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技术“活水”如何灌溉优质内容?

2018-03-16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林致
  人工智能的加速落地重构了商业、企业和个人。出版行业拥抱新技术相对迟缓,但随着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传统出版机构人员来说,如何摸清受众需求,为优质内容嫁接新技术也已成为业内思考的课题。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2016年以来,人工智能领域新增企业数量超过过去10年总和,并带动了大量就业。然而技术发展的背后,科技型、知识型的人才缺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瓶颈,2017年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300%。同时,个体劳动者技能迭代焦虑也成为政府、社会等各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出版行业可以说是接受技术改造相对迟缓的行业之一。据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一些程序化、重复性的工作岗位正在逐渐消失,例如校正、录入等职位每年以50%的速度下降。在旧岗位被取代的同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岗位也在不断产生,数据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按照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出版行业中编、印、发流程被新技术取代是可以预见的事实,唯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或许只剩下出版机构的核心层——编辑对于价值内容的鉴别、甄选以及全面而独特的产品打造能力。在互联网勃兴之前,信息垄断造成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受众被阻拦在信息流之外。此时决定人们地位的,是掌握信息的多与寡;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的垄断权被打碎,海量信息涌入,此时决定人们地位的,是信息的先与后、优与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靠编辑个体完成最前沿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技术可能会改变这一点。同时,掌握了新技术又具有最前沿信息收集能力和筛选能力的策划人,就能跨越经济、科技、社会知识迭代形成产品壁垒。

  出版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是:新技术环境下,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分为哪几个层次?出版机构能给对方提供哪几部分产品?这部分产品的市场替代性有多大?可替代性越强,产品稀缺性壁垒就越低,而现在这类产品持续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跑赢市场大盘的速度。

  眼下,各类资源、信息平台异常丰富。出版机构应对新技术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出版社要求员工搭建技术平台聚合资源,服务相关领域;二是让员工找平台或技术,使其与内容做新的结合。同时,出版机构员工被要求成为复合型人才,从前期的产品策划到中期的资源配置,再到后面的技术嫁接,比如,与AR/VR的结合及与人工智能的嫁接,最好能全盘搞定。实际上,这对于从事传统编辑行业的人来说,要求是很高的——不仅需要对内容有感觉,知道受众需要什么,还要知道其消费路径在哪里,内容采用何种技术、什么表现形式最契合相应的消费场景,而这项技术目前在商业上的前途又处于怎样的阶段,有没有长期或短期投入的必要……出版与技术结合的不“尬”路径到底在哪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