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保护、传承弘扬以及推介普及具有重要作用。当下,全球化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政府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中国传统文化内外兼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进行创新性解读诠释,打造“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图书,做到真正有效的普及传播,是新时代出版界的共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迎来新机遇
全球化和中国崛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提供了基础。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文化领域。全球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空前广阔的空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其中蕴含着悠久的、一以贯之的、长久以来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精神追求,以及能有效回应当前世界普遍面临难题的中国智慧。近几年,中国日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灿烂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世界新一轮的关注。2015年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就“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这一主题,针对6大洲20个国家18周岁以上的普通居民展开调查。针对“您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的问题,50.8%的国外受访者表示最感兴趣的是“文化风俗”。进入新时代,我们出版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大力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是“走出去”最早的一类图书,是各国对中国出版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自然面临着绝佳的机遇。
国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部署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对外翻译出版工程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带动引领各级出版社做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准、传承中华文明、反映时代风貌、适于国际传播的图书选题策划和翻译出版推广工作”。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深入阐述了“一路一带”合作倡议。同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加快推进我国新闻出版业向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工作方案》,明确列示了15个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包括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丝路国家图书互译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等。重点翻译资助项目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图书向丝路国家的翻译推广给予重点资助。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翻译出版2973种图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3000多种图书在42个国家翻译出版;丝路书香工程资助1200多种优秀图书多语种、小语种翻译出版。同时,对于走出去效果好的图书,总局还设立了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目前已经奖励了两期,奖励总金额达1300多万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外同热,图书出版“走出去”形势大好。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论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近几年一直是热门话题,各种传承形式都很受欢迎,火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见字如面》等,出炉了《中国诗词大会》《诗的八堂课》《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诗书中华(第一季)——读古诗文,传好家风》《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等图书。传统文化图书成为2017年出版榜单上的一个关键词。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版权“走出去”规模和质量逐年提升,据初步统计,2013年以来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版权书达到1.2万种,年均增长10%。面对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大好形势,出版社自然不能错过良机,一方面积极策划打造国学、诗词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图书;另一方面激活此前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借势积极寻找搭建走出去的途径,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面临着绝佳的机遇,那么如何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正是出版社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的策略
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图书是“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发掘汲取其博大内涵和人文精神,才能激发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感创意,才能打造出“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精品图书,才能获得“走出去”的从容。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图书,要把内容建设放在首位,选取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元素,深入挖掘这些元素所蕴含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彰显其在当今现实中的价值与意义。其次要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蓄精深意蕴悠远,要选取符合大众口味的表达方式,努力将优秀的传统思想、传统精神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才能让更多的人阅读并从中受益, 才能让优秀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再次是图书的装帧设计要中西兼顾,突出“中国元素,国际表述”的核心,既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照顾当下国际设计流行趋势,才能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初步从视觉上抓住读者的效果。最后精品图书一定要有过硬的文字质量和装帧质量,作者、编辑是重要因素。优秀的作者,保证图书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保证文字的趣味性,为出版精品奠定基础;而优秀的编辑,能用国际的视野去策划设计图书,从作者团队的选用到图书内容的取舍再到编写原则的确定,从审读稿件到图书设计再到出版印刷,都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念,严格把关。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图书是“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
融通中外的翻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的关键。优秀的译者能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二次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一直是走出去的瓶颈,好的翻译不仅要完成准确的字面翻译,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保持原著的风格和风骨,还得用“走出去”目标国家读者喜爱和习惯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译文除了“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我们更希望在在翻译中实现内涵意蕴的传达。正如中国外文局原局长周明伟所说:“好的翻译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创新,翻译过程就是一个无限接近原文的创作过程。这里的原文不仅是指语言,更是指文化。”融通中外的翻译,可以超越历史传统、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障碍,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外国人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进行翻译,有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然而融通中外的高端翻译人才稀缺,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情况来看,2003—2015年的十多年来,通过翻译资格考评体系的人数已有6万余人,但高端翻译人才仅占极少数:资深翻译51人,一级翻译90人,其中擅长“中译外”的定稿人更是屈指可数。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需另辟蹊径去发掘人才或寻求合作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生活在中国多年的的熟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出去”目标国家的“外援”和生活在“走出去”目标国家多年的海外华人学者是最佳的选择。这些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了解“走出去”目标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他们大都不仅能在两种语言之间穿行,而且能对两种文化进行自如转化。另外,出版社可以和“走出去”目标国家的出版社合作,邀请国外出版专业人士深度介入项目,组建翻译团队,这样既解决了翻译的问题,也有利于图书后期的营销落地。外方出版社把作品翻译出来后,我们如何确定图书中的翻译没有对原著曲解、误译?如何保证图书能达到出版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寻找国内权威翻译公司进行审读把关,他们有专业的精通两种语言的编辑,除了可以对内容把关以外,他们还熟知输出语种的排版方式。审读的问题反馈译者修改,翻译和审读相互促进,既保证了翻译符合目标输出国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又保证了图书的内容准确和出版质量。
多平台、多媒介推广传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近几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外国读者知晓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得益于多渠道、多平台、多媒介的推广和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书展,参与现场图书展销、版权交易和主题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的有效手段。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规模已成为全球第二,初步统计,2017年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本届图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262项,同比增长4.9%。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3244项,同比增长5.5%。另外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美国书展等国际大型书展平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有51%的海外受众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年轻群体,更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中国信息。依托于互联网、手机的新型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既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推介翻译的纸质图书,也可以将图书电子化、数字化后进行流通和传播,还可以将图书改变为视频、音频等形式,使其更形象和直观,更具吸引力。目前,互联网平台在不断发展壮大,“亚马逊中国书店”作为一个电商平台,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中国出版物海外渠道的建设;“易阅通”作为全球数字图书交易平台,包含了海量的外文数字资源,为更多中国图书“走出去”提供了一流的数字营销平台。
另外,许多出版单位与海外出版社合作成立中国图书国际编辑部或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创建传播营销新渠道、新平台。这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在当地市场的营销,提高了本土化运作水平,风险更具可控性、更加务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但可以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强大提供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为解决当代世界难题提供智慧和启示。在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出版社作为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理应坚定文化自信,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辐射带动、国家政策支持、传统文化升温等战略机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资源,通过卓越精湛的创作,融通中外的翻译,创新多维的渠道,着力打造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图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出去”,为全球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其他文化一道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