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中国青年报》 24小时随手看2017-02-2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协调中心副主任 刘世昕 2016年是《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融合再次提速,尤其是在移动端全面排兵布阵的一年。这一年,运用全媒体手段对重大新闻进行呈现已经成为采编人员的日常;这一年,客户端成为青年读者与《中国青年报》联系更加紧密的纽带,“新装修”的客户端成为“中青厨房”的新阵地。 这一切改变的原动力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此前就提出的全媒体融合战略,采编队伍对全媒体呈现与传播有较强的认同,更来源于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给媒体人就如何守住舆论阵地指明的方向。 不脱离热门传播模式 过去一年,《中国青年报》以改版客户端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全媒体报道的力度。客户端的改版突出了打造直播板块、邀请用户入驻共同生产内容、为VIP客户推出周末独家阅读享受等特点。我们所期望的是——24小时中青报掌中看。 “直播”无疑是2016年传媒界最闪亮的字眼之一。服务青年成长的《中国青年报》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为年轻人所追捧的传播模式,因此,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改版时,报社领导层就提出,直播模块的嵌入一定要成为改版的重要举措。 习惯了用笔还原事实的纸媒记者一夜之间要进入直播时代,几乎对所有的采编人员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大家也明白,在这个掌中看新闻的时代,不拥抱新媒体就会被淘汰。当你的读者已经在使用最流行的传播手段认识世界的时候,媒体必须不能落后,必须用一个平台进行对话。 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成为中青报直播的首次尝试。从一开始的羞涩、磕巴到最后的侃侃而谈,淡定自如,中青报的多名一线记者用不间断的58小时直播带领读者认识了一个手机端的峰会,体验了一个G20的杭州。 在这次首秀中,中青报一线采编人员强烈地感受到,在新媒体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当下,纸媒不会式微。传统媒体人的专业性与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相结合,只会是如虎添翼。 当传统纸媒有了更加丰富的传播平台,必然会进一步激发一线采编的创造力。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中国青年报》本部的记者、30多个地方记者站的记者、10多个海外记者站的记者,几乎都尝试过用直播手段进行新闻的解读与呈现。 邀请用户一起生产内容 今天的中青报,不只是一张《中国青年报》,而是包括《中国青年报》及系列子报、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矩阵、官方网站及系列子网、手机客户端在内的全媒体平台。 必须承认的是,尽管《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转型与融合较早也较为全面,但“两微一端”的发展在2016年之前确实略逊一筹,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移动端的追赶,除了直播外,报社确立的另一个战略发展目标是邀请用户一起生产内容。 起步之初,我们在客户端推出两档全媒体产品:《高校新闻联播》《共青团新闻联播》。这两档视频类节目分别邀请高校特约记者、各地共青团特约记者共同生产内容,使得中青报的报道触角直接伸向最基层。目前,两档节目已经常态化,并成为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对外发声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报社连接读者的重要纽带。 除了做好常态化的用户生产内容的工作外,《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还尝试在一些重大的新闻节点邀请用户一起来生产内容。报社曾邀请全国铁路团委的700多名团员共同对春运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既展现了中国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的特殊情结,也展现了铁路人对春运的坚守与责任。24小时的不间断直播由72场分直播组成,直播员都是铁路年轻人,他们首次变身网红,用自己手中的话筒展现了春运中的各种之最。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公众清晰地了解到,原来自己的回家路背后有铁路人如此艰辛的付出。直播员与观众之间也通过《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有了最直接的交流。 新年伊始,《中国青年报》再次发出坚定转型的声音,2016年年底的一份告读者书已经明晰:“我们正在坚定决然地转型,在各个媒体终端精心谋划竭力运作,我们朝思暮想尽早为千万老读者和新粉丝们打造‘24小时中国青年报随手看’的全新阅读体验,我们期盼更多的用户在欣赏纸媒美文的精彩之余,也领略我们新媒体平台的快捷与时尚。”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