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非营利学术期刊群不同,营利性学术期刊群更鲜明地提出规模经济效益,在架构和关系上也与非营利学术期刊群有不同之处。在考察营利性学术期刊群的发展时,本文引入了学术期刊群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及行业类期刊群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两个案例。前者旗下涵括的学术期刊数量最多,约有253种学术期刊,同时拥有少量非学术期刊;后者拥有5种行业类别的期刊群,以非学术期刊为主,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中科案例:学术期刊尝试走营利性道路
营利性的学术期刊群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明确提出重视经济效益。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宏提出,营利性学术期刊群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效益。肖宏称,他们将自己定位为出版商,学术期刊多由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学术研究机构在期刊内容把握上有绝对的发言权,但专业的经营活动由杂志社或出版商来完成更有优势。
他认为,学术期刊要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学术期刊是注意力经济,多学科大规模的期刊内容集成、形成的大平台对读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当被吸引到这一平台,注意力就产生了,增加了看(订阅)、用(引用)、存(保存)的概率,也就产生了集群效应和注意力经济。
也因此,在期刊准入上,除了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因素外,期刊的经营状况、经济效益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刊群布局上,更关注学科代表性、行业代表性和地区代表性的期刊,尽量避免同质化、尽量优中选优。
在内部合作上,对签署有相关协议的合作期刊提供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包括录排、平面设计、校对、质检、审读等。增值服务包括发行、广告、营销、培训等,其增值服务采用收入分成模式来保障中科及群内期刊的经济利益。
除了以服务为集群关系的内部纽带外,资本纽带、法律纽带也在尝试中。即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实现管理权或出版权,法律纽带则是通过更改主办单位等方式实现。
卓众案例:期刊群立体化布局很重要
卓众案例:期刊群立体化布局很重要
卓众出版更侧重于科普类、行业类期刊,旗下有汽车类、工程机械类、农业机械类、IT类、少儿科普类等刊群,在机制体制上,与中科期刊类同,都较为灵活。
卓众出版总经理刘泽林称,卓众已经是企业,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还要追求经济效益。只要一本期刊拥有能产生效益的要素,就会吸收其加入期刊群。具体说来,行业相近、内容相似的,目前没有的但能符合长远战略发展目标的,都会吸收进入期刊群。
他认为,刊群主要还是做布局,不管是有3本还是5本期刊,清晰确定各自侧重的定位,能满足市场需要就行。
以汽车刊群为例,定价有高端、中端、低端;内容有乘用车、商用车;在过程上有指导买车的“汽车导购”,然后成为“车主之友”,随之是“维修和驾驶”;还有爱玩的“越野车”,内容分得特别细,内部很少产生竞争冲突。订户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刊物构成一个群体,就形成了行业影响力。
此外,在刊群之间也要实现立体化布局,可以规避风险。随着市场的变化,某个类别的订户变少了,但是另外一个类别的订数可能就增加了,整体风险相对变小。
学术期刊群:力争规模效益 开发市场多层次性
学术期刊群:力争规模效益 开发市场多层次性
与非营利学术期刊群的专业、特色定位不同,营利性学术期刊群追求多学科的学术期刊集约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规模有更高的要求。
肖宏称,国际出版商的压力是成立期刊群的原因之一,该期刊群一个最主要的目标,是和国际出版商竞争,促进中国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而在世界范围内,几家大的出版公司都实力雄厚。爱思维尔(Elsevier)大约集成了2400多种期刊,施普林格(Springer)大约有2100多种,威利-布莱克威尔(Wiley-Blackwell)将近2000种,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Francis)大约有1600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技类医学类期刊都被这些出版商收入麾下。
在效益方面,尚处起步阶段的营利性学术期刊群也远远不足。
卓众出版的市场定位和营利模式则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其营利状况良好的包括汽车类刊群等。有非营利学术期刊群负责人称,卓众找到了合适的模式,不过学术期刊群如何借鉴这一模式,如何开发市场和用户的多层次性,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学术期刊群困惑:所属关系
学术期刊群困惑:所属关系
无论是非营利学术期刊群还是营利性学术期刊群,在近年来的运转中,都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即所属关系的障碍。
我国学术期刊的运作中,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管理角色。大多数学术期刊群并没有解决这两个角色的问题。
以非营利学术期刊群为例,其松散型内部关系与这一问题息息相关。对于那些既非期刊主管单位又非该刊主办单位的期刊群来说,在作出涉及全局的重要决策时,通常需要花费较高的协商成本,这使得决策相对困难。
即使是已经挂名主办单位,在业务上可以直接管理期刊,但该期刊的人、财、物也并不归期刊群所有,自然不能相应地调配,这在期刊群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掣肘。
在营利性学术期刊群中同样存在这一困境。作为营利途径之一的文献资源二次利用,整体打包售卖数据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获得所有期刊的数据资源所有权,而这是大多数学术期刊群目前还无法顺畅处理的问题。
同样出于所属关系这一原因,虽然非营利学术期刊群力争做大做强,营利性期刊群讲求集约效益,但在我国期刊界普遍存在的同质化、重复办刊现象,仍然难以通过集群内部的调整、整合来解决,有待于从政策上予以调整。
学术期刊群发展未来
学术期刊群发展未来
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中,都存在一枝独秀的单刊,质量、效益相得益彰,运转得风生水起,实现了本身的良性发展。
同样,也存在非营利的学术期刊群和营利性的学术期刊群,两者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取向。
作为期刊出版形态的一种,期刊群和单刊一起,构成了多元化的期刊出版生态。
就非营利学术期刊群本身来说,其非营利性的定位、以所得反哺学术的愿景,对学术的无障碍传播和学术公平大有裨益。当然,如非营利学术期刊群负责人所言,要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立群以公心,并需要获得政策尤其是资金的支持。
定位出版商角色的营利性学术期刊群则是当下国际出版界流行的模式之一,这种模式以将优质期刊一揽子收拢的形态,以销售几近资源垄断的数据库为途径,实现出版商的利润最大化。
从成熟的外国经验看,两种期刊群都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
而从中国情形来看,虽然仍然相对弱小,这两种期刊群目前都正式或非正式地承载着几大功能,包括繁荣发展中国学术、推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应对数字化冲击等。
恰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所言,“学术期刊在学术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和前沿作用。从近代历史发展来看,学术期刊刊发的具有启迪性的学术文章,不仅影响到学术发展的未来,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平等地不失尊严地和国际学术界展开对话和交流,需要有一批顶级的学术期刊群发挥作用。”
而这些使命的完成正是学术期刊群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