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吴朝平:重庆文理学院
【摘 要】网络媒体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在中国的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繁荣与发展,依托网络互动平台,将中国的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从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现状来看,学术期刊编辑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术期刊编辑过程中缺少对互联网的使用,为此,本文提出了优化学术期刊编辑模式的策略,希望给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不同的想法。
【关键词】网络社交平台;学术期刊;编辑;优化
一、引言
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的清晰,城镇化的加速,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人与人之间封闭的格局,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可以肆无忌惮的交流,排解心中的压力,使社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网络社交平台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给高校优化学术期刊编辑带来新的模式。
二、网络社交平台时代的学术交流模式变革
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交平台沟通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尤其在信息传递方面。学术交流是指任何领域内的学者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交流渠道所进行的学术信息交流活动,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国家发展的速度稳步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物质上的保障,学术交流分为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两种形式,正式交流包括期刊、图书、学术会议等方式,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属于信件往来、学术会议、讲座等形式。但是自从网络社交平台出现之后,学术交流的形式呈现出新的变化,使得人们将碎片化的时间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方便大众的学术交流。
(一)交流模式网络化
网络社交平台在今天最重要的便利条件就是以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为依托,方便群众之间的交流,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今天,网络社交平台的覆盖面更加的宽泛。学术交流在传统形式中,通常是以文字编辑、期刊出版等为主,但是网络社交平台出现之后,微信公众号等也成为了学术交流的阵地。因为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相对于显效交流来讲更加的便利性,同时人们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社交平台上所发布的信息,在交流的广度上、宽度上以及交流的复杂性上都不同于甚至优于传统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网络社交平台能够使得学术交流获得资源上的共享,使得学术交流的内容上更加的丰富性。
(二)交流渠道拓宽
在传统的模式中,学术交流的方式比较落后,仅仅是通过期刊等学术平台给学者们提供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多是以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关系好的以通信、电话等方式分享个人近期的学术思想。但是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兴起之后,学术交流在内容上与形式上都有很多的变化,内容上更多的是融合了今天社会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此类社会问题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分工与协作。在形式上,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微信、博客、微博等渠道给研究者提供了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机会。新媒体的使用,在生活上不仅拓宽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与快捷。在学术上,微信成为学术交流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微信将自己的学术想法与业内人士分享,同时也可以在公众号上将自己的最新成果公布于众。
(三)交流系统开放化
学术交流系统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和图书馆各自内部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优化和重组并且相互之间互相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趋势在增强。在传统观念中,学术交流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够参与,学术交流的内容也仅仅限于小部分群体,在学术交流的空间上与时间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学术交流的环境也会有一些限制性的成分。但是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出现,学术交流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学术交流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充,学术交流的内容也由个别逐渐的走向一般化,最近几年来,学术交流的系统也呈现出开放化的趋势。微信订阅号的出现,给热爱学术研究的人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条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取最新的学术动态以及学术的思想,满足自己对于学术的渴望,使得中国的学术研究更加的平民化与人性化。
三、我国学术期刊编辑模式现状
(一)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利用率较低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很多期刊编辑行业在校稿、约稿、审稿上已经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来操作的程度,编辑、排版、校对等融为一体,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论文的筛选与选题的策划等方面。但是,很多期刊的编辑并没有实现计算机与网络的一体化,很多工作的环节还处于原始的状态,也没有在审稿、约稿等方面实现计算机的便捷性。这种原始的工作状态大大的降低了期刊编辑工作的效率,不利于学术平台的建设。
(二)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方式单一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方式主要是集中上网。所以,为了增加期刊的上网率,很多期刊主要是将学术文章分享在数据库上,通过比较知名的平台,可以给期刊带来生命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期刊的知名度。但是相反,通过这种方式,很多文章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形成自己期刊的特色,没有将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很多期刊在发展中出现茫然的状况。
(三)学术期刊网络版缺乏交互性
学术期刊在编辑的过程中往往要融入主编很多精力,因为期刊能否取得较好的阅读量,不仅仅需要在学术上有影响力的文章,同样也需要编辑能够合理的安排文章的布局,同时需要能够合理的把握学术的重心,在组织科研人员编辑期刊的过程中,需要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将国家关注的问题放在研究的首位。但是,另一方而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不仅仅是将近期的学术思想供大家分享,另一方面,还需要给编者、作者以及读者提供交流与互动的空间。其实,网络期刊在设置之初确实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与理念下开展的此项工作,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发现真正能达到这样效果的期刊并不多见,与纸质版的期刊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不能给学者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不能够极大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不能够给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建议。
四、学术期刊编辑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利用网络工作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
网络社交平台不断进步与发展,如果我们的学术交流仅仅的停留在原始的阶段,那么在未来期刊的发展道路上一定会举步维艰,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技术问题。因为互联网社交平台不同于以往信息交流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传统的期刊编辑是通过人工进行手动的排版、校稿等工作,工作的任务量比较大,工作的难度也相对较高。因此,传统的编辑已经无法在今天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进行,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在观念上进行更新。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多参加一些网络学习的活动,争取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习中不断的强化自己的技术水平,为今后期刊编辑工作贡献更多的力量。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期刊编辑在线化越来越普遍,很多期刊在出版方式上都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并且在发展之中整合了新兴媒体的资源优势,大型的期刊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平台。这些现实的需要使得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强化自己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能力,增强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效率。
(二)学者型编辑的职业生涯设计
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代替了人的手工生产,大大的加强了工作的效率,使得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加强,也使得生产的专门化程度提升。在互联网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朝着使捷性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世界人工智能将会使得很多社会成员面临失业,因此,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应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应该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到日程上来。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与其他的杂志编辑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工作的范畴属于学术研究,因此,从学术期刊的性质来看,学术编辑工作者首先应该在学术上有一定的见解,有一定的学术基础知识。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者应该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范,自己不仅要负责学术期刊的编辑,同时还要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能够了解学术的动态、前沿、热点等问题。学术编辑工作者要坚定自己工作的信心,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加强与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通过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活跃在科研工作的前线。
(三)掌握数据挖掘技术和工具
出版工作就是一个以编辑为中心的信息交互平台,大数据处理需要编辑具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的能力,才能识别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学术编辑工作在中国学术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学术编辑工作者需要有很强的学术敏感度,对待一些学术问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样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术关注的焦点挖掘出来。这些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者不仅仅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个数据挖掘技术和工具。这在工作中就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者要及时的查看百度、谷歌等学术搜索方式,关注权威学术的研究动态。
(四)对新兴媒体时刻保持敏感和兴趣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新兴媒体在使用的范围以及使用的频率上比以往更加的频繁。传统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传播的渠道也比较窄,传播的信息量不大,其中在信息传播阶段中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大。但是今天却不同了,尤其是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大范围使用,很多信息在社交平台中不断的传播。因此,学术期刊的主编,应该将互联网社交平台充分的利用,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影响下,将期刊的学术思想充分的展现出来,新媒体的使用会增强学术期刊的质量与数量。
五、结语
在今天,网络社交平台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学术期刊作为中国学术领域发展的阵地,如何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为了让中国的学术期刊能够发展的更好,学术期刊的编辑一定要考虑网络社交平台的影响力,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的思想,将学术期刊办的更加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