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全媒体收视率解析

2014-12-01 来源:视听 王哲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带来丰富的媒介资源,还给予了媒介受众更大的自由和主动权。Google 在2012年8月份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77%的人在观看电视时使用其它设备,75%的人在使用平板电脑时使用其它设备,67%的人在使用电脑时使用其它设备,57%的人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使用其它设备。①在这种跨屏、多屏收视环境下,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对视频观众的收视行为进行测量,乃至了解其收视态度、偏好等质化信息,不仅具有前沿的理论价值,也不乏实际的应用需求。因此,对综合了手机、平板、PC和传统电视等多终端的收视率测量的声音呼之欲出。
 
  2013年7月15日,由泽传媒机构发布的第一个结合电视、互联网、新媒体数据样本的动态电视排行榜——“中国全媒体卫视收视率排行榜”,成为全媒体收视率的首次亮相。“全媒体收视率”概念一出,吸引了业界、学界众多目光。而数据的发布者、成立于2008年的泽传媒也开始对央视、各大卫视节目进行“全媒体”收视测量,并被业界广泛转载(如“2014年31台春晚全媒体收视排行”②等)。
 
  而真正打响全媒体收视率的应该算是央视在2014年春晚引进秒针系统公司的网络同步直播收视监测,打破传统单一的电视收视率测量,首次启用“全媒体收视率”这一全新指标,此举算是电视节目收视评估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③
 
  一、概念解析
 
  何为“全媒体收视率”?作为新兴媒介产品,目前业界和学界对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说法。泽传媒的全媒体收视率是“传统收视率与网络收视率之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网络收视率主要指一档节目在百度、谷歌上的搜索量,以及节目在优酷、土豆、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乐视网、新浪视频上的点击量。这些数据一部分来自泽传媒的监测,一部分来自网络对外公开的数据。④而秒针系统的全媒体收视率指的是“平均每分钟通过电视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以直播、回看或点播等多种形式收看某节目视频的观众人数占全国观众人口总体的百分比”。⑤两者概念可以说天差地别。
 
  参照传统的电视收视率概念,以笔者拙见,秒针系统的定义更为准确,即在某一时间段内对所有视频终端的收视情况进行监测。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收视人口的重复计算。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容易导致一个被当作2个甚至4个人进行重复计算,由此造成的误差可能是非常大的。不过即使规避了重复计算的缺陷进行收视测量,仍然存在一个明显的统计错误:一个是抽样样本小数据,一个几乎是全样本大数据,二者数据库不匹配,若没有科学合理的换算加权等统计学处理,简单相加如何推及总体?
 
  二、生产机制及问题
 
  再看目前业界对全媒体收视率的测量方法。泽传媒高级副总裁杜泽壮表示,“具体到监测环节,在以微博、微信、百度贴吧、天涯社区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全媒体收视率’统计节目相关的话题数、转发量和粉丝数。还设有专门人员跟踪网友评论,好评、中评或比较明显的带有恶意攻击性质的评论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再加上传统电视收视率,最终得出了‘全媒体收视率’指数。”⑥这一做法存在较多硬伤。1.选取的社交网站的代表性和全面性,即是否对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进行了足够样本的抽样;2.对网友评论的语义划分和权重分配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难以避免的主观性和随意性;3.目前所采用的以点击量、搜索量为主要数据的网络收视率实际上并不能代表观众的收视行为,甚至只能说明节目的网络热度、关注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收视率;4.网络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全面这些关键要素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泽传媒的数据说服力相当有限。
 
  秒针系统的不足之处,如前所述,在于忽略了收视率测量的关键前提:非重复性,即不同收视终端的受众群体应当剔除重复交叉的部分。央视与秒针公司合作对2014年春晚的全媒体收视测量数据显示,2014年央视春晚直播的全媒体收视率达33.15%,其中电视收视率为30.98%,互联网收视率达2.17%(网络直播收视率是指平均每分钟通过互联网收看某节目视频直播的网民占全国观众的百分比)⑦。目前我国电视观众仍以13亿之巨,领先于其他所有媒体,⑧因此网络视频人口实际上包含在电视人口之中。另外,其测量的互联网收视率是否覆盖所有网络收视行为,或是其监测的网站收视是否具有样本代表性,都是值得商榷和质疑的。
 
