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研究

2017-05-27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关键词: 高校  科技期刊  改革  联合办刊  新形势
  
  作 者:冯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省石家庄市裕翔街26号 050018
  
  摘 要:【目的】 提出由高校联合创建“联合体”以实现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为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在介绍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联合体模式的初期和未来发展设想,给出了联合体模式初期的结构设置及运作模式,分析了联合体与高校的关系、经济效益分配、用人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结果】 高校联合办刊能改善办刊机制和用人机制,并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通过扩大横向规模,有效解决了期刊“散、弱、小”和同质化问题。同时,在纵向学术经营方面,对打造期刊出版集团进行了探索。【结论】 国家应该减少对办刊的行政限制,大力推动联合办刊社团的发展,同时通过新技术平台加强监管。
  
  从2016年学术期刊未来论坛获悉[1],学术期刊改革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人大、政协也在2016年对学术期刊进行了相关调研。据统计,高校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有2000多种,其中大学学报就有1700种左右[2-3]。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大,但普遍存在“散、弱、小”的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集群化、集约化的办刊模式避免了重复发表、单打独斗情况的发生,是未来最为可能的发展方向[4-8];但针对数量众多的高校科技期刊分散在各高校的现状,相关的联合办刊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在已有的联合办刊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探讨了联合办刊的模式。基于形式上都有一个集约化运营“联合体”的情况,暂将这种联合办刊的模式称为“联合体模式”。从联合体、期刊(编辑部)两者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针对所涉及的政策需求,给出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1 高校科技期刊联合体模式的提出
  
  联合办刊需考虑到建设中国大型科技期刊出版社、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库、高水平期刊的大方向,故其战略目标是繁荣学术,打造中国的期刊“航母”及国际数据库。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联合体模式是指以地域为限,实现多个小规模的联合办刊群体,每个办刊群体在初期包括一个社团性质的“联合体”和一些骨干高校的科技期刊。初期发展以改变高校期刊劣势以及促进高校期刊快速、有序发展为主,使期刊的论文质量、编校质量、影响力显著提升,超越同类刊物,这主要是靠实施编辑出版分离实现的。编辑部的人力得到解放,使编辑部将所有精力放到对优质稿件的追求上来。也就是说,在工作内容减少后,仍然可以保留各编辑部,这是一种松散的耦合关系,但是每个个体的目标更明确、工作效率更高、工作方式更灵活。联合体承担出版流程的校对、出版、发行工作,协调刊载论文即期刊的互认工作,促进发表范围的优化整合。另外,还需通过创造和合理分配经济效益来保证各期刊编辑部的基本利益,以调动其积极性,使办刊联合体由小到大、由大到强成长。与出版社不同,联合体的经营能力差,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专业办刊社团对各刊进行打造,其次才是对营利的探索。视发展情况,联合办刊也可吸收非高校期刊。
  
  联合办刊的长远目标是通过办刊社团的繁荣,促进期刊的精品化、国际化发展和期刊出版社(集团)的打造。经营良好的联合体可以申请企业化转制,成为出版社(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出版社(公司)的运营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通过自身发展壮大或不同出版社(公司)的联合、重组,建立中国的期刊出版集团,逐渐垄断国内高水平期刊的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期刊学术经营集团,还应具有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创新服务,拓展国际市场。与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国知网等合作,打造中国高水平、有国际影响力的引文数据库。精品刊和大型引文数据库的打造方向是双语方向。这虽然增加了数据库或期刊的打造难度,但也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唯一选择。
  
  联合体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前,国内已有一些集群化、集约化的办刊群体,另外高校内部也有学术与经营分离的实践[9]。统计SCI发文显示,国内期刊论文的质量有下降趋势,数量也受到影响[10]。针对投稿数量下降的现象,对于具有诸多优势资源的高校科技期刊来说,其既不希望被转为内刊,也不希望任由其他专业性或综合性刊物发展壮大,而自身沦为二流、三流刊物的情况出现,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尤其是骨干高校科技期刊有联合的动因。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一个高校主办的刊物的数量通常不多,难以形成规模,只有多校联合才能实现规模优势。本文只探讨了初期创建联合体模式的相关问题。
  
  2 联合体模式的初期设想
  
  2.1 联合体的创建
  
  联合体在初期是一种公益“社团性质”的组织[11]。这是因为高校科技期刊的营利能力普遍比较差,若立即进行企业化转制,存在初始投资大、关系改革难等问题。中华医学会是一个“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12],1988年在编辑出版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2009年通过申请并经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投资成立了《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对其主办的期刊实行管办分离。《中华医学期刊》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系列期刊的出版单位,被赋予了相应的管理权和经营自主权[13]。参考中华医学会的实践经验,建议联合体的初期性质可以是一个公益社团组织,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和经营自主权,允许联合体创造经济效益,以进行资本积累,在合适的时间,再转制成一个有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有限责任公司”。
  
