大变为集团,例如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等;也有的是并社而成集团,例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还有的是以出版社为中心,与其他几家单位合并而成集团,例如中航传媒集团等。并社之后,这些合并过去的出版社有的失去了法人的地位,而这些社里的员工,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二等公民。出版社品牌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但是一旦并社,这些既有品牌有的变成了副牌社,个别员工认为:“一段历史被否定了,这就是浪费青春。”更何况还有的时候,并社的同时中层以上的干部大幅调整,这时候往往伴随着工资的变动和福利的增减。有的时候,为了安置并社后的各社领导,造成机构臃肿,社领导过多,矛盾不断。
  
  编发业务调整
  
  受伤指数:☆☆☆
  
  影响范围:编辑或发行
  
  编辑、发行之间的矛盾是出版机构之间常有的矛盾之一。每次编发会议,编辑和发行会就发行量等问题(吵到天上去)坦诚地交换意见。一旦编辑转行成发行管理者,或者发行人员接管全社的管理,因为视角不同,往往伴随着巨大矛盾冲突。发行人员会觉得编辑的印制、管理毫无章法;编辑则认为发行人员没有文化,不懂得自己策划图书的良苦用心。有一家出版集团改制之后,发行人员接管另一家出版社的仓库,仓库的管理者堵着不让进门。另一家出版社由于发行人员当了社领导,骨干编辑觉得无法沟通,自己的想法总是无法实现而离职。还有的高学历编辑当了发行部领导,态度倨傲,不能虚心学习业务,造成眼高手低。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编发双方如果在各自本职工作上做到百分之百,就不会有指责,指责源自一方没有尽职。”
  
  编制不同,同工不同酬
  
  受伤指数:☆☆☆☆
  
  影响范围:底层员工
  
  出版社由于上级领导不同,内部管理也就不一致。出版社里有事业编制的,有企业编制的(有的社称为“社会聘用”,有的称为“人事代理”);有的部委下属出版社,部分人员编制归部委;有的大学出版社,部分人员编制归学校。编制不同,待遇不一样,是双轨制运营。薪资调整牵扯每个人利益。加薪的时候,事业编制的也要加,否则不高兴。但都加工资,有的员工觉得应该同工同酬,也是有想法的。如果实行单轨制,社里又没足够财力。不转成企业制觉得不灵活;全部转成企业制了,又觉得把自己逼到了死路。
  
  在人事任命方面,有的大学社是学校任命社长,有的社领导由理事会、国资处聘任,社长说了也不算;有的出版社因为是由上级单位聘任各社领导,往往社领导不熟悉出版业务。
  
  再如有的出版社和杂志社在一起,管理方式不同。在某家出版社内,出版社员工实行企业化运作,单位职工要自己养;杂志社是行政拨款,不以盈利为目标,人员是事业编制。两种体制的合并在一起,就有新的矛盾。
  
  出版机构主营业务调整
  
  受伤指数:☆☆☆☆
  
  影响范围:所有员工
  
  由于上级部门或出版机构业务调整,有的出版社主营业务调整,砍掉了一些部门。这些部门的员工如果没有能力适应其他部门的工作,就只能离开出版机构。例如有的出版社砍掉美编室,专业美编就无处可去,转型成图书编辑又不合适。
  
  还有一些大型出版项目突然停止,部门人员暂时无法安置,只是悬而未决。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常有的事情,但那时候社会上选择不多,员工收入也不高。反正大家都吃大锅饭,没活干乐得清闲。现在社会飞速发展,这些悬而未决的员工只能拿基本工资,才华难以施展,耗不起青春。
  
  数字管理系统盲目上马
  
  受伤指数:☆☆
  
  影响范围:所有员工
  
  目前出版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SAP系统管理,这也是国际出版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但是,任何系统的推广都有一定的过程。有的出版社刚上的SAP,所有部门叫苦连天。这么大系统没有试运营一段时间,就直接掐断原来的系统,上新系统,所有环节都走不通,功能模块不健全,甚至导致该社历史上第一次不能完成重点稿件出版的任务。编辑稿件发不出来,图书入不了库,退货走不通,整个堵成一团糟。
  
  结语点评
  
  改革是出版业市场化的大势所趋,大形势不可逆转。但具体到出版机构和出版人而言,情况各有不同。出版机构是以人为主体,选题也是以“人”为核心。改革一定会触动各员工的利益,因此应该慎之又慎,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更何况,有些“中国特色”的改革,以制度改革为辅,以“整人”为主,打着“改革”的旗号整人。这是应该避免的。出版人的培养时间较长,需要稳定的环境、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市场,忽略了“人”的因素,会造成选题退步、青黄不接、人事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从长远来看,改革一定会使出版业更有活力,让出版机构与国际接轨,搭上数字化时代高速发展的列车。但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不过几十年,作为出版人的黄金时期更为短暂。如果出版人在自己生命的黄金时期被改革者所忽略,就会影响自己一生的业务发展轨迹。因此,改革者要尽量秉持公心,避免“误伤”,注意沟通,妥善安置,争取员工的理解。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