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音像出版的衰落,看图书出版的出路

2018-08-17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杜辉
  曾几何时,音像出版一度热火朝天。但短短十几年过去了,曾经的繁荣已经不在。近年来,每年都有音像出版社(简称“音像社”)因经营瘫痪不得不注销关门,且这一趋势正在加速。许多音像社虽仍在坚持,但骨干人员大量流失,经营业务快速萎缩,财务亏损日增,虽可以勉强靠国家项目和合作出版艰难度日,但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前途渺茫,不知时日还有几何。

  技术升级,音像出版惨遭市场淘汰

  音像出版和图书出版曾比肩前行,但在时代面前,在技术更替面前,音像出版错失了太多机会,逐渐陷入了绝境。在音像出版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值得图书出版借鉴的经验,如不仔细参照加以反思,那音像出版的今天,就是图书出版的明天。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磁带卡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步入90年代,CD机、录像机也开始普及。而后是VCD机、DVD机、MP3、电脑、手机、智能手机等播放设备的更新换代。每一次技术的升级,都伴随着市场消费的升级。90年代唱片公司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音像社。大部分人都沉浸在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消费市场需求爆炸式增长中。大家只看到音像产品的火爆,并没有总结技术更替给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磁带、光盘可以取代黑胶唱片,那未来会不会有新的技术可以取代磁带、光盘?

  光盘取代了磁带后,又从CD升级到DVD。后来MP3出现了,但限于当时的存储技术和成本,MP3和光盘的结合,非但没有抢了音像出版的饭碗,还让音像出版达到了巅峰。但紧接着,随着技术发展,存储成本大幅度降级,网速开始快速提升,播放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光盘的性价比开始急剧下降,最后彻底被边缘化。再后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高速互联网、移动网络的普及,彻底结束了音像出版的时代。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带来了消费升级。每一次技术的更替,都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技术成本降低,让电子设备的价格直线下滑。社会各收入阶层,都成了消费者,市场被爆炸式放大。但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在逐步加速,并且与之前的技术呈现出本质的差异。CD技术升级到VCD、DVD、蓝光等,都只是在光盘载体下的技术升级。但高速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时代,已不需要这个载体,只需要播放设备自带的存储空间就可以实现应用。时至今日,网络的发展让影音的呈现手段更多元。依靠一定的流量可以时时下载收听音频,几十部、几百部影像作品可以存在手机内存里。书可以听,音像可以VR。技术让消费者大开眼界,也让消费市场快速改变。在面对这些改变时,音像出版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虽然图书出版面临载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还没有达到被彻底颠覆的程度,但如果还不改变,也难免会步音像出版的后尘。

  居安思危,图书出版内容优势流失

  20世纪80、90年代,磁带和CD还有广泛的市场,追求流行音乐的青少年,以评书、曲艺解闷的长途车司机都是磁带、CD的忠实受众。那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遍地是音像店,几乎家家户户周围都有出租录像带的小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店都渐渐地消失了。消费需求消失了,渠道自然也就萎缩了;渠道萎缩了,上游的生产企业自然也就衰败了。图书出版其实也在经历这个过程,只是演变过渡比音像出版稍微缓慢了一点,延迟了几年。曾经大街小巷的各类书店消失了,流动的书摊消失了,租书的小铺也消失了,只剩下一些大型书城,还有不以图书为利润来源的独立书店。消费者也被电子阅读、新媒体所分流。不过还好只是分流,纸质书暂时还未被技术彻底颠覆。但这一过程的演进,已然让图书出版的黄金岁月不在。在单品销量无法保障的环境下,增加产品品种成为提高利润的一条出路,但这条路的负面作用也在慢慢吞噬着行业自身。畅销书的标准从年销售百万册下降到几十万册,从几十万册下降到十万册,从十万册下降到五万册、三万册、一万册。如果再降,纸质图书还有多少市场空间?从曾经遍地爆款,到产品普遍难以维持成本线的尴尬现状,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唱片也好,磁带、光盘也罢,一切都不过是内容的物质载体。消费者看的是内容,听的是声音,需要的是知识、是娱乐、是思想。而作为出版人的我们,既没有抓住产品的内涵本质,又忽略了技术载体的更替。然后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崛起,渐渐沦为边缘配角,或是IP的初级孵化器。就好比是初级农产品、矿产品的提供者,精炼和加工制造全部被新媒体取代,我们成了食物链的最底层。

  在行业辉煌的时候,我们故步自封,一味地享受市场带来的财富,既没有提升自我素养,也没有对新技术进行投资开发。在行业衰败的过程中,我们迟迟没有察觉市场的流向。直到搁浅在荒岛上,才发觉自己已经难觅生路。

  如今,文化产业迎来了知识付费的时代,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内容资源了。我们生产光盘的设备、组织流程都成了废品。新媒体频频涌现,从视频网站到听书App,都对内容如饥似渴,嗷嗷待哺。我们却没有内容可以提供,只能望市场、望媒体而叹气。过去的作者与合作方已经开始绕过我们把内容提供给这些新媒体渠道变现。少了中间商赚差价,很多人还收益更高,活得更好了。面对内容枯竭,技术被淘汰,你不死亡,谁死亡?

  音像出版还有没有生路?我想是有的,但相信可以转型的只是极少一部分。毕竟红利期已过,就算看到方向,能否到达彼岸,也要靠运气。

  如果想要争取,就要从音像产品的生产者转化为IP的经营者,策划者。在现实环境中,传统的娱乐文化业都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各类作者、演艺者,大部分还做不到成立独立的团队去运作、去包装、去经营自己的内容资源,他们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持。曾经的艺人经纪人,在媒体运作上并不专业。那出版业可否运用自己的专业策划、制作能力来承担下经纪人这一角色,从曾经的内容加工商变为IP经纪人?只有掌握了IP资源才有出路,只有让IP资源无限增值才可以留住内容提供者。路一直在那里,虽然充满荆棘但总是条活路。只是看到的人太少,尝试去走的人更少。留在原地只能消亡,前路再坎坷,走就是希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