  联合体的创建可以有各种方式,而高校之间联合办刊是较为符合当前高校科技期刊现状的方法。第一,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是非独立法人,没有联合办刊所需的法人地位,而高校是主办者,谈论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就必须谈论高校,但其作用长期未受到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第二,高校的社会职能和学术期刊的文化功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使得高校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仍然有强烈的支持意愿,高校建立联盟进行期刊办刊模式的改革创新,体现了高校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联合体不管是作为“社团”还是未来的“公司”都需要一个所有者,若为高校联盟创建,其理所应当归高校联盟所有;第四,联合体若为高校联盟创建,其目的就是解决联盟中各个期刊的发展问题,目的性非常明确;第五,联合体归高校联盟所有,就能对各个期刊进行实质上的监督,将监督结果反馈给高校,对各期刊产生正面的影响;第六,高校联盟为联合办刊提供资金等方面的基础保障。高校联合创建联合体之后可类比中华医学会等集群化办刊的例子,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
  
  由“骨干高校期刊”联合的原因是,骨干高校的期刊影响力普遍较高,且可利用的资源较丰富。正如学者们所说,期刊在层次上是“金字塔”结构。高校科技期刊不可能都处于同一层次,势必有强有弱,骨干高校的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基本相当;骨干高校期刊的影响力较高,更容易打造成精品科技期刊;适当数量的高校联合还较容易实现,若一味扩大联合办刊的范围,更增加联合办刊的难度。
  
  2.2 联合体模式分析
  
  2.2.1 联合体
  
  (1)功能
  
  不管是从公益办刊的角度还是从市场化办刊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都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故而,联合体具有调查作者需求、适时协调各刊和调整期刊定位,使期刊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的责任。虽然稿件的质量主要由各编辑部把关,但是联合体也要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监督、检查稿件质量。联合体应加强对科技期刊发展的研究,实现专业办刊和经营。总起来说,第一,联合体模式必须实现编辑出版分离,解放各编辑部人力,使分工专业化;第二,通过学习、分享先进的办刊经验,推动各编辑部的办刊水平,促进期刊的发展;第三,通过创新服务,创造经济效益。
  
  (2)联合体架构
  
  为更好地实现上述功能目标,应按需设置联合体的部门机构,确保联合体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有效实施。其至少应该有期刊发展部、校对部、出版部、数字化部、市场部、质监部等部门,其功能分别简述如下。
  
  期刊发展部:一,协调各刊在编辑规范上做到形式规范、统一,打造集群特征和品牌;二,推动各刊发表范围的差异化,最终使得各刊各有侧重、特色鲜明[14],为保证和提升期刊质量提供基础条件;三,通过定期组织交叉评审等方式,对期刊进行内部评价。对于新领域、前沿领域,可组织申请创办新刊(中文、英文、双语),并尽量先利用现有人员远程办刊。期刊部的运行结果应报给质监部。
  
  校对部:协调人力(包括聘用校外人员及各编辑部的既有人员),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如QQ、微信),实现刊物的集中、快速校对[14]。在校对过程中,按规程与作者沟通,请作者修改稿件、提供版权协议。如万方已开通了定稿稿件的校对、排版、加工服务,按篇收费,联合体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将校对过程中发现的编辑责任等问题,反映给质监部,由质监部根据情况计入内部评价记录。
  
  出版部:负责各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邮寄等工作,探索和实践多渠道、多形式出版和按需出版。数字化部:负责联合体网站的维护、期刊论文的数字化加工、期刊和高校的宣传,以及发布新闻信息、培训信息等。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在联合体网页上多方式分类展示,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在技术上,利用微信公众号、中国知网腾云系统、超星域出版等平台以及App[15],实现多媒体融合出版,使期刊论文更为广泛地传播。联合体的主页应该是中英文两种版式运营,提供论文的英文摘要或全文。与当前国内外数字巨头合作,使较好的科技期刊加入如中国知网开发的双语出版系统等平台,以提高影响力,同时打造自己的精品期刊数据库。
  
  市场部:通过创新服务,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各期刊纸刊的销售、纸媒广告、网页广告、数字版权,以及新媒体渠道获利,再通过其他如给研究生开设讲座,培训企业人员、编辑等服务,创造经济效益。质监部: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和内部评价机制,用于监管、评价,产生各种评价结果,形成报告,并提交给联合体、高校,以期对人员的考核、各刊的经济利益分配等产生影响,以实现联合体的领导力。
  
