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动力机制研究

2017-05-27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关键词:科技期刊  创新驱动  创新困境  动力机制
  
  作者:陈玉国,钱向东,彭桃英,胡新宇,方宇彤.河海大学期刊部,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210098
  
  摘要:【目的】 构建我国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动力机制。【方法】 运用创新理论,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面临的动力机制困境,剖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从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立创新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及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构建科技期刊创新驱动的动力机制和动力系统,揭示科技期刊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结论】 科技期刊应加快体制、机制变革,破除创新障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首次提出“创新”概念,认为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就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当中,经济体系这种非连续化的运动和变化,是某种破坏平衡又恢复平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而造成这种运动并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就是“创新”。创新本质上是对现存经济关系格局的一种突破。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驱动就是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最早提出“创新驱动”概念的是“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他根据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划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4个阶段,并将“创新驱动”定义为企业持续创新的原动力[2]。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首次提出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3]。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科技期刊是促进科技知识和成果生产、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创新源。科技工作者通过阅读查询科技期刊所刊登的各项数据,从而获得创新驱动的源泉[4]。有资料显示,87%的创新论文发布在学术期刊上[5]。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加快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和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和功能。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业努力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在发展网络及数字出版,推动媒介融合,实现期刊集约化、集群化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放获取、优先出版、域出版等新型出版业态和出版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创新与转型升级,释放和激发了一些出版单位的发展潜能和动能。但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力度和效能尚显不足,期刊学术品质、出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科技期刊有近5000种,数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出版大国,但在国际上具有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科技期刊数量仍然较少。截至2015年底,中国被SCI数据库收录的科技期刊共有148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97%,被EI数据库收录的科技期刊有216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4.33%[6]。2016年中国知网(CNKI)发布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科技期刊有175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3.5%。2015年,中国学者发表的SCI论文占世界总论文量的15%,但这些优秀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外尤其是欧美期刊上。SCI数据库中,中国期刊仅占总数的2%[7]。创新是发展之本,中国科技期刊要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型,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笔者结合自身编辑工作实践,通过对创新理论的研究、借鉴,以及对业界的长期观察与思考,在科学界定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内涵和实施路径的基础上[8],进一步认识到创新驱动依赖于创新动能的激发和释放,而创新动能则依赖于创新动力机制。本文试图深入剖析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动力机制困境,着力构建我国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动力机制。
  
  1 我国科技期刊创新的动力机制困境
  
  当前,在数字技术与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着出版内容精品化、出版形态数字化、出版模式开放化、出版运营集群化及出版服务知识化的大趋势[9],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其突出问题在于期刊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在创新的动力机制方面面临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步履艰难,创新激励机制不足
  
  我国科技期刊大多数是由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创办,期刊性质多属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期刊业在思想观念、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留下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难以同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出版公司抗衡。近些年,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推动科技期刊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措施,企图破解制约科技期刊发展的制度障碍和瓶颈。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一些单位积极试水,进行了有益思考与探索,但由于科技期刊界对改革目标认识尚不到位、不统一,尚未找到解决科技期刊的公益性与市场性兼容问题的有效途径,加之一定程度上存在“单位拨款、政府资助”等事业制路径依赖,改革进展艰难。在现行体制下,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不以营利为目标,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没有形成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作为主办单位直属事业部门,其领导任命及人员编制、分配、晋升等均由上级主办单位决定[10]。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创新动力机制缺失,创新压力和动力不足。
  
  1.2 创新主体尚未确立,企业家精神缺失
  
  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经营主体身份尚未明晰。期刊单位仍旧是主办单位的下属非法人编辑部,而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有的期刊单位虽然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工商注册,领取了企业营业执照,但在期刊经营管理方式上没有实质性突破,经营主体身份并未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据“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对市场依赖增强的仅占32%,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依赖并未明显减弱;企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得以提升的比例分别仅为21%和16%,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未明显提高(表1)[11]。另一方面,尚未形成期刊经营者阶层,即职业办刊人。在科技期刊界,主编和编辑组成期刊的办刊队伍。主编由主办单位任命,主要负责期刊的学术质量。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缺失,行政办刊格局未能扭转。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是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的重大改变,认为“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而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12]。熊彼特也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柳传志、董明珠、马云等一批知名企业家,但科技期刊业却鲜有这样叫得响的知名出版人和企业家。企业家阶层匮乏,创新主体和企业家精神缺失,使得我国科技期刊面临创新乏人、乏力的动力机制困境。
  
表1 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发生变化情况调查表%
选项
对市场的依赖更强 38 62
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依赖更强 11 89
企业内部员工的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烈,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和提高 46 54
企业活力增强了 21 79
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了 15 85
企业的应变能力得以提高 16 84
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 11 89
根本上没有多大变化 12 88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研究”课题组“我国出版产业转型与素质调查问卷”。
  
