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和地方党史机构都在推动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出版界尤其是研究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的专业出版社,尤为关注改革开放史的研究。
7月20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与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辑王鸽子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探讨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关系等话题。
研究将更上一层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出版界关于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访谈伊始,杨凤城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业界对改革开放研究史的研究情况。
在杨凤城看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是富起来、强起来的不竭动力。因此,社会上包括出版界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从未间断。“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节点上,无论是出版、著作、论文,还是以其他方式,都会推动改革开放史研究更上一层楼。”杨凤城说。
在杨凤城看来,40年的改革开放研究,特点非常明显,就是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事件的研究更多、更深入,这跟历史需要沉淀密切相关。
当前,已有诸多研究改革开放的成果呈现在读者面前。“将来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在哪些方面还需要着力或者会出现一种新的研究景观?我觉得是改革开放史书写得越来越生动、丰富、有血有肉。”杨凤城认为,接下来,对有血有肉、复杂、多元复合的改革开放史的书写,是人们期待看到的,也是业界应该向读者呈现的。
在杨凤城看来,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改革开放史的研究,需要各学科合力研究,尤其是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加入,复杂的历史需要多学科合力才能够展现它的深度。”
展现波澜壮阔40年
参加访谈之前,杨凤城和王鸽子刚参加完“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新书发布会。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对改革开放40年的献礼之作,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史党建研究院组织编写、杨凤城等担任主编。
作为该系列丛书的编辑,王鸽子介绍了丛书主要内容:“整套书一共7册,分别是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外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执政党建设,准确精练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7册书都在讲改革开放40年间发生的事情,但是每一个卷本又是一个专门的类别,是独立存在的。”王鸽子解释道,比如有一些40年中发生的故事、内容,可能在两到三卷书中都会提到,但它们被提到的角度和方式方法却完全不同。“如果一个读者对于某一个话题很感兴趣的话,其实他可以通过读好几卷对某一件事进行了解。比如恢复高考这个话题,在社会卷中提到,在文化卷中也提到,但是作者却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对恢复高考事件进行诠释,这对读者来说,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方面,而是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王鸽子说。
作为丛书主编之一,杨凤城重点讲述了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时间上40年全覆盖,力求全面;40年历史波澜壮阔,形式上却力求简约;彰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有叙述有点评,严谨性与可读性并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丛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的中青年教师。“虽然作者比较年轻,但他们所写篇章中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事件都抓得很精准,为读者整理出了清晰的主脉络。”杨凤城介绍了丛书的定位和创作编写过程。他谈道,该系列丛书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将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改革开放提供新的读本。
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当前读者对主题图书出版也有了一些认知上的转变,主题出版也更加接地气。那么,作为党史出版社的编辑,在做选题策划及编辑工作时,怎样才能让读者真正看进去、愿意读?王鸽子给出了回答。
“通俗,其实就是真实,‘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更像是一部改革开放的纪录片。”王鸽子以编辑“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为例说道,主题出版首先要有前瞻性,提前做好策划。该套丛书两年前便已启动,最开始的策划是在改革开放的全景体系下,甄选出6个卷本。“当时一些专家学者对我们的选题进行评估和建议的时候,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卷内容增加进去,正是由于提前策划,我们有时间针对专家意见进行修改,便有了呈现给读者的7卷本丛书。”
其次要选择适合且优秀的作者。该套丛书的作者群都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在着手写作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和累积,具有很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都是年轻的教授,在保证权威性的同时,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保证了图书的通俗性。
另外,在编辑环节,一定要精心实施,有侧重地选择内容。在内容选择方面,要选择读者愿意看、适合读者读的内容。一开始作者写的字数都比较多,考虑到一位普通读者要读完这7本书,如果过于厚重,读起来会很累。“我们就跟作者谈,在选择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的同时尽量压缩书的厚度,最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7册书,每一册排版装帧完成之后都是20万字。”王鸽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