  2.2.2 高校期刊编辑部
  
  目前,各高校期刊编辑部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导致每个人负担的任务多而杂,不利于业务的精进,在时间上也不允许个人对业务进行深入研究。另外,编辑部普遍存在优质稿件数量不足的困扰,虽然原因是多样的,但若不在办刊方面进行革新,则无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
  
  在实行编辑出版分离后,编辑部的核心任务是追求高水平的稿件。只有高水平的编辑才能办出好的刊物。将出版分离出去,使编辑部人员专注于约稿、栏目的策划、稿件内容的把关,以及与审者、作者的沟通,是提升编辑业务水平、刊物水平较为可行、有效的办法。而且,今后应注重聘用高校里对期刊事业忠诚度较高的年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教师作为兼职编辑,部分实现专家办刊。高校里的博士、副教授、教授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审者、编者,是可利用的优势资源。某些高校学报编辑部将这种做法发扬光大,使得刊物水平突飞猛进。编辑部提供给联合体的稿件应该是作者的最终修改稿,其内容是经过编辑严格把关的,且尽量保证项目齐全、格式规范、语言通顺。
  
  2.3 问题分析
  
  (1)联合体与高校的关系
  
  联合体的成立与高校密不可分。首先,因为刊物都是高校主办的,讨论对高校刊物实施编辑出版分离,必须征得高校的认可;其次,联合体若要获得对各高校刊物的部分管理和主办权,也需经高校同意;再次,联合体办公场地最好也选择在高校,这也需得到高校首肯。
  
  联合体与高校联盟是一种从属关系。联合体是高校联合创建的,要向高校联盟负责。可通过出版年度报告等方式,向高校阐述年度运营、来年计划等情况。高校联盟则根据运行结果来决定联合体人事变更、资金支持等事项。高校利益可通过联合体的宣传、展示等方式予以保证。
  
  联合体从高校联盟获得一定的期刊人员、经费的监管权。联合体作为一个专业的社团组织,能实现经费的精细化管理。对于期刊和人员的管理,其主要运作设想是通过建立内部评价机制进行日常监管,将各种评价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反馈给高校,为高校对期刊和人员的考核提供内部考核数据。
  
  (2)联合体的运营经费
  
  对于刊物的办刊经费,建议在初期保持不变,利用集约化优势,可节省下部分办刊经费,作为联合体运行经费的来源之一。联合体的运行经费主要由高校资助,或是申请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进行社会筹资,最终通过利用自身特色服务进行经济效益的创造等方式实现自给自足。高校联合办刊,由高校出资是自然而然的事,但若加上国家政策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则高校联合办刊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成功概率也更大。目前,国家对一些英文刊提供了几百万的资助,力图打造先进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但只靠资助一些单刊的方式,无法改变期刊业总体弱小的局面;另外,当前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期刊、超星等也有计划涉足期刊出版,但基本上只涉及少量的期刊,且也不涉及促使办刊模式的转变,故也很难从本质上改变当前多数科技期刊散、弱、小的局面。总之,还得靠期刊界联合办刊来解决当前问题。这就需要国家考虑加大对一些联合办刊组织的鼓励和资助。
  
  (3)联合体经济效益的分配
  
  联合体模式涉及经济效益的分配,主要是兼顾各期刊编辑部的既得利益和自身发展,做到合理分配,促进共同发展。考虑到各刊的不同情况,实际分配时应体现出各刊营利归各刊的思路。比如对于售刊,刊物卖得多的,自然分配多一点,如此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也具有激励作用。
  
  (4)用人机制改革
  
  联合体主要需要经营方面的人才。联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学术产业发展的重任,故在用人机制上,应注重学术经营人才的聘用和培养,形成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唯才是举,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人员潜力。
  
  编辑部主要需要高水平的编辑团队。没有强大的学术团队支撑,学术期刊就很难提升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故编辑部应主动推动学术团队建设,实施编辑和学者共同办刊。在这方面,编辑资格考试制度和登记制度是对编辑人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但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者自由进入学术出版领域。应对策略是可通过建立编委会、设置栏目主持人、外聘编辑等方式予以解决。
  
  总之,为改善当前的用人机制,一方面应发掘既有人才,通过激励机制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战斗力;另一方面,逐渐实现所需人才的聘用制、合同制,建立人才的保障、进阶机制。
  
