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荆林波
【核心提示】评价是个“指挥棒”,合理设计评价指标,促使期刊在提高选题组稿能力、提升编校业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对促进期刊长期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目前这种引导期刊注重自身发展的指标还较少,我们在设置指标时需要注意。
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正式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试用版)》等研究成果,引起学界高度关注。成立于2013年12月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其宗旨和目的是什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主要内容、坚持什么样的评价原则?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荆林波。
目标:搭建平台 引领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成立,在学界引起高度关注。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相关情况?
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瞻远瞩,在2013年底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其宗旨在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权威评价体系,占领社会科学评价的制高点,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向,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参与全球学术评价标准的制定,掌握学术评价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有哪些部门?承担了哪些核心任务?
荆林波:评价中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担任主任,目前下设5个部门,分别是综合服务部、机构评价项目部(含全球核心智库评价项目部)、期刊及成果评价项目部、评价数据项目部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报告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成立后,迅速开展学术评价相关工作,目前的重点工作涉及全球核心智库评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以及举办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等。11月22日,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峰会,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期刊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全球核心智库评价预计于2015年3月前发布。
现状:“四足鼎立” 尚需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当前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状况如何?
荆林波: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逐渐在学者和图书情报机构中展开。这些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上,大多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测定核心期刊,较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逐步进入研究视野,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目前,除学者的个人研究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客观地讲,这些机构的研究成果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我国学界开展的这些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是否完善?
荆林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学界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认为,我们现有的评价研究已在图书馆服务乃至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及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活动中的意识形态属性不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亦是如此,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现有的期刊评价活动中,期刊的学术性得到充分强调,但期刊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却很少提及,未明确设立意识形态属性的评价指标,也未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评价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性有待提高。目前,各评价机构除公布最终的评价结果外,均会不同程度地公布其评价采用的指标、评价指标的算法、专家打分的方式及权重等内容,但是其采用的原始评价数据基本不公开,数据透明性不高。这样一来,评价数据是否准确就无从考证,对评价机构的评价活动进行监督也无从谈起。由于学科差异的存在,对属于不同学科的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或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是恰当的,但是对于同一学科的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却是欠妥的,导致评价的公平性受到挑战和质疑。整个评价活动如何运行,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如何保证,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的观点认为,既有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指标体系等方面也存在需要完善之处。对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荆林波:的确如此,现有评价体系的定性评价方法尚待完善。现有的期刊评价方法,基本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主,但定性方法运用的范围和方式、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效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有的仅对部分期刊实行专家定性评价,对于其他期刊而言,则完全靠定量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有的专家团队构成较为单一,不能充分反映专家、编辑、学生等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有的评审专家数量较少,这就导致可能出现“长官意志”、“一言堂”现象。从现有的定性评价方法看,即使专家对期刊进行了定性评价,其评价结果也往往是仅供参考,对整个评价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另外,在评价指标设置上,关于期刊发展的导向性指标较少。现有的评价指标以“下载量”、“被引用次数”、“被转载情况”等刊出后出现的结果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这往往导致本末倒置:部分期刊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过度追求刊出后的效果和影响,甚至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提高指标值,而未真正去“苦练内功”。评价是个“指挥棒”,合理设计评价指标,促使期刊在提高选题组稿能力、提升编校业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对促进期刊长期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目前这种引导期刊注重自身发展的指标还较少,我们在设置指标时需要注意。
《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学术评价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那么,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不是也对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形成了挑战?
荆林波:在大数据环境下,学术交流的方式、途径和时效性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目前的期刊评价基本上仍以基于纸本期刊研究得出的布拉德福“文献集中离散定律”、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和普赖斯“文献老化指数和引文峰值理论”为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在现有环境下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以“文献集中离散定律”为例,其应用是有条件和局限性的。该定律要求论文的学科、专业领域或课题范围需要划分得特别清晰,然而现在很多论文选题是跨学科的,甚至有时很难判断一篇论文应该属于哪个学科。在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文献集中离散定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
当前,纯网络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期刊以及学者的个人网站、博客等,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途径,那么引文集中现象是否依然存在?如果存在,是否仍然集中在期刊上?集中程度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分析。
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学术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加强,“预印本”等出版形式也不断涌现,这使得文献老化和引文峰值的出现速度都有了较大变化。
总之,在我看来,面对新的环境,期刊评价的理论也应当适应新的形势,不断革新、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是学术评价的实施主体,好的评价必然要以较为专业的人才和队伍为依托。您如何看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人才队伍对评价活动的作用和影响?
