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学术评价趋势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思考

2018-07-13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周华清: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在移动阅读与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为高校科研成果成为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文章从跨学科研究视角,探讨新学术评价体系下学术期刊新出版平台的构建,提出学术期刊应重视跨媒体融合发展,利用核心优势,主动建立基于社交媒体和客户端的学术出版平台。
 
  【关键词】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期刊;移动出版;数字出版;微博;微信
 
  201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不断形成吸引优秀人才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的具体实践[1]。2017年8月4日吉林大学在官网发布《吉林大学网络舆情类成果认定办法(试行)》文件;同年9月,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将在媒体及“两微一端”发表的原创作品,根据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最高可认定为权威学术期刊文章,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随后,人民网刊登《浙大新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最高可认定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文章[2],该文立即成为新闻媒体、学者、高校师生热议的话题,截至2017年10月2日百度搜索“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高达57500条消息。
 
  1  研究现状
 
  对学术成果的出版与评价标准,一直是国内学者的关注焦点,研究视角主要包括:①基于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研究。文献[3]认为应当打破等级评价模式,完善监督机制,转变工作思路,完善科研管理水平;文献[4]提出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的学术成果综合评价法。这类研究关注传统学术出版评价体系,没有提出互联网及“两微一端”学术成果认定标准。②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研究。文献[5-6]提出科技期刊的移动优先出版模式,认为移动媒体变革下科技期刊应重视移动优先出版,并结合超星域出版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移动出版;文献[7]从可行性和功能性探讨学术期刊的移动出版。上述研究没有提出学术成果移动出版评价标准。③网络文章可认定科研成果研究。文献[8]认为网络出版学术成果具有积极意义,会随着相关政策、条例的完善和学界的态度逐渐转变。这类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报纸新闻报道层面,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可操作性的对策。④学术成果传播模式与效果的研究。文献[9]提出以网站、微信公众号、个人终端为载体,构建立体化的“互联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这类研究从学术传播模式与效果提升视角展开,没有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随着媒体传播环境与阅读需求的变化,加上部分高校将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表的高影响力文章,作为职称评审与考核的依据,将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调整。因此,研究新学术评价标准下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对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转型,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术期刊面临新的出版环境
 
  学术期刊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发表科研成果的载体,学术论文因深奥、专业、大篇幅等特点,使得政府决策和科普传播的职能长期被忽视。新的出版环境将促使学术期刊进行出版模式调整。
 
  (1)媒体传播环境的新变化。学术期刊已经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再向移动优先出版转变。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媒体形式从单一媒体形式向复合媒体转变,呈现方式也经历从“纸”向“屏”的变化。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跨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学术期刊新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要重视与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的融合。
 
  (2)受众媒体接触方式的变化。首先,学术期刊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过去的深阅读向浅阅读转变,促使学术期刊构建新的阅读平台;其次,碎片化的时间让受众从固定阅读向移动阅读转变,随时随地阅读成为新的需求;最后,纸质媒介信息容量和检索方便性不足,不能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新媒介平台的移动出版成为受众的必然选择[5]。
 
  (3)学术评价体系面临调整。学术期刊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传播科学文化是学术期刊的核心职能。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成果发表载体需要与时俱进,为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提供更好的平台。从浙江大学和吉林大学的优秀网络文化知识认定标准来看,高校非常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与转化,并积极探索利用“两微一端”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将优秀的网络文化知识作为科研成果来认定,符合学术成果评价标准,也是对学术出版形式与评价标准的引导。
 
  (4)学术成果出版环境净化需要。学术期刊是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发布媒介,所刊论文作为科研考核、职称评聘、项目评审等评价依据,部分杂志社将学术期刊论文作为敛财手段。面对目前学术期刊的出版乱象,需打破以学术期刊为主的成果评价体系,将网络媒体传播的优秀成果纳入其中,建立新的学术出版媒体平台,净化学术出版环境,重塑学术期刊形象。
 
  3  新学术评价下的学术期刊出版思考
 
  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公布的网络媒体发表成果评价标准作为学术成果认定规定(以下简称“网络成果评价标准”),是一种新的学术评价观念,是确定以知识传播效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为学术期刊的跨媒体融合发展创造重要的机遇。
 
  1)学术期刊强化跨媒体融合。
 
  学术期刊在传播技术的变革下,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探索新的学术出版形式。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学术期刊经营基础薄弱,与新媒体实现跨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学术期刊新的发展方向。学术期刊的目标受众以高学历、高职称人群为主,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媒介。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尝试与“两微一端”跨媒体融合发展,期刊社也借助于“两微一端”来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浙江大学和吉林大学的网络成果评价标准发布后,在新闻媒体、学者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从媒体发展趋势和学术知识传播的视角来看,两校的网络成果评价认定体系具有进步意义,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必将获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的认可,未来将成为学术成果出版的主要载体之一。从这方面来看,学术期刊应更加重视与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的融合,增加对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的投入,建立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出版新平台。
 
