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评价体系回归学术是学术生态良性结构的保证

2014-12-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杜桂萍
  随着学术期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指标,期刊评价问题日益成为讨论的热点和难点。期刊要不要评价、如何评价、由谁来评价等,是近年来经常为学者、期刊界同人乃至管理者不断讨论的重要问题,并已经成为健康的学术发展和学术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问题。随着近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的发布,一种科学反映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得以出台,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或缓解。
 
  这几年学术生态中的非正常因素越来越多,副作用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学术抄袭、成果滥用及其他不负责任的非学术怪现象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文社科成果的创新和价值生成。而作为重要平台,学术期刊界的问题亦非常多,为了反馈而反馈,为了发表而发表,可谓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期刊的健康发展以及国际形象,致使我国一方面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大国,又有大量文章无法与国际对话。近年来,学术界和期刊界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虽十分频繁,终有些隔靴搔痒的无奈,如果没有制度的改变以及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一切都将日益无序,学术生态的结构性瓦解势必发展为必然。
 
  通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最大的亮点当然是对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重新考虑,定性评价将占据更大分量。这将彻底改变以往以文献计量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机制,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学术评价品格提升的根本保证。尤其是,体现了学术评价体系之于学术的真正回归,而我们这么多年的回归困惑和无路可走的困境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突破的节点。以学术为本位的基本原则,本来不应是一个问题,但当下确实已成为令学界同人忧心忡忡的大问题。它当然与量化评价的泛化关系密切。
 
  以数据来分析影响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的诸多方面,曾经促成了学术评价的进步,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不能否认量化评价的历史合理性,及其相当一段时期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数据说话当然是实证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但当其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方法时,弊端毫无疑问会大于优点。定量评价无疑具有简单化、平面化的一面,形式化的特点亦非常突出,学界多有评价。如以引文数量、基金论文、作者广度来确定期刊的学术含量,就是不够科学的,未必这三个指标高,论文质量就一定高,功成名就的学者因为数量诉求而拿出来低质量的论文是期刊用稿中经常遇到的尴尬,何况转载、引用中还掺杂着难以计数的功利性因素。已有学术评价体系形成的重量而略质的诸多问题,带来了数量庞大的低水平重复研究,严重消解了学术为本位的期刊定性原则。新的期刊评价体系显然直面了当代学术期刊的状态,借鉴定量评价的经验和优长,指向定性评价的学术诉求,更有难度,也更为科学。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思路都相当清晰,是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种种忧患意识的强烈投射。

  期刊的学术评价至今其实都是一种民间性行为,其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国文化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学界和社会对于中国学术成果的品质和水平具有更高的期待亦毋庸讳言,这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必然过程和基本走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的出现,显示了学术评价体系正式被纳入国家视野。学术如何发展,发展的方向如何,都成为日益需要迫切解决的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学术的价值和导向如何获得引领并展开,等等,都构成了新的评价体系的生长点和亮点。具体说来,其创新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突出了学术的至高权威性,淡化了行政权力的介入。新的指标体系分为“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三大板块,均是遵从学术期刊的规律和这一特殊载体的运行过程给予的精细考量。其中只有“管理力”被赋予一定内容行政性评价指标,亦是指向学术。其与学术性指标互相制约,且以学术激发行政权力的意旨十分鲜明。指标特别强调了价值评价的重要性,对意识形态系统之于学术研究及其评价的关系给予了正面的厘清,这表明了一种负责的态度,以及对本土语言、文化和政治因素的人文观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非学术力量对评价的干扰,达到了去除工具化和功利化的目的,指向学术创新的旨意非常明确。
 
  其二,突出了对学科差异性的理解,体现了对人文社科学科特性的高度观照。学科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文社科与自然学科不同,人文学科自身的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基于量化的评价显然难以顾及这一切,已有评价体系对差异性的忽略,导致一些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盲目加大应用型社会科学论文的刊发比重,影响了期刊特色的维护,造成了人文社科研究的薄弱。重视学术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强调学科的差异性和发展不均衡性,区分应用学科和基础理论学科之间的不同,这是新的评价体系有意彰显的一些令人惊喜的信息。避免了工具性的评价,学术追求被数量所绑架的现实也会得到逐步缓解。而其实质,是对人文社科工作者的尊重和理解,是一种来自评价系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

  其三,突出了学术期刊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力图建构学术评价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模式。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否公正,一直存在诸多议论,异议是始终存在的,尤其是一些期刊人为地制造一些“数据”,排名位次迅速攀升,而所刊发文章的质量并不为学者认可,等等。如何让所有期刊都得到公平的评价,设计一套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或体系实是期刊发展当务之急!《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和有关说明,都力图彰显其公开性;而现有板块结构和分层标准的设定,以及其分值的安排上,则体现出对公平、公正评价的鲜明诉求。如对于学科之间差异的重视,以及民族、文化乃至国家的差异之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作用等也尽量考虑在内。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有硬性的判断标准,其公平、公正的个性如何得到有效体现,是新的评价体系建构中的一个难点;从其对期刊学术质量和品格的完整评价和表达而言,突破性是非常突出的。
 
  其四,突出了学者、编者和读者各自不同的地位和功能,注入了清晰的学术对话要素。人文社科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内涵式的价值创造过程,研究活动本身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其学科特性本身要求一种对话式评价,对专业水准要求很高。量化式评价是一种外行性的评价,与专业品格及学术本质都存在较大的疏离。新的评价体系关注了这一点,引入学者、编辑和重点读者三类专家指标,且显示了评价指向交流而不是固守一端的趋向,令人赞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学术共同体的机制建设,有利于创新学术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改变我国当前重“量”轻“质”的学术评价方式,去除浮躁,净化学术环境,维护学术生态结构的稳定和平衡。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定会注入正能量,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科学合理,学界和期刊界的继续思考和探索都是必要的。相信作为一个动态的学术评价系统,《指标体系》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会保持一种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动态性平衡。只有良性发展才会减少诸多“雾霾”,保持学术生态的结构性稳定,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人文社科工作的艰巨使命。
 
 
 
  (作者系《求是学刊》主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