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共生共存

2014-12-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文珍
  纸媒为什么不会消亡
 
    无论在什么时代,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优质的内容资源——“内容为王”永远是期刊社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促使内容版权获得应有报酬也是传统期刊社应该张扬的意识。
 
  在出版数字化的浪潮之下,关于纸质出版是否会消亡的争论此起彼伏,亚马逊总部一位高管的“出版商的最终倒闭是大势所趋”言犹在耳,著名IT投资人的纸质书的消失“长期来说是必然的”言论再起波澜。在期刊出版界,“纸质期刊将会消亡”甚至“传统期刊社办不下去”之声也从未消失。
 
  对于一种传播介质是否消亡,纸质媒介出版商是否会全数撤退,在一片热烈的争论中,什么才是真相?在出版界尤其是学术期刊出版界,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
 
  这是你认识的纸质期刊吗
 
  从1588年世界第一本有固定刊名的期刊诞生、1665年世界第一本纸质学术期刊诞生开始,在期刊的四百年发展史中,先后经历了1895年无线电的出现、1926年电视媒介的出现,每种新媒介出现后,都曾引起人们的惊呼“期刊(杂志)要完了”,然而期刊仍然在持续发展。
 
  当20世纪末数字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越来越被熟悉后,“期刊要完了”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不便搜索、不便阅读、递送时间长、成本高、不环保等都成了纸质期刊受到指责的原因,纸质期刊俨然已成为被丢弃的一方。
 
  真的是这样?
 
  据美国广告时代公司(Ad Age)2011年8月份的调查,美国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阶层人士更喜欢阅读纸质报纸和杂志。93%的受访者喜欢阅读纸质版杂志,86%的受访者阅读纸质版报纸,而只有7%的受访者通过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新闻和杂志。而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富人读者中,88%的受访者阅读纸质杂志,相比而言,只有35%的受访者在线阅读杂志。
 
  市场调查研究公司尼尔森(Nielsen)几乎同时的一份调查也显示,消费纸质杂志较多的新西兰家庭,平均每周的家庭消费也相对更高。
 
  一位科技工作者这样描述纸质期刊的好处:因为纸质期刊让人“感到一种享受,宁静和惬意”,它有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阅读文化,是阅读器和手机所难以取代的。
 
  这位科技人士称,传统出版物具有良好的阅读优势和普及优势,读者群广泛。纸张具有便于书写、印刷、阅读的良好性能,因而成为长久的出版介质,较之数字出版产品的读屏阅读方式,纸质期刊阅读过程具有无障碍、无干扰、无消耗、无噪音、对身体无辐射、相对保护视力的绝对优势。
 
  这是不是我们所忽略的?

  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共生共存
 
  如火如荼的数字化是否会取代纸质期刊?事实上,在期刊出现后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新媒介的出现一般并不会即刻给原有的媒介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而是在长期的共存中,实现竞争性生长、相互融合发展,并伴随力量强弱的变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金更达认为,媒介变迁的影响是分阶段的。在数字出版出现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对传统出版必然产生冲击。但传统出版也会采用现代技术来推动自身的转型,在这个时间段里,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应该是种共生的时期,也就是说,数字出版还没有给传统出版造成颠覆性的改变,是两者共生共存的一个阶段,但最终两者可能会实现有效融合。
 
  北京印刷学院期刊研究所所长李频认为,从媒介和人类思维特性的关系来看,纸介质的期刊更有利于思辨、便于推理,所以,纸介质的期刊和学术的推广、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数据库的电子期刊难以达到这种效果。李频认为,对于他那一代人来说更是如此。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游苏宁认为,随着新兴媒体和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生存空间被挤压是毫无疑义的,但不会迅速消亡。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不是新生事物淘汰旧事物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共存的关系。
 
  数字期刊只是分流了一部分传统出版的受众。纸质期刊和数字期刊现阶段应该是共存共荣的发展态势。数字期刊中用到的诸如视频点播、信息推送等,就是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体现。