  1.3 风险分担机制缺失,技术创新乏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科技期刊出版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以互联网和数字出版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着科技期刊的出版方式和传播方式,也促使了科技期刊出版新业态的呈现。但是,技术创新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活动,而对创新绩效或收益实现的预期则是企业和单位实施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从科技期刊的出版实践看,当前,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平台建设,投入都比较大,但科技期刊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不甚清晰,盈利能力不显著。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各种盗版、“山寨”、非法中介等侵权行为难以禁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投资主体单一,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缺乏风险投资和风险分担机制,导致对创新风险的担忧,从而使得科技期刊技术创新乏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存在被知网、万方等外围数据库服务商挤占市场和利润的风险。罗向阳等[13]调查了浙江省103家科技期刊新媒体运用情况(数据截止日期:2016年6月30日),发现期刊网络采编系统、微信公众号的运用比例较高,分别为63.11%和52.4%,而手机APP(智能终端第三方应用程序)使用比例则较低,仅为4%。造成手机APP使用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前期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较高,且使用效果难以预测。
  
  1.4 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创新文化价值缺乏
  
  创新的开展有赖于建立一个鼓励创新、敢于冒尖和打破常规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包括创业冲动、冒险精神、流动偏好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和开放思维。我国科技期刊业长期生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少期刊仍实行财政拨款、行政办刊的模式,事业制色彩较浓,容易形成“安于现状”“小富即安”“论资排辈”的保守意识和文化,甘冒风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不浓;期刊出版人才流动偏好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的冲动与激情。同时,期刊出版单位条块分割,自成一体,合作共赢的文化氛围不浓,导致创新力不从心,能力不足。社会层面上宽容失败的文化缺失,也加大了创新的风险。这些状况制约了科技期刊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实践的深入开展,导致创新缺乏文化动力支撑。
  
  2 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动力机制的构建
  
  动力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动力的来源,即发展动力的根源。创新驱动动力机制是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推动创新向实现预定目标有序、高效运行的动力源。为保障我国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发展,克服创新动力机制困境,急需探索和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创新驱动动力机制。
  
  2.1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创新驱动首先需要构建创新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其次,创新驱动必须依托有效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为此,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必须积极寻求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实现科技期刊出版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14],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15],构建科学、高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赋予办刊主体充分的自主权。 可通过政府资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励科技期刊社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传媒公司。 鼓励科技期刊兼并重组,整合出版资源和出版力量,实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组建能与国际跨国出版公司相抗衡的出版集团[16]。政府应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松科技期刊刊号的行政化管制,完善科技期刊准入和退出机制[10]。要改变科技期刊出版业一元化资本结构,打破投资壁垒,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入科技出版业,创办新的科技期刊企业和创新载体,创新出版业态,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提升科技期刊版业的创新、创业的空间,并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现有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中国科协部分全国学会纷纷尝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杂志社或有限(责任)公司,并以此作为独立经济单元来推动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集群建设,如中国光学学会的《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华医学会的《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药学会的《中国药学杂志》社有限公司,通过体制改革的驱动,形成刊群建设的动力机制[17]。
  
  创新驱动发展是由有胆有识的企业家驱动的发展。企业家能够成功地组织和配备创新资源,成功地将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并引领市场。要创造有利于职业出版经理人或出版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和条件。一是要培育较为稳定的职业出版经理人队伍,科技期刊经营者要由专业和专职人员担任,任职年限不能过短,避免其行为短期化;二是要通过市场选择科技期刊经营者,而不宜通过行政命令;三是要建立企业家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市场流动机制和选拔机制。
  
  2.2 建立创新利益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创新的内生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动力机制是各个经济主体在对其经济利益的追求过程中形成的促动机制,经济利益是市场得以运行的原动力,是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长期以来一直以追求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事实上,没有经济效益的支撑,社会效益往往也会难以为继。纵观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学术期刊出版市场,除了Elsevier、Springer等商业出版公司,即使是非营利出版机构,也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利润率。因此,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提高学术出版质量的同时,提高期刊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建立创新利益导向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增强科技期刊创新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2.2.1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科技期刊的盈利能力
  
  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合理制定期刊产品(包括纸媒期刊和数字期刊)价格;严格控制期刊出版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品收益;通过开展广告宣传、创办理事会等途径提高期刊的经营收入。对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期刊(含OA期刊)允许其向作者收取一定的出版费,以提高科技期刊的造血功能;积极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快科技期刊的媒介融合和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网络出版和移动数字出版,发挥“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再造出版流程,开展知识增值服务,为科研、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信息的解决方案,延伸出版价值链,提高科技期刊的价值创造能力。
  
  2.2.2 建立健全科技期刊的激励机制,提高创新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曾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特殊的分析才能解决。激励问题是所有经济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18]。首先是要强化人才激励。《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当前,尤其是要注重对科技期刊出版领军人才的激励,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和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给创新者和企业家应有的荣誉和丰厚的回报。积极探索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技期刊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为科技期刊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体系建设是实施创新的法律保障。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尊重科技知识、保护创新成果的氛围,严厉打击假冒网站和假冒期刊及各种非法中介,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和收益。进入网络和数字出版时代,盗版技术日益精进,侵权手段日趋复杂。另外,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OA期刊出版日益兴盛,但缺乏专门针对OA 期刊作品的法律保护条文,其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20]。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完善数字版权立法,加大数字版权保护力度,推动科技期刊的技术创新,化解和分担创新风险。
  
