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做大做强社科类学术期刊

2018-02-0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孙荣欣
  社科类学术期刊肩负着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增进学术交流、引领学术方向的神圣职责,同时,期刊的综合水平也是学术实力的体现形式之一。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学术和思想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遭遇发展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不仅数量发展到两千余家,而且学术水平稳步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基本满足科研学术交流需要的学术期刊体系,为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社科类期刊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境和挑战。

  纸质期刊发行量逐年萎缩。随着数字化阅读的日益普及,纸质期刊的出版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发行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6年全国期刊平均期印数比上年下降4.94%,总印数下降6.29%;其中社科类学术期刊平均期印数下降2.32%,总印数下降3.39%。尤其是那些知名度不高的期刊、专科和职技类院校学报,订户更是寥寥无几。分析订数减少的原因,除了个人订户持续减少外,图书馆订数也在持续下降,而改订电子版或者从中国知网等网站集中购买电子数据库。发行数量逐年下降,导致本来就不多的广告收入也在减少,甚至一些期刊基本没有广告,大多数期刊依靠行政拨款和版面费维持出版。

  论文质量不高,导致期刊学术水平下降。近年来,受到社会上浮躁的文风、学风影响,扎扎实实、言之有物的论文越来越少;相反,各种职称、学位的获得,以及课题结项、年度考核时纷纷将是否发表论文甚至核心期刊论文作为基本条件,人为制造了对论文的“刚需”,导致出现了大量为了“凑数”而“炮制”的论文,学术论文鱼龙混杂,质量堪忧。不少读者反映,很多社科类学术期刊已经脱离其办刊主旨,刊登的论文没有新意,让读者感到“食之无味”,没有学术性可言。尤其是那些行政拨款较少的社科类期刊,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只能降低学术要求接受作者的版面费,刊登一些质量很差的文章。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有了,但是已经失去了学术期刊存在的意义,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只会毁坏学术期刊的声誉,影响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期刊数字化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建立网站、开设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等,供读者和作者查询稿件、浏览期刊内容、投稿等;二是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期刊网站合作,将纸质内容打包销售,以实现纸质期刊内容的网上传播;三是参与在线学术平台,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最为典型。其中,建设期刊网站是期刊实现数字化的主要途径。

  以河北省为例,在全省58家社科类学术期刊中,有38家建有自己的网站或者在所属单位网站上开辟了期刊的专栏,可供读者了解期刊出版信息、投稿要求,查看期刊目录、阅读过期刊物,有的还能提供作者投稿、编辑审稿的专门入口,并能够查阅投稿后稿件的审查进度,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阅读;另有19家期刊与中国知网、维普网等网站合作,可以通过这些网站阅读过期刊物、下载论文;只有一家期刊还不能在线阅读。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建有网站或在隶属单位网站建有专栏的期刊比例还有待提高。即使是有的期刊建有网站,但是在网站管理上还有较大差距。如,有的网站过于简陋,内容单薄、功能少,不能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有的网站内容更新速度比较慢,时效性较差,数字化产品少,对读者缺少吸引力。与网站相比,微博、微信、客户端这些新闻媒体普遍采用的传播形式,学术期刊却较少采用。分析其原因,与学术论文不适合碎片化传播有关,但是也与期刊社体量比较小、人力物力有限有关。另外,由于数字化的内容普遍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因此期刊社大多数缺乏积极性。

  进一步拓宽发展渠道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载体功效,拓宽发展渠道,更好地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服务。

  重视期刊的学术性。学术性是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立身之本。注重学术质量,严守学术规范,关注研究热点,引领学术方向,鼓励学术创新,是优秀学术期刊应有的坚守和担当,也是期刊的价值所在。学术期刊应鼓励和支持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提出新理论、取得新成果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要注重突出期刊的专业性。在综合性学术期刊整体上表现为“全、散、小、弱”且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传统优势和地域特色,依托人才优势,开设特色专栏,形成优势版块,也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邯郸学院学报》依托“赵都”的地域优势,精心打造的“赵文化研究”专栏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分别出版了《赵文化与华夏文明》《赵文化研究》两本专栏论文集;编辑部还以10多年来发表的赵文化研究论文为学术积淀,策划了“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有效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

  重视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术期刊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推动期刊的数字出版。对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一方面,要加强网站建设,丰富读者的网上阅读体验,为传统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的创新性转型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建设与维护几乎无门槛,且有一定的容量、阅读方便、传播快捷的优势,打造移动阅读平台,同时还可以通过良好的互动设计、精心策划的线上线下活动维系与用户的关系。数字化出版不仅是期刊编辑和读者之间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也是建立读者数据库的重要渠道。依靠搜集在新媒体平台注册者的信息,可以建立一个详细的读者数据库,并将读者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比如可以特邀其中一些知名学者为期刊撰文来提升期刊的知名度与品位,有针对性地举办研讨班、笔会来联系培养一批优秀的投稿者,通过举办热心读者座谈会等形成与读者互动等。有了数据库作支撑,期刊的各种推广活动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引进的“门槛”逐渐提高,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人员结构也得到改善,博士、硕士占比逐步增大。但是调查发现,编辑部人才队伍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编辑人员缺乏,一些编辑部只有三四位专职编辑,外聘的兼职编辑队伍也不健全,有的编辑需要身兼几个学科。人力不足必然会导致编辑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有些编辑常年没有外出交流、培训的机会,不能及时获取本行业的新知识、新观念,影响了编辑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数字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目前学术期刊人才结构仍主要停留在传统编辑的结构特点上,缺乏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经营管理的能力;各出版单位主要由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员从事数字出版,这些人员在编辑出版专业方面的知识却相对贫乏,从而制约了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编辑队伍建设也应该解放思想,一方面,需要有一支爱岗敬业的专职编辑人员队伍,他们不仅要有高学历,而且更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动态,把握期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还要有一支由外聘专家学者组成的兼职编辑队伍作为重要补充,弥补编辑部力量的不足。

  健全管理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是确保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比如主编负责制、编辑岗位责任制和监督检查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等等。调查发现,在学术期刊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审稿机制不完备,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还未得到广泛认同;期刊评价机制不科学,激励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评价指标大多仅适合传统学术期刊,不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期刊推出机制不健全,等等。尤其是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近年来受到部分专家学者的质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本意是通过一些指标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作出评价,供业界人士参考,但过于重视评价结果、期刊为获得更高的影响因子而设法迁就评价标准,导致期刊为迎合评价机构办刊,违背了期刊的出版宗旨。所以,学术期刊亟待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适合电子学术期刊和开放存取期刊评价的新型评价指标,并将其与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有机融合,形成一个面向期刊管理效率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术期刊的出版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