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媒体环境中重温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情怀

2017-03-17 来源:编辑学报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  人文情怀  新媒体

  【作 者】黄睿春 武汉大学《数学杂志》编辑部,430072;付堉琪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430079 武汉。

  【摘 要】通过分析科技期刊编辑面对新媒体发展的2种不同取向,重温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情怀,即科技期刊外延对新媒体化的需求,科技期刊编辑内核的传统化,从而促进传统内容与新媒体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App、移动网页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日益凸显,科技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对科技期刊编辑内部结构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社会行动者,也会根据自身价值、职业需要对新媒体技术做出相应的反应。如今,科技期刊编辑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为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开展讨论十分必要。

  1 科技期刊编辑面对新媒体发展的2种取向

  在学术期刊发展的过程中,从学术期刊官方网站的建设,到期刊博客、微博的建设,再到微信公众号的申请,这一路从远程投稿、审稿平台到各个社交网络的平台,不难发现,媒介形态的改变不但改变了广大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改变着广大学术期刊编辑最初的角色定位及工作方式。当前,新媒体发展进入自媒体这个最新阶段,学术期刊编辑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职业角色的改变给广大编辑带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不少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职业素养研究颇多,并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少编辑用人文情怀替代职业素养来探讨这一问题,二者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以往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1类是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及其重要性[1-4];第2类是针对新媒体环境科技期刊编辑的不适应性给出的培养途径[5];第3类是新媒体环境中编辑工作模式转变的探讨[6-10];第4类是针对具体的社交平台,编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探讨[11]。

  面对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出2种取向:保守地坚持纸媒和激进地迎合新媒体的特性以及泛工具化倾向,也存在2个取向之间的机械调和。在笔者看来,这2种方式中都包含有对新媒体的不适应倾向:一种表现为忠于传统的方式无法很好地使新媒体为科技期刊自身发展所用,甚至是抗拒新兴技术;另一种则表现为科技期刊一味迎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发展出一套泛技术化的取向,即根据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将期刊编辑中的一些工作置入新媒体的操作原则之中。

  1.1 保守者

  科技期刊编辑从传统模式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种种不适应的状况,尤其是在传统模式下,编辑的工作就是按照稿件处理的流程完成选题策划、组织约稿、稿件处理、编排、校对等一系列常规化工作,即在固定时间里完成一些相对固化的工作。工作时间久了,工作顺手,生活安逸。对于编辑内部形成的一些制度、技术规范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这种“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编辑一旦选择了传统模式下的工作方式,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编辑对于传统模式下的出版过程就是如此。习惯了传统期刊的平面思维模式,难以习惯新媒体技术的网络化思维模式,更不用说用网络化的思维去创新编辑工作。

  保守者的另一种表现为机械地接受新媒体对这些信息的传递方式,这种方式的实质还是希望在新媒体时代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去还原纸质期刊的特点,缺乏对新媒体受众接受信息时用户体验的思考。例如我们将一些专业的科技期刊内容机械地搬运到公众号上,而大家更喜欢用碎片的时间去查看公众号上的内容,我们不可能要求受众在短时间内去理解复杂的学术研究。相应地,受众也相对较少会在碎片化时间内阅读这些内容,这种做法也就使科学研究性文章的特点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相冲突,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新媒体时代的适应。

  在传统媒体转型之初,有些编辑保守地坚守传统出版物这块天地,他们固执地认为以“内容为王”的学术期刊受到期刊网络化发展冲击的可能性很少。这样使得部分编辑在期刊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错失了很多好的机遇。

  1.2 激进派

  新媒体环境中,传播信息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受众接受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量也发生着变化,这要求编辑更新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知识结构,要开始把握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动向,要熟练掌握各个社交媒体的操作。总之,颠覆编辑在传统模式下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这给广大的编辑带了极大的不适应。

  然而,乐观的技术性编辑则是一头扎进了互联网技术的洪流中,从数字化出版到新媒体融合,从官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他们不断地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的出版资源,他们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各种媒介形态的优势,努力带给用户更多的体验和互动,并试图将阳春白雪般的学术论文带入寻常百姓家,或者将学术信息做成类似于快餐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互联网和微博既是新媒介,又是讯息。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很明显,崇尚“技术发展为王”的编辑部用媒介信息代替了思考[12],而忽略了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不难看到,一旦有新媒介出现,技术性编辑就开始跟进,并试图尝试将新媒介与科技期刊结合在一起;于是部分科技期刊拥有网站或者多个社交平台的公众号,有的甚至开始开发App。这样就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一是申请的社交平台无人管理;二是申请的社交平台开始有人管理,但是管理的时间不长;三是社交平台推送的文章与期刊内容毫无关系;四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最大误区,那就是将传统运作模式下的生产内容平移到新媒体中。激进的技术派编辑乐此不疲地开发网站或者App或者公众号,只是将传统期刊版面内容发布到这些平台上,这种罔顾用户体验的强硬融合方式已经在不断地、反复地被证明行不通。