  (5)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科技期刊改革是一种供给侧改革,需要政府在制度供给侧减少管制,扫清主体发展的障碍,以制度的优化供给来激励与引导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16]。期刊政策应满足期刊灵活、专业性办刊的需求,实现市场化的学术资源、人员配置。由新形势可知,学术期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实现科技期刊的战略发展,应该减少限制条款内容,甚至允许给其一定时期的“优惠政策”。而高校科技期刊的管理机构、限制条款多,不利于期刊的灵活发展。例如出版合同一年一签,这固然有利于变更出版社,但实际上却是很少更换,每年一签反而增加了编辑部的负担。建议在政策上减少对期刊办刊的一些行政管理,如对刊期、页码、发表范围、出版社的变更。中国目前有全国性及省内大型科技期刊学(协)会,今后加强这些行业学(协)会在期刊办刊方面的作用,实现行业化管理也可能是有效的管理途径。
  
  然而,这不意味着管理部门对期刊和联合体的发展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监管。当前,高校期刊的管理部门有主办高校、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在联合体模式下,管理部门主要是指省教育厅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为加强监管和避免事后监管可能带来的“恶劣事件”的影响,建议建立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广电局监管的信息共享机制或沟通机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监管和过度监管,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的作用。例如,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期刊及联合体的日常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控,而教育厅仅对问题期刊进行监管。如果从信息共享机制中获得的信息不能满足需要,教育厅可以要求期刊和联合体报送其他相关信息。教育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闻出版广电局对期刊及联合体的日常监管。当教育厅通过包括上述途径在内的某个途径发现所管辖的期刊出现问题时,有权介入并进行相关处理。
  
  (6)层级规划建议
  
  谈论高校科技期刊改革,不得不讨论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实质。现在的高校期刊出版是一种国家公益出版,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模式下高校科技期刊出现了“散、弱、小”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而且刊物经费基本不变,导致有的期刊编辑部想进行各种改革尝试,却受限于经费不足。建议根据办刊水平,对期刊实施“分层级”的发展规划和资助[17],参考体系有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国知网的“分区”等多个评价体系。例如,经费数额在不同层级有不同的最低额度,那么编辑部就有了经费“跳级”的愿望,变相增强了办刊的动力。另外一种分层级是期刊-办刊社团-出版社(集团),这主要针对的是期刊与出版社(集团)对接困难的问题。办刊社团创建的目标就是提升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只有发挥办刊社团的专业办刊优势,才能尽快提升刊物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才能进行学术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创造,而出版社(集团)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3 结语
  
  针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出了通过创建联合体进行专业化办刊的模式,分析了联合体创建及联合办刊的组织任务和政策需求。联合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期刊“散”和专业化办刊问题,既有横向规模的扩大,又有纵向产业链的探索。一旦给出好的制度供给,高校科技期刊就能借助本身的诸多资源优势,尽快融入国际期刊大发展的洪流。联合体模式对高水平期刊、期刊航母以及中国高水平引文数据库的打造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联合体模式的打造,离不开各期刊编辑部的认可、高校的支持以及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对联合办刊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如何创新服务以创造经济效益也未有研究。
  
  参考文献
  
  [1] 转型融合提升国际竞力服务创新重塑市场主体[J].编辑学报,2016,28(6):封二.
  
  [2] 梁艳玲.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5-8.
  
  [3] 杨睿.体制改革视角下增强学术期刊发展活力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6):4-5.
  
  [4] 汤兴华,韩云波,李炳仁.关于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146-150.
  
  [5] 李建忠.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6):788-792.
  
  [6] 赵跃峰,孙守增,芮海田.学术期刊发展路径选择[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4):362-364.
  
  [7] 冯民,王士忠.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出版社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37-739.
  
  [8] 刘俊,张昕,颜帅.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集群化运营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6):561-564.
  
  [9] 李晶,张嵘.高校学报体制改革实践———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6):565-568.
  
  [10] 杨兆弘.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因素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55-557.
  
  [11] 刘兴平,初景利,马时,等.日本和韩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07-913.
  
  [12] 中华医学会简介[EB/OL].[2016-08-26].http:∥www.cma.org.cn/gyxh/xhjj/20101115/1289827466990_1.html.
  
  [13] 姜永茂,刘冰,魏均民,等.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建设及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0-743.
  
  [14] 梁洁.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路径之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27-1133.
  
  [15] 张玲.浅析数字化出版环境下移动终端业务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86-388.
  
  [16] 岳彩申,车云霞.民间借贷法律监管的新进路[J].河北法学,2016,34(5):47-57.
  
  [17] 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EB/OL].[2017-01-11].http:∥ news.163.com/17/0111/10/CAG9HLP1000189FH.html.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