  保存功能优于数字期刊 仍有区域发展潜力
 
  从保存功能来看,目前纸质期刊的长期保存功能优于数字期刊。“数字期刊没有很好解决长期保存的问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表示,“这是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陈力认为,这一问题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管理上的因素,图书馆购买了很多学术期刊库,有时候根据经费情况可能会停订某种数据库,相应的服务就终止了,有些即使以前购买过的资源也可能不能再获取,“这是很麻烦的”,如果发生数据库提供商倒闭的情况,资源的安全性可能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因素,即使建立了本地镜像,解决了管理上的问题,能否长期保存也要存疑。如果单纯从技术来说,通过技术迁移是可以实现数据转换和备份的,但当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无论是光盘形式还是数据库形式,进行技术迁移实际上很难实现。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依靠技术发展。
 
  陈力表示,目前国家图书馆书报刊如果从长期保存的角度来考虑,采购顺序依次是:缩微、纸本、电子,电子类主要是满足读者使用需要。在采购上,尽可能地订购纸本,当然也有多种因素的权衡,包括经费上的考虑等。
 
  在发展潜力方面,从中国的现实出发,由于东西部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纸质期刊的发展仍有空间。李频指出,尽管农村的网络化发展很快,但是纸介质的期刊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发展遇到瓶颈以后,转而开辟地县级甚至县级以下的市场,发展态势相当不错。

  一次出版中学术类数字期刊缺位
 
  在目前的数字期刊中,存在两种,一种是一次出版的数字期刊,即在网络上出版,没有纸版只有网络版的纯网络电子期刊;另一种是将现有纸质期刊上网,是二次出版的表现形式之一。后者造就了中国数据库提供商的庞大资源。
 
  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知名人士创办的大众类纯网络电子期刊也有很大发展,但纯网络电子学术期刊发展仍然缓慢,目前所见的纯网络电子学术期刊多以开放获取(OA)形式出版,也有个别在网络上发布论文、择优结集成数字期刊出版。但整体上,内容参差不齐,量大但不精,而且普遍存在不认可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声誉的状况。
 
  游苏宁表示,究其根本,缺少严格的同行评议和高质量的编辑加工水平,同时未能借助技术实现良好的读者体验是这些期刊在权威性、影响力、学术质量方面都比不上传统期刊的原因。
 
  有的学术类数字期刊不进行同行评议,有的只在部分栏目审稿,稿源不稳定,不能保证定期出版,每期的载文量波动也很大。
 
  游苏宁称,要发展纯网络电子学术期刊,至少要准确定位读者群,确定刊载论文的阅览高峰期和生命周期,并选出受到重视的论文,确定核心作者群和调整办刊方向。
 
  此外,针对电子出版物尤其是电子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陈力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本身承载着学术评价功能,电子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可以随时改动。作为学术评价的依据,其稳定性受影响,在国内很少被纳入学术评价体系中,没有“法定地位”,发展会受影响。而西方国家的纯网络电子期刊在其发展中并未遇到这一问题。

  传统期刊社须张扬“内容为王”和版权意识  
 
  从一次出版来看,纯网络电子期刊发展需要的恰是传统期刊社的“价值筛选”和“内容为王”。
 
  传统纸质期刊都拥有独特的“价值筛选”过程,学术论文千千万万,但传播什么样的论文、传播什么样的学术,是由期刊决定的,优秀者可以让学术成果早日为世人所用,但愚钝者同样也会让这些延迟数月、数年。
 
  此外,传统期刊社往往已编辑出版学术期刊几十年、上百年,特色鲜明、定位准确,拥有稳定的作者资源、严格的编审校流程,奉行同行评议等科学审稿程序,同时又积淀着丰富的编辑人才资源,造就了强势品牌影响力和优质内容整合能力。
 
  有些由传统出版社或期刊社出版的纯网络电子期刊,在编辑质量、内容建设上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这些就是纯网络电子期刊需要的“价值筛选”。而事实上,目前国内数据库提供商大多数是二次出版性质,即将纸质期刊资源数字化后打包销售,依赖的仍然是传统纸质期刊的内容资源。其间的利益争端,根本上仍然是纸质期刊版权能否获得合理报酬的问题。
 
  正如一位期刊界人士所言,无论在什么时代,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优质的内容资源——“内容为王”永远是期刊社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促使内容版权获得应有报酬也是传统期刊社应该张扬的意识。
 
  可以确信的是,无论是纸质期刊的发展,还是数字期刊的发展;无论是扶持数据库提供商的发展,还是扶持传统期刊社发展数字出版,都应该肯定一点,核心仍是传统期刊的内容和价值生产环节。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