  总体看来,全媒体收视率存在着较多与传统电视收视率不匹配的问题,具体可概括如下:
 
  1.大数据和小数据的融合仍是一个未知的探索。传统电视收视率是具有明确人口统计特征的抽样样本小数据,而互联网、移动端等新媒体视频受众可以称得上是匿名的全样本大数据,无法获得其确切的人口统计特征,因而两者无法简单对应匹配。
 
  2.由网络匿名性引起的收视重复计算问题。网民人口虽然逐年增长,但仍然包含在电视收视人口之中。而目前的技术并无法将电视观众和网络观众的收看行为进行有效、实时地区分,存在重复计算得出的全媒体收视率缺乏基本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虽然秒针系统宣称“把传统电视衡量收视的主要指标‘收视时长’引入到互联网视频收视的评估,突破互联网以往主要以曝光量(PV)和独立访客量(UV)为指标,也突破了互联网节目内容目前指数化(Index)评估模式,从而打通了节目内容在传统电视和互联网不同播出终端的收视评估体系”⑨,但新媒体的收视行为并不像收看传统电视那么简单,点播、下载、在线、回播等多种方式,其跨屏收视带来的重复性、跳跃性、不稳定性严重干扰了对网络收视时长的计算。
 
  三、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全媒体收视率只有收视率之名而无收视率之实。如何打通不同收视终端,优化整合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指标是摆在所有调查机构面前的技术难题。
 
  事实上,是否有必要进行所谓的全媒体收视率测量本身就值得思考。尽管目前双屏甚至多屏收视行为已很普遍,但这意味着需要对网络、移动收视和电视收视进行多重测量却不是必然。当几乎所有电视节目都受到多屏观看的影响时,这种影响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普遍的收视环境变量,而不必对其进行单独测量。尼尔森和Twitter合作推出的“尼尔森-Twitter收视率”(Nielsen Twitter TV Rating)“将测量在Twitter上面讨论某部剧集的用户人数,以及哪些用户被暴露于这些聊天内容中,从而提供‘观众的准确人数以及社交电视对电视节目的影响’等相关数据”⑩。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对多屏之间如何互动的监测合作,重点在于考察社交媒体对电视节目的影响。效仿“尼尔森-Twitter收视率”,央视索福瑞和新浪微博在2014年1月9日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微博收视指数。作为其首次发声的报告《2013季播型电视综艺节目收视与微博讨论研究白皮书》显示,收视率与微博讨论热度正相关。?此外,索福瑞和新浪微博还将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通过关键词抓取等方式,预测节目发展,为电视媒体从社会化传播的维度开展节目评估、营销传播提供标准化分析工具。?相比牵强的全媒体收视率,这一收视监测取向或许更具实际意义和市场价值。
 
  全媒体收视率或许引起了一阵不假思索的雀跃,但狂欢过后的思考才真正有利于媒体行业的发展。(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生)
 
  注释
 
  ①陈宝霞,周逸敏:《浅谈有线网络特点的跨屏融合技术研究》[J],《有线电视技术》,2013年第7期。
 
  ②《31台春晚收视出炉 央视春晚摘全媒体收视桂冠》,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218/c14677-24391625.html。
 
  ③⑦⑨《央视引进秒针网络监测 开启大数据全媒体收视评估》,
 
  http://www.meihua.info/today/post/post_2d4e798d-1621-405a-aa11-b22fa6eebe33.aspx。
 
  ④⑥牛春颖等人:《收视率正在被改写》[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9月10日 ,第008版。
 
  ⑤《央视引进秒针网络收视监测 全媒体收视率33.15%》,
 
  http://www.chinamedia360.com/newspage/102311/18144A430E781577.html。
 
  ⑧刘燕南:《关于电视评估中纳入新媒体指标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5期。
 
  ⑩《尼尔森与Twitter推出电视收视率调查服务》,
 
  http://tech.sina.com.cn/i/2012-12-18/09147897861.shtml。
 
  ??《央视-索福瑞 新浪微博强强联手 打造国内首个微博收视指数》,
 
      http://www.csm.com.cn/index.php/Home/News/show/id/321.html。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