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将继续介绍受访期刊的经营销售状况,并重点谈及几个普遍性问题:语言载体是否非英语不可?学科不同是否影响相应期刊的国际化?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利弊如何看待?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国际化的本质。
经营销售状况
几家期刊的经营状况略有不同。
高教出版社期刊分社社长刘海称,Frontiers系列部分刊物的办刊支出,编辑成本由高教社和专业院校共同支付,后期生产及出版发行等成本由高教社支付,经费来源现在还主要依靠高教社拨款。
据了解,在国外市场上,纸质版销售很少,全以数据库形式打包售卖,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综合性机构。国外多采用Consortia的方式订购(类似于几十家机构联合订购)。
某外国出版商从业人员曾表示,纸版订户超过30份算是不错的,超过100份已经是非常好了。《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在国外发行纸质版、售卖数据库并提供单篇论文下载,发行状况已属非常不错的行列。《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则表示,英文学术期刊办得再好,办刊单位通过纸质期刊销售盈利的可能性比较小,其中一个原因是发行单位拿走了期刊发行中的相当一部分利润。在经营状况方面,《外国文学研究》现在的经费来源有三部分:学校拨款、发行收入和合作费用,合作费用即由专业类院校组成的理事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出版。《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and World Economy)也表示,其运营资金来源于外事拨款、名刊资助及发行收入,总体来说,生存没有问题。
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
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
在语言载体上,几家期刊负责人都认为,以英语出版是期刊国际化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有主编强调,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
刘海认为,国际上现今学术交流和商业往来的主流语言是英文,“一时半会,汉语也没人看得懂”,所以还是需要英文期刊更多地“走出去”。刘海称,刚开始出版Frontiers的时候,外国人评价,要么有很多读不懂,有很多Chinglish(中国式英语),要么就是读懂了也觉得别扭,必须得从前端(编辑)调整。“英文期刊出版,始终难在语言上。”
《中国与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冯晓明认为,期刊的国际化首先是语言问题,“在学术语言还没有中文化之前,还是以英语为主”。
不过,一向以中文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聂珍钊称,应该承认,英语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语言,以英语发行是一个优势。但这不等于,所有走国际化道路的期刊必须用英语出版发行。“读者阅读学术期刊,首先是了解信息,即论文的标题、摘要、作者信息等,了解论文讨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期刊只要提供了这些信息,就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如果读者认为有必要阅读全文但是不懂中文,怎么办?聂珍钊称,“一般而言,读者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就如同我国学者做研究的时候能够自行解决不懂英文的问题一样,而且,英文期刊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读者懂不懂英文。”《外国文学研究》出版后,国外大学常有不懂中文的学者要求编辑部代为联系文章作者,以讨论学术观点。不懂中文的外国读者也有办法解决他们的阅读问题。当然,“论文标题、摘要、作者简介等信息用英文撰写,这是基本条件”。
聂珍钊认为,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把国际化同英语化等同起来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在国际性数据库中,虽然有大量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但也有用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等本国语言出版的学术期刊。这就说明,英语不可能是国际化学术期刊的唯一语言载体。尤其在中国,抛弃中文而将国际化等同于英语化,那就永远也实现不了国际化,只能是被国际化。
哪些学科更易国际化
哪些学科更易国际化
几家期刊的负责人都表示,确实存在不同学科期刊国际化道路的难易之分。
“一般而言,文史哲难一些,经管容易一些。”刘海称,“不可否认,对于某些主题,国际上对中国学术期刊还是有排斥的。”
冯晓明称,经济学是一门已经国际化了的学科,在方法论等方面与国际学术界有着共同的范式、框架,易于国际化。“当然有些学科,比如汉学,可能要用中文。”
聂珍钊称,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国学术界同国际学术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国人关注很少的学科或我们认为最具民族性的学科,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同样应该走出去。国际化不是以民族属性、学科大小、人数多少决定的。例如我国的甲骨文研究,可能是我国最具民族性的学科之一,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专家也不多,但是如果甲骨文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中国,是不利于中国学术研究的发扬光大的。“如果把学术研究、学术期刊放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考虑,价值会更大。”
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多益乏利
毫无疑问,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可以促进国外销售渠道的拓宽、国际发行量的显著上升,也有助于期刊被知名检索系统收录,但同时,多数期刊从中获取的经济利益相较销量的提升略显逊色,而从整个中国出版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其未来之路还很漫长。
在经济利益方面,冯晓明表示,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对于期刊来说是增值的。原来的国外发行状况不太好,现在合作方会去各个学会推广、资助各种学术论文奖、借助邮件库推介等,销售量自然会提升。
在国际大型数据库的构建、运营上,西方拥有绝对话语权。而在期刊被大型数据库收录方面,和外国出版商的合作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冯晓明表示,“背后有外国出版商名气的担保,对申请收录有一定帮助。但并不是说,没有合作就完全申请不到”。
在利益分配方面,刘海断言,现在跟外国出版商合作,对国内内容提供者来说,几乎没有经济收益。
聂珍钊也指出,学术期刊的盈利实际上是被出版商拿走了,学术期刊在帮出版商赚钱。出版商的数据库中所包含期刊越多,销售就越好,利润也越高。在利润分配上,双方有明显的强势、弱势之分。
几家期刊都承认,就现阶段来说,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可以借鉴其办刊经验,有助于提高国际发行量,但以后怎么发展,还得继续观察。
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人士就曾直陈,外国出版商纷纷将中国学术期刊纳入其合作名单,又在数据库销售上抢占中国学术消费市场,给未来中国学术期刊业的发展埋下了隐忧。
向外国出版商学什么
向外国出版商学什么
聂珍钊指出,在学术制度方面,实际上国内也在实行匿名评审,大多数也做得比较好。另外,成立专业的顾问委员会或编委会等,可以在保证学术期刊质量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海认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也可借鉴国外做法,即专业学术机构负责前端内容编辑,出版商依托自己的网络平台,负责后期生产发行。
《中国与世界经济》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都指出,外国出版商的营销值得学习,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推介方式。有的出版商还开发了Chinese Scholars Network,帮助中国学者解决用英文写作论文、发表文章时遇到的问题,甚至提供语言服务,完全面对中国学者。外国出版商看重的正是中国日渐庞大的市场。而在规模化方面,几家期刊都表示,国内的刊社现在能比肩外国出版商的可能性还很小,外国出版商动辄出版数千本期刊,在目前流行的数据库销售方面,两者还无法比较。但如果可能的话,期刊编辑部也不会排斥与国内出版商合作。与谁合作都可以,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其目的仍然是促进中国学术研究,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
结语
如何定义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一向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不同版本定义的标准远远超出本文中所提及的几个方面,然而,这几家期刊的实践给出了略显不同的答案,即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比如语言载体不一定限制为英语,不一定要与外国出版商合作,被国际检索数据库收录也不一定适宜评价国际化成功与否。回归到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本质,即学术期刊一定要能够展现中国学术研究的进展,在国际范围内发行,为国际学术界接受,具有国际影响力,而其实现路径可以是多样、多元的。在这一层面上,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才能承载繁荣中国学术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