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笔者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学术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评价的价值取向、性质、功能、主体、标准、环境以及学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国外学术评价经验的介绍、评价等方面,而关于学术评价质量及学术评价质量评估的研究成果则较为罕见。为此,笔者提出建立学术评价质量跟踪评估制度的初步设想,以期对推进学术评价的更加科学化和完善化有所裨益。
所谓学术评价质量的跟踪评估制度是指,具有评估资格或能力的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接受学术评价的基础性、应用性或综合性等各类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实践来检验各类成果的功能和存在的问题,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判断、修正和完善学术评价结论的重要依据,以推进学术评价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术评价质量跟踪评估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体包括如下构成要素。
评估对象
学术评价质量跟踪评估的对象是接受了学术评价并正在实施的各类研究成果,且该成果有评估的价值和必要。至于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但未经评价的研究成果则不在评估对象之列。
评估主体
为集中各方智慧,使学术评价质量跟踪评估工作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应促使相关的政府行政机关、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公众等都参与到对学术评价质量的跟踪评估中来,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评价主体来源。
评估内容
学术评价质量跟踪评估的内容具有系统性,既要考察接受了评价的成果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推动了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是否满足其所属领域的理论需求、是否契合了其所在领域的现实需要,同时又要注意不能使评估局限于成果本身,还要从效率、效益、效能、社会认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虑。
评估标准
学术评价质量跟踪评估的标准是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的一种对研究成果实施绩效能够进行科学分析的框架,基于这一框架,评估者可建立起对研究成果实施信息的收集机制和实施状况的分析机制。一般而言,跟踪评估的标准包括:研究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具有现实适应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实效性等。
评估方法
跟踪评估中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两个层次。一般方法包括:演绎与归纳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包括:个案分析法、总体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计量经济学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等。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应采用召开座谈会、进行实地调研、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采用上述方法收集信息,整合加工信息,将抽象的实施效果转换为可度量的数据加以比较,使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提高可信度。
评估程序
跟踪评估的程序一般包括确定评估对象、成立评估小组、制定评估计划、收集整理评估资料、分析信息资料、论证评估结论和形成评估报告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最终形成规范化的评估流程。
评估效力
评估的效力主要体现在评估报告的实际运用上。评估报告既可作为支持原评价结论的依据,又可成为对原评价结论进行修正的参照,还可根据评估报告追究原评价人员的相关责任,以建立起完善的学术评价责任追究机制。
在学界呼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的今天,若能同时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学术评价质量跟踪评估制度,对于学术评价本身无疑会起到一种保障和监督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