  2)以传播学术成果与知识普及为核心。
 
  学术成果出版是为了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推动科学与社会进步,无论是在学术期刊还是其他媒介平台出版的学术成果,只要能促进科学成果转化和社会科学繁荣,就应接受学术出版形式的多样性。学术期刊和数字出版平台的阅读人群有限,大多数出版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实现很好的传播,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术资源浪费。相对于学术期刊与数字出版平台,“两微一端”具有庞大的阅读群体,知识传播效果优势明显,对传播科学与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新的学术评价体系下,“两微一端”将成为学术成果发布的重要媒介,学术期刊具有内容生产和知识文化传播基础,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将为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出版创造条件。学术期刊“两微一端”学术出版平台建设,与学术出版并不冲突,“两微一端”出版的核心也是传播科学与普及文化知识。学术期刊利用跨媒体平台的出版优势,借助优质内容、专家学者认可、新媒体的黏性,将为学术期刊开拓新的出版形式。从“学术中国”系列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就可以看出,高品质的内容会被读者关注,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发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其2016年阅读量“10万+”以上的文章共有55篇[10],传播效率与阅读人群远高于普通学术期刊。
 
  3)学术期刊应整合多种出版资源。
 
  无论是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还是浙大、吉大的评价标准,都鼓励和支持科学文化知识与成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构建新的学术出版与评价体系,无疑对高校和学术期刊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术期刊在这种背景下应重视建设跨媒体的出版平台,通过新的出版形式提升学术期刊的竞争力。
 
  在新的学术评价观念下,学术期刊应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学术出版平台建设。①构建跨媒体的学术出版平台。学术期刊社应根据当前媒体传播趋势,以及目标受众需求和媒体接触方式,强化移动优先出版战略,构建学术期刊的新媒体矩阵,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官网、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建设学术期刊的跨媒体出版平台。②建立跨媒体的广告经营平台。整合学术优势资源是学术期刊的重要工作,“学术中国”公众号的盈利模式[10]对学术期刊的跨媒体出版经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③构建高效的学术成果传播平台。利用“两微一端”、互联网等出版优秀成果,必将成为学术成果出版的重要媒介。学术期刊应适应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的变化,以提升学术成果传播作为运营核心指标之一。
 
  4)完善新出版平台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下,学术成果的评价是基于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同行评价、成果转载与引用等多重指标下形成的。浙江大学发布网络成果认定办法后产生较大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成果认定标准、权威性等方面。为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方法:①高校应建立网络学术成果专家鉴定委员会,负责评价“两微一端”的学术成果,专家组成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高校应当出台相对完善的网络学术成果规范标准,明确网络学术成果的基本形式、内容、要求等。③高校应当设置较为科学的网络学术成果KPI量化指标,设计出能够量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减少主观评价权重。KPI量化指标应当包含阅读量、点赞量、活跃度、媒体转载量、UV、PV等。
 
  总之,网络学术成果在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上,要符合学术上的制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创作要求,应坚持优秀网络学术成果的级别认定,鼓励和引导专家、学者、师生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优秀学术成果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4  结语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有利于学术成果与科学文化传播,打破了当前以学术期刊为主的学术成果出版模式,同时也为学术期刊的跨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不仅有利于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同时也能够优化国内学术成果发表与知识传播环境。浙江大学发布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对高校教师和学术评价体系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尤其对文科教师,增加了学术成果发表平台,能够做到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方式与时俱进。当然,新的学术出版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推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验证其科学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操作上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主管部门全面实施,才能为学术期刊营造新的学术出版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7-10-0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moe_1416/s255/201510/t20151013_212978.html.
 
  [2]  熊旭,吴思旻.浙大新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最高可认定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EB/OL].[2017-10-02].http://www.cajcd.edu.cn/pub/980810-2.html.
 
  [3]  薛泉.建构科学的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C]//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新使命: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海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海口: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5.
 
  [4]  叶青,彭辉.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成果认定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2013(3):98-105.
 
  [5]  周华清.科技期刊的移动优先出版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7(1):78-83.
 
  [6]  李祖平.“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域出版3521提升工程”的探析与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6):604-608.
 
  [7]  廖艳,魏秀菊.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可行性及功能分析[J].编辑学报,2016,28(2):114-118.
 
  [8]  刘爱生.“网文”算不算科研成果[N].中国教育报,2017-11-23(8).
 
  [9]  胡文莉.基于“互联网+”的科研学术成果推广体系:以《中国舰船研究》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55-58.
 
  [10]  周华清.“学术中国”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32-33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