  显然,当前环境中的学术期刊编辑不可能像崇尚传统出版模式的编辑一样固步自封而不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样,也不可能像技术型编辑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或者为了增加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的粉丝数量而试图将学术期刊的内容泛通俗化,把大众传媒构建出的拟态环境[13]误认为客观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中,所谓新媒体产品化思路,并不是指形式上产品化,而是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实现自身内核的传统化、自身外延的新媒体化,完成从内到外的嬗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适应新媒体环境中的出版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坚守科技期刊编辑内核中的人文素养是核心,灵活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又是发展外延中的重点。关于发展外延的部分已经广为讨论,本文着重回溯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素养及科技期刊自身所应承担的功能,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就内核与外延的良性适应、运行发表观点。

  2 科技期刊编辑外延新媒体化需求

  新媒体在社会的众多领域中广为使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些影响也在冲击着较为传统的技术方式,包含纸质期刊的发展。从这一点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纸质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个挑战,纸质期刊可能会伴随其他领域与新技术结合后实现的发展,自身逐渐势微,在技术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在技术时代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但是在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为科技期刊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也为科技期刊吸引一些潜在的受众提供可能。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处理好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科技期刊实现更好的发展。

  2.1 新媒体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对比新媒体来看,传统出版过程中编辑往往通过等同的努力,很难取得与其等量的受众获取[14]。在当前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已经认识到,任何一个办刊人都不能绕过新媒体的发展来谈论科技期刊的发展。新媒体的特点决定它是提升作品移动传播力最有用的工具。认识到这一点,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新媒体的思想,并以此指导自身的行动。首先要更新或者升级自身的知识储备,重构网络环境中的认知结构,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平面思维模式,构建多元化、网络化思维模式。其次,紧跟时代的发展,熟练操作或者使用两微一网一端(微博、微信,网站,移动客户端),让自身快速成为互联网技术人才、网络编辑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等多元化人才。最后,始终关注新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并且深入地探索、思考、尝试、论证最新的技术和模式,找到其中最契合科技期刊发展的部分为我所用。

  2.2 作为新媒体时代中的扩散性发展

  作为编辑,我们怎么样将学术论文推送出去,让它被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教育背景的大众所了解和认识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复杂的研究成果都是由简单的研究成果大量聚集而成的;因此对于比较复杂的学术论文,比如数学类创造性论文,编辑首先提炼出文章的主要结果,然后将主要结果一步一步进行拆分,也就是将这个复杂的问题拆分成一个一个小的简单的问题,然后只推送主要结果的详细验算过程,当把问题拆分成简单的问题之后,这篇复杂的论文就会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或者持续跟踪有影响力的作者,继续推送其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对于数值计算的实验,我们可以推送实验程序的源代码。对于读者的阅读偏好,我们需要保留数据,进而根据受众的选择特点做一些调整。同时,学术期刊也需要保留一些传统元素,以适应这个时代的不同类型受众的需要。

  在新媒体上的二次编辑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的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因此,在其中呈现出来的一些内容不求过于深奥,能够帮助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获得一些研究的最新动态,或者获得一些科普知识。这个过程涉及科技期刊编辑自身对文章、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的创造力,若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将纸质期刊上的文章搬运到新媒体上,或是一味考虑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去迎合技术、迎合读者,就容易落入前面所述的2种错误取向之中。我们在新媒体中实现外延化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科技期刊编辑自身内核的人文情怀,从心怀情怀出发去适应新媒体时代,实现期刊的更好发展。

  3 科技期刊编辑自身内核的传统化

  3.1 传承人文素养

  传统出版模式之下,网络不发达,信息传播也不快,学术期刊编辑利用信件或者邮箱同作者、审稿人、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待作者、读者和审稿人耐心、友善,对待来稿客观、严谨、专业,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烦琐枯燥的编辑出版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素养展开。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素养,在任何时代都显得十分重要。

  在新媒体环境中,编辑和发行可同步进行,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信息量大,可以实现编辑、作者、读者、审稿人的即时交流;同时,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编辑在新媒体上的一言一行,反馈给作者、读者的一字一句,与审稿人沟通时的举手投足,都应该慎之又慎;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专业学术素养和最原始的人文情怀必须继承并传递下去。

  当编辑把这种人文情怀贯穿到新媒体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时,他们会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受众的差异性,所推送文章的科学性,编辑部当前的实际情况,而不至于出现贸然申请众多社交平台,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搭建的社交平台无人管理或者管理不能长久坚持下去的情况。当编辑带着这种朴实的人文情怀同作者沟通,就不会有高高在上,作者有求于我们的这种心态。相反,我们会设身处地地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尊重作者、尊重作者原始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不随意删减或者改动作品。当同审稿人交往时,定会不卑不亢,在尊重审稿人评价的同时也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始终想着如何打磨出一篇最具创造性的作品。当编辑把这种人文素养诉诸到作品时,会考虑学科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合的排版软件,会安排严谨的同行评议,会校对每一个字符,这样打磨出来的作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硬实力。

