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道路怎么走?

2014-12-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文珍
  编者按:本期以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为例,探讨期刊国际化道路。受访的几家期刊虽然不一定是人文社科期刊领域的前五名甚至前十名,但在期刊国际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它们走过的路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际化道路当然是多样化的,并无一定之规,其终点都是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领域的被认可、被接受。
 
  办刊模式多样
 
  本文中受访的几家期刊,有的来自大学,有的来自研究机构,还有的则是期刊社、出版社办刊,办刊模式也各有特色。
 
  《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and World Economy)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所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这家期刊2005年开始与外国出版商合作,2006年被SSCI收录。研究所负责期刊内容,并在国内出版,外国出版商负责刊物在国外的出版发行以及刊物电子版的出版发行。
 
  《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由华中师范大学某学院主办,这份期刊2005年开始被A&HCI(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国际知名检索系统之一,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收录。该刊内容编辑出版及国内发行由编辑部负责,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及一些代理机构负责其国外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英文学术期刊,拥有30余年的办刊历史,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在国外发行。发行状况在“走出去”的英文学术刊物中位居前列。
 
  Frontiers系列期刊由高教出版社主办,该系列期刊多创办于2006—2007年间。高教出版社与专业学院合作编辑刊物内容,并以专业学院为主,外国出版商具体负责刊物在国外的出版、发行。

  坚持同行评议或匿名审稿
 
  在刊物编辑流程上,这几家期刊都坚持同行评议或匿名评审。
 
  《中国与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冯晓明介绍,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会有一个初审,筛除选题、格式和语言不合格的文章,然后送三个内部审稿人(包括编辑部、研究所、所外各一人)审阅,审阅后产生一个初审意见,未通过者做退稿处理,通过者再送一到两位外审专家匿名审核。根据学科的不同,外审会找相应的专家,这也是同行评议,是国外比较认可的。如果内部审稿人意见和外审意见不太一致,或者作者自己不同意外审专家的意见,会再送其他人外审,然后给作者反馈,能不能用,如果能用,怎么修改。根据这些情况,最后决定什么时候出版。《中国与世界经济》系双月刊,最终发表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时间。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内容由编辑三校把关,文字由外国出版商把关。外国出版商那里有文字编辑(copy editor),由其润色文字,然后返回给编辑部。编辑部跟作者商量,决定是否接受改动,确定后,排版校订,然后返回给外国出版商处,由他们做校对(proof reading),类似国内的读清样,这次改完之后,即是最终版本。这个最终版本一方面送国内印厂,出片印刷;另一方面,这个最终版本会制作成PDF,上传到外国出版商的数据库中。一期的编辑过程才算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与此略有不同。在审稿流程上,《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在审稿时,先经过初审,送外审,外审返回后,继之以终审。此外,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外国出版商会在排版前对文章内容进行法律风险核查(legal check)。
 
  Frontiers系列的流程与前两者都有不同之处。高教出版社期刊分社社长刘海称,前两年期刊分社负责选稿、编辑,不过现在逐步转向后期出版发行,编辑工作由各个专业院校负责。一般是文章集中到主编或执行主编处,由其进行一次初筛,执行主编对稿件价值有一个判断,有必要审的再进入流程,没必要审的就直接退稿了。将通过初筛的稿件分给共同主编,由共同主编将稿件分发至编委会成员或非编委审稿专家处匿名审稿(一般会请两位专家)。审完以后,返回给主编或执行主编,如果两份审稿意见都说很差,一般就写退稿信了;如果一人说好,一人说差,就再送审,看第三个人的意见。

  编委向参与审稿过渡
 
  几家期刊都认为,编委队伍,尤其是拥有一支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强影响力的学者型编委队伍,对于英文学术期刊来说,影响明显。
 
  几家期刊的编委队伍中,多数编委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和国际影响力,这支队伍在约稿组稿、保证学术质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几家期刊都提到,多数国内期刊编委会的成员,对期刊内容、质量方面的贡献可能较小,而主要是在其他方面提供帮助和意见。西方的编委则不同,《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介绍,西方的学者把担任编委或顾问看成十分严肃的工作,也看成是自己学术影响及地位的标志。在接受聘请前,他们都要先明确自己要承担哪些义务,需要做哪些工作。
 