  建立多层次的企业融资体系。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产权结构过于单一和集中,投资主体单一,创新资金主要来自主办单位拨款和出版单位“内部积累”,少量依靠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薄弱,不利于分散创新风险。应拓宽科技期刊出版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探索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方式,吸纳社会资本,以分担科技期刊投资风险,促进创新。此外,还应充分发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政策资金扶持作用,启动和推动科技期刊创新项目和活动的开展。
  
  加强期刊集约化、集群化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市场聚拢、集团经营和横向联合等方式[21],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合作进行专业化的数据库开发建设,共同搭建数字化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中国农学通报》杂志计划联络约60家中国顶尖农业学术期刊搭建“农业域”期刊APP,启动农业学术期刊集群(联盟)移动门户建设,联合建设基于移动设备的知识服务平台,克服单一期刊资金和效能不足的限制,提高创新的抗风险能力[22]。
  
  2.4 培育创新文化,增强创新驱动的内源性动力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动力,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价值观,充分发挥创新文化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使文化成为创新活动的内源性因素,形成一种社会合力,将服务于国家创新作为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诉求。
  
  一是要鼓励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及从业人员发扬敢于创新冒险、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实现从依赖政府和主办单位向依靠市场的转变。大力改变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墨守成规”的传统价值观,牢固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卓越、争创一流、鼓励竞争和冒险、宽容失败、包容多元的现代价值观和开放价值观,创建激励创新、创业的企业文化。
  
  二是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在科技期刊出版业界创建完善的创新人才选拔、任用、培养、支持及组织管理的制度文化。倡导流动意识,提高流动偏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鼓励人才特别是创新性人才的流动,吸引专业的传媒人才和数字出版人才加盟,充实科技期刊出版队伍。被视为“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神话”的Cell Research(CR),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就是其率先吸引、培养、凝聚了创新型领军人才。特别是其于2006年成功从海外引进了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丰富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的李党生博士担任CR 常务副主编,对CR 的快速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23]。
  
  3 结论
  
  创新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驱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动力机制。针对我国科技期刊业存在的创新主体缺失、创新激励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创新文化氛围不浓等创新动力机制困境,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强健创新肌体,培育企业家阶层和企业家精神,并通过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合作机制及创新文化的建设,增强科技期刊的创新动力,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服务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学术评价的功能和作用。科技期刊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既需要理论的探讨和启迪,更依赖于创新实践的丰富。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4-08-18)[2016-11-25].http:∥news.sina.com.cn/c/2014-08-19/023930705982.shtml.
  
  [4] 杨卫.科技期刊云:创新驱动的全球公益源[J].科技导报,2013,31(36):2-3.
  
  [5] 许文深,姚远.科技期刊审稿的发展[J].编辑学报,2001,13(2):70-72.
  
  [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EB/OL].(2016-10-24)[2016-12-20].http:∥www.most.gov.cn/kjbgz/201610/t20161024_128319.htm.
  
  [7] 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6.
  
  [8] 陈玉国.科技期刊创新驱动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J].天津科技,2017,44(1):90-93,96.
  
  [9] 张薇.“新”字当头又一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
  
  [10] 朱明,吴锋.科技与出版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以江南大学所属科技期刊改革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12):24-28.
  
  [11] 王关义.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12] 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3] 罗向阳,张豪,周昱晨.浙江省科技期刊新媒体运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银川,2016:17-22.
  
  [14] 刘辉,田华,赵文义.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学术期刊出版发展的逻辑建构[J].科技与出版,2014(1):37-39.
  
  [15] 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2,627.
  
  [16] 邬书林.中国学术期刊要聚焦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2-23.
  
  [17] 朱琳,刘静,刘培一.中国科协刊群建设动力机制及发展措施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90-194.
  
  [18] 刘兵,张士英.激励理论综述与展望[J].中国软科学,1999(5):21-23.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05-19)[2016-12-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5/19/c_1118898033.htm.
  
  [20] 张鲸惊,韩健,黄河清.数字化时代下应加强我国科技期刊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26-428.
  
  [21] 王秀玲,刘普.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发展脉络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253-1258.
  
  [22] 毛敏汇,胡映霞,张凯,等.浅谈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素养提升[C].第十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银川,2016:7-12.
  
  [23] 程磊.中国期刊影响因子神话:从2.16 到12.41[EB/OL].(2016-06-08)[2016-12-09].http:∥aiweibang.com/yuedu/128938420.html.
  
  作者贡献声明:陈玉国:确定研究选题,设计论文框架,撰写论文;钱向东:参与论文讨论和审核;彭桃英:参与论文讨论和修改;胡新宇:参与论文讨论;方宇彤:参与论文讨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