荆林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随着期刊数量的增加、传播方式的转变、学科的融合与分化,期刊评价对评价主体,即评价活动实施人员提出了挑战。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有利于评价活动的持续开展;一支开放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新思想、新方法的引入;一支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掌握不同学科的细微差异;一支年龄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有利于评价理念、方法的传承;一支业务水平梯队合理的队伍,有利于团队的分工合作。
现有的评价人才队伍在总量上稍显不足,学科背景略显单一,团队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人才梯队建设还有待加强。
创新: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新推出了期刊评价体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荆林波:我们这次推陈出新、大胆尝试,推出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该体系主要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层次对期刊进行评价,评价模型如图所示。
吸引力(Attraction Power):指评价客体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提升评价客体的吸引力。
管理力(Management Power):指评价客体管理者管理评价客体的能力,促进评价客体发展的能力。
影响力(Impact Power):是评价客体实力的直接表现,是吸引力和管理力水平的最终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我们了解,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在这些一级指标层面,分值是如何分布的?其他层面的指标如何设置?
荆林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五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6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分值为208分,其中一级指标“吸引力”的分值为83.5分,“管理力”的分值为39.5分,“影响力”的分值为85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显示,分值最高的期刊总得分为119.2604分。请问今年的评价是完全采用了上面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吗?
荆林波:没有。为了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也为进一步检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特别制定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试用版)”,它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子类。因为部分指标难以获取,“2014年试用版”选取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大部分指标,对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其一级指标“吸引力”的分值为80.5分,“管理力”的分值为15.5分,“影响力”的分值为53分,总分值为149分,比全部评价指标体系总分值少59分。

导向:兼容主客 力求公正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体上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特点?
荆林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强调学术性评价,同时加入意识形态属性指标。虽然评价客体是学术期刊,但鉴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该指标体系特别强调期刊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学术导向。
定性定量相结合,突出同行评议在评价中的作用。针对现有期刊评价中“专家定性指标为辅”的情况,该指标体系设计了学科专家、编辑专家与重点读者三个层面的专家定性评价指标,以期多层次、多视角地反映不同群体对期刊的认知,增加同行评议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
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更加契合期刊编辑出版流程。该指标体系分别从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三个方面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管理力指标突出了对期刊业务流程的评价,从而起到促进学术期刊强化内部管理、流程管理和人员管理等作用。
评价打分具有延展性,并引入了扣分机制。目前,学术界面临着诸多学术不端现象:论文作者违背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期刊编辑部为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采用不正当手段互相引用、交叉署名;不以论文质量为标准,变相买卖版面。为此,该指标体系引入了“学术不端”指标,引入扣分机制,将其设为扣分指标。
重视刊物论文质量,推出“以文评刊”指标。该指标体系引入对期刊刊载论文质量的评价,从期刊论文获奖和论文引用文献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扭转完全“以刊评文”的局面,督促期刊编辑部提高论文编校质量。
关注期刊传播形式变化,将期刊网站建设、开放获取等情况纳入评价范围。纸质期刊受到数字媒体的冲击,面临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期刊管理力、增强与外界互动联系、扩大期刊影响力等诸多任务。所以,该指标体系与时俱进,引入了网站建设与稿件处理系统、开放获取等评价指标。下一步,我们将更多地关注刊网融合的趋势,引导传统纸质期刊的转型升级,促使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注意到,这次的评价报告对期刊的分级进行了创新,能否做一下介绍?
荆林波:本次评价按各期刊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并依次划分为4个等级。
顶级期刊:期刊等级划分中的最高级别,不仅代表其所在学科的最高研究水平,也代表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划分方法是以综合评价打分排序为依据,根据期刊的学术水平、所在学科分类的期刊数量,确定每个学科的顶级期刊数量。坚持宁缺毋滥原则,每个学科最多1个顶级。
权威期刊:期刊等级划分中的第二级别,是其所在学科的高水平期刊。划分方法是以综合评价打分排序为依据,根据期刊所在学科分类的期刊数量,确定每个学科的权威期刊数量。每个学科一般有1个权威,但不超过5个权威。
核心期刊:期刊等级划分中的第三级别,能够代表其所在学科的研究水平。划分方法是以综合评价打分排序为依据,根据期刊所在学科分类的期刊数量,基于一定比例确定每个学科的核心期刊数量。
扩展期刊:期刊等级划分中的最后级别,是其所在学科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期刊。划分方法是以综合评价打分排序为依据,将进入本次评价范围,但非顶级、权威、核心的期刊列为扩展期刊。每个学科的扩展期刊数量不限。(顶级期刊和权威期刊详细目录请见本报2014年11月24日A05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评价等级在各学科之间的分布情况如何?
荆林波:经过对733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后,我们一共评出17种顶级期刊、40种权威期刊、430种核心期刊和246种扩展期刊。
具体期刊等级分布情况请见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