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评“共享图书”失败:不是所有创业都能装进共享的筐2017-04-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共享图书和共享单车的市场需求,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共享单车建立于“最后一公里”的刚需基础上,有着超越阶层的潜在受众;再者,阅读是一种比较私人化的体验,一个学计算机的工科生和搞法律的文科生,其阅读习惯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平台没有包罗万象的书库,那还不如去一应俱全的图书馆。 所以,倒不是因为它还没有找到赢利点,而是其运营模式不支持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像共享单车,其标准化的产品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共享图书则相反,为了满足阅读者私人化的阅读需求,运营者发快递,将书一本本地送到借阅者手中。 。运营者们无法像网约车那样以数据来自动配单,也不能像共享单车那样,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运营者与产品分离。用户自行寻找产品,这注定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成本。 更致命的是,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的背景下,用快递寄书,其时间和金钱成本相当高昂。比如,有体验者在平台借了一本《昆虫记》,押金为29元,服务费则需15.58元,共需支付40多元,网上买一本只要20.3元,如果是买正版电子书,顶多一两元。 ,这是它和网约车的区别。网约车有消费体量支撑,蛋糕足够大,才有得分。共享图书的蛋糕,实在不能再小,想获取商业回报,前提是像生产吸管的企业那样,做成超大规模,但其自身特点又决定了这不可能。 共享图书和共享单车,没有任何可比性,非要给它打上共享经济的标签,那就是滥用这个概念。严格来讲,共享图书跟图书馆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图书馆是把交易场所固定化了,而共享图书把交易场所流动起来了,把支付移到了线上。但流动起来的线上交易,最终还是要靠运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手对手(快递)交接来完成,自然谈不上新经济。 。共享经济这两年成为火爆的概念,各种共享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即便最火的摩拜、ofo等,目前也没有找到持续的赢利点。以共享概念来圈钱者,反而大有人在。一些创业者过度迷恋共享经济,把它当成了万能的模式,忽视其技术和结构门槛。 。共享图书这样的运营模式,只是满足了整合闲散资源这个要件,失败是因为不够高效,无法批量地生产和使用。如果共享成本超过了独立购买或者找人借用的成本,那么共享就会失败。从这个角度上看,共享图书的失败,说明共享经济首先是一个有门槛的经济形刘玉、荣贵飞态。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