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献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书刊的国际交换必将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献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书刊的国际交换必将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而国家间的书刊交换在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收藏和开发利用文献资料的重要机构,图书馆在书刊国际交换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交换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的书刊国际交换最早可追溯到1697年中法之间的首次图书交换,但当时的交换都是零散和临时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建立起系统、全面的交换关系。
初创期(1949—196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与旧中国留下来的图书馆事业相比,当时苏联的图书馆事业已经相当成熟。1950年后,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我国一些知名图书馆如北京图书馆,根据工作需要相继与苏联的一些大中型图书馆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与此同时,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相继展开这项业务。当时主要的交换对象是苏联、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后来,英、美、法等西方国家也先后与中国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
停滞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国内书刊出版锐减,许多刊物甚至停刊。这一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不但在藏书方面受到极大影响,在与各国的交换上也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
发展新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恢复发展,书刊国际交换也步入新时期。1979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外交部《对外交换科技书刊资料等工作的暂行规定》为我国书刊国际交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北京图书馆从1978年正式恢复这项业务至今,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单位保持稳定交换关系。书刊交换不仅极大丰富了该馆馆藏,而且加强了图书馆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为了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该馆于2006年正式组建国际书刊交流部,专门负责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文献交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目前,交换工作也正在从纯手工操作向自动化、网络化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讨论了交换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认识不够、重复建设、缺乏科学系统性等。笔者认为,缺乏理论总结和指导,是制约这项工作深入开展的最大问题。
首先,缺乏理论认识和指导。很多图书馆对这项工作并未引起重视,没有上升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业务良性运作和推动馆际交流的高度来认识。一些图书馆即使开展了这项业务,但工作中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对于整个业务流程没有长远的整体规划。其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改革开放至今,关于文献国际交换的全国性研讨会仅举办过三次。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各馆各自为政,很少展开馆际交流,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再次,为交换而交换。大多数馆一旦换回文献,简单将其处理上架后,便束之高阁,利用率并不高,导致很多馆对此项工作积极性不高,进而阻碍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新形势下推进交换工作的建议
一是成立指导中心或委托相应机构统一管理和指导这项工作,如编辑相关教材,加强业务培训与教育,制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培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计划地召开研讨会,互相交流经验。二是根据各馆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交换伙伴关系,量力而行,稳步推进,避免盲目性。三是提高用于交换的文献的质量,精选文献,力求精品交换,拒绝传播和收纳文化垃圾。四是以全球化的视角、开放的胸怀来认识和开展这项工作。在完成国际间书刊交换工作的同时,在国内各馆之间展开二次交换,充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的潜在价值。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献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书刊的国际交换将全面实现自动化、网络化,也必将大大推动各馆馆藏建设和馆际合作,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国际书刊交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