  《外国文学研究》近三分之一是外国编委,聂珍钊表示,这些编委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审稿工作,也帮期刊约稿、向期刊推荐稿件,对期刊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刘海也表示,编委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参与审稿。国外一本薄薄的期刊,就有80个编委,都是同行评议人选,实际上这是保证一本刊物学术质量的最基本手段之一。
 
  刘海介绍,Frontiers系列7种人文社科期刊的主编、执行主编、共同主编推荐一部分人加上其他一些人,构成了目前各刊不同的编委会。Frontiers学习外国期刊,每个编委必须承担审稿任务,否则会从名单中剔除。不过,他也表示,由于工作繁忙,很多有名的学者可能没有时间审稿,因此在编委会构成中,大多是中青年教授,有少数是副教授。

  稿件来源和载体
 
  几家期刊都表示,期刊的影响力仍然是吸引稿件的最重要因素,能不能吸引一流学者的文章,期刊的学术声誉至关重要。
 
  聂珍钊表示,国外作者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论文大约占论文总数的20%,目前来看,是相当不错的。
 
  聂珍钊认为,外国学者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论文拿到中国的期刊上来发表,是判断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他认为,“国外学者愿意把他的稿件拿到你的期刊平台上发表”,尤其是在“国内很多学者抢着把论文拿到国外期刊上发表的境况下”,才说明“他承认你这本期刊的影响力了”。
 
  冯晓明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自然来稿中,国内外作者各占一半。目前收稿只收英文稿,也有少量翻译稿,主要是针对特别重要的、很有影响的中文文章的翻译。当然,整体来说,“与英美国家作者相比,国内作者整体的英文肯定较弱。也有稿件因为英文太差,初审被拒。当然还是有英文写得好的人,而且国内作者整体的英文水平确实在逐步提高。不过,文章的学术水平最重要。在这点上,对国内外来稿一视同仁。”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聚焦于中国学术的发展,其作者也多来自于中国。该刊认为,无论是有待翻译的中文原创稿件还是原创英文稿件,学术质量始终都应该是编辑首先考虑的因素。一篇文章,只要选题有吸引力、论证严谨、创新性强,不应该因为它是用中文写作的就被排斥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初始以中文撰写但非常适合外国读者了解的文章,应该通过翻译等多种方式推介出去。语言只是形式,不能因为语言这种技术性的工具,就阻碍好的学术进入国际视野。当然,在判断文章学术质量的时候,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要和国际上的最新研究进展相比较,而不能满足于“国内最好”。
 
  刘海则表示,作为创刊历史不太长的期刊,Frontiers仍以定向约稿为主,接收部分自然来稿。来稿中也有优质稿件,但每期亮点仍然要靠主编、副主编、共同主编及编委约稿,以接受英文原创稿件为主,加上翻译少量优质中文原发文章。

  电子化与体例规范
 
  在投稿、审稿过程中及最终出版发行方面,几家期刊略有差异。
 
  几家期刊此前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接收投稿,目前已开始转向网上投稿。
 
  其中一家期刊采用了ScholarOne系统。据称,ScholarOne系统在中国国内售价昂贵,初装费两三千美元,每接收一篇来稿,额外收费大约17美元/篇。
 
  另外一家期刊则表示,每年刊物会接收很多投稿,如果用ScholarOne系统,“只要投了都算,还不能不让人家投,这样下来,成本就控制不住,可能一年接收两三百篇、五百篇以内投稿还能受得了,如果一年投稿一两千篇,谁受得了,成本太高,所以我们就自己建一个。”
 
  不过,语言的瓶颈处处都在,有受访人笑称,国内有些公司开发的投稿系统,界面上都是Chi-English,实在无法使用。
 
  在编排体例和规范上,几家期刊都遵从国际通行惯例,采用通行的摘要、引用注释格式等。一家期刊表示,通行的国际学术规范对保证期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如果严格使用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在一般书写英语论文时使用MLA格式来保证学术著作的完整),很容易就能从引文中发现作者没有阅读相关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术规范,而且还可以预防抄袭和剽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