  3.2 内容是科技期刊的最大价值

  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给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也可以看到,新媒体也只是媒介、载体,它无法对科技期刊的内容以及所承载的精神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只是为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多传递信息的形式。任何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如果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内容做支撑,也只能是一种工具而已;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需要,深度开发有影响力的作者,从而获取高质量的优质稿源,并且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进一步增强稿件内容的独特性、深度性以及精致性,最终让手里的作品具有移动传播力。

  新媒体的出现不是科技期刊的敌人,也不是科技期刊的救星,而是促进科技期刊传播的工具,不管它发达到什么程度,高质量的内容都是科技期刊的最大价值。同样的,不管新媒体的明天是什么[15],科技期刊编辑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在工作中创造的思想内容和价值以及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印记永远都有生存空间。

  4 传统内容与新媒体方式的融合

  4.1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适应性融合

  在新媒体时代,具有人文素养的科技期刊编辑要跳出纸媒时代对编辑工作的定义,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传递,任何信息通过高速网路快速传播到各个终端,人们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到网络信息或者阅读文献。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这个信息爆发式传播的过程中,媒体受众者的时间被分割成小段小段,他们接受信息的时间或是等公交车,或者开会,或者喝茶,或者吃饭,他们没有大段的时间来思考一个特别深奥或者需要通过验算才能得到答案的复杂研究,特别是理工科的学术论文,其研究内容非常深奥,论文的受众者都是特别专业的研究人员;因此受众很少,曾经有人形容这类论文只有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看过,这类期刊因为其专业性强,受众少,同时也难以通过投放广告获得收益。很显然,我们把大段的数学模型、数学公式以一种快捷、便利、触手可及的方式传播给大众显然是不合适的。一方面,过于通俗的表达不利于学科的讨论和发展;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终端并不适合展示这些复杂的内容:新媒体可以成为宣传思想的载体,但是不能成为代替思考的工具[3]。

  同时,科技期刊编辑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启发更多人的思考,而不是通过一些程式化的思路约束来代替受众思考,在转向新媒体时代,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之时,科技期刊编辑这些传统的人文素养在其中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传统内核更加关注科技期刊编辑在价值上的坚守,以及为科技期刊自身的发展提供合法性和创造力,新媒体的有机融入更多是作为工具上的配合,促进科学研究者智慧、汗水结晶和科技期刊编辑人文情怀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传递给受众,传递给更多受众。在媒体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坚守最初的人文情怀,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胜”的原则,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才是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同时有助于科技期刊持续、更好的发展。

  4.2 作为受众差异化需求的回应

  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绝不是将纸质论文原封不动地电子化,也不是每天在社交平台推送几篇论文或者发布几条消息,而是要全方位、立体地分析学术期刊受众的差异性,编辑应该针对受众的差异性,有目的性地建设期刊的网站或者社交平台。回应读者差异化的需求也是在新媒体时代中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努力做好的事情。我们在根据自身的学科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对新媒体时代的认识发布一些文章的同时也要关注读者的反馈,多多听取业界、读者对科技期刊所刊登的一些文章或信息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进而对受众的需求有所把握,根据这些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发展的方向,在与受众、同行以及时代的对话之中源于情怀和对学科的忠诚,乐于对受众差异化需求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汲取时代的营养,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轨迹。

  4.3 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

  在讨论了新媒体传播特点和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素养之后,为了实现科技期刊对这个时代的适应和蓬勃发展,还需要探索出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联动的运营模式,在新媒体线上发布新媒体传播特质的消息,在线下围绕一些学术研究者的需求开展一些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一过程中既体现出新媒体传播的魅力,又展现出学术交流的现实回归。当然,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契合学科发展和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模式都值得我们去尝试。

  5 结束语

  对技术使用的创新也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结尾的工作,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参与到社会生活,参与到科技期刊领域的发展中。面对它们,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逆来顺受,应该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价值,脚踏实地地去在变迁中的社会和技术之中寻找创新的灵感,想读者所需,想作者所需,想学科所需,想社会所需,心怀最初的人文素养,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面对发展中的技术,以饱满的情怀为期刊越办越好做出努力。

  6 参考文献

  [1]原媛,李宗.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素养探析[J].编辑学报,2011,23(2):177

  [2]吴建敏.医学期刊编辑的人文关怀[J].编辑学报,2009,21(5):423

  [3]付中秋,吴利平.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J].编辑学报,2007,19(6):468

  [4]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机遇􀅰挑战􀅰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5):412

  [5]崔金贵,盛杰,谈国鹏,等.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70

  [6]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新媒体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J].编辑学报,2015,27(5):464

  [7]陈吉.新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道德价值挑战与应对:以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J].编辑学刊,2013(2):25

  [8]王璐.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关怀意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10

  [9]于学玲,宋丽,曲鸣明,等.科技期刊编辑“走心”做好审稿工作[J].编辑学报,2015,27(6):607

  [10]卢圣芳.科技期刊编辑对作者人文关怀的体现[J].编辑学报,2013,25(增刊1):93

  [11]吴彬,丁敏姣,贾建敏,等.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科技期刊编辑新方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1

  [12]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集团出版社,2015

  [13]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AKERL OF G A.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G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

  [15]AKERL OF R K.The 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of purGposive social ac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36,1(6):89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