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守住内容优势 加快融合发展

2015-01-1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范燕莹
 
  主 题:推进融合发展 出版精品力作
 
  嘉 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 柳建尧
 
  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 王亚非
 
  主持人:光明日报社记者 李苑
 
王亚非(中)、柳建尧(右)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本报记者 王毅 摄
 
  □本报记者 范燕莹
 
  北京图书订货会作为出版界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展会之一,各大出版集团、出版社带来哪些新书和重点书,举办哪些特色活动,一直是业内同行和读者非常关注的焦点,也是每年图书订货会人气旺的重要原因所在。1月8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柳建尧、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王亚非做客“红沙发”访谈。从个人阅读到对图书订货会印象,再到2014年度出版热词“出版融合”等话题,两位老总结合各自集团特点,阐释了相关的理解和看法。
 
  好书相赠是必修课
 
  访谈从两位老总的私人阅读开始说起。现在每个月,王亚非会从自己集团出的书里面选上10本左右读一读。“大家不要只顾忙于公务,多读一些书,这样才不会太浮躁。”说起个人读书,王亚非的语气非常恳切。更有意思的是,好书相赠,现在成为安徽出版集团每个月的必做功课。集团每月向下属出版社购买2000本书,给安徽省省级领导及人大代表每人送一套书,同时给安徽各地市市委书记以及各厅局长送一些书。王亚非笑言:“这些都是传播,我们也不是做广告。因为领导读书了,下面的同志也就会跟着读书。现在从我的微信上看,市长、书记都在向我要书,我感觉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柳建尧坦言,他所在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主要做学术专著,他个人偏爱读文史哲方面的书。“我希望自己能从工作中解脱出来,所以更喜欢读点文史哲方面的书。我读得比较多的是一本杂志叫《读书》,里面浓缩了很多好书的精华。最近我在读一本社会科学文献社出版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本书讲的是现代中东历史。”柳建尧如此介绍自己的阅读书单。
 
  期待订货会功能更加完善
 
  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被誉为“出版业风向标”,每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都会携数千种图书参加,今年集团重点推出《纳米科学与技术大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4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等一系列重磅学术图书。“这些报告都非常符合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研究部门也需要这些书。坦率地说,这些书大都不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但图书馆馆配对我们的新著作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谈及对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印象和看法,柳建尧说,北京图书订货会是出版企业管理者、经营者非常重视的一个展会,也是业内踊跃参加的一个展会。因为它会带来订单,而且全国的书店、图书馆的负责人会在这个时间齐聚北京,在会场外分享、交流信息及新一年的打算。他希望场地能够再大一点,展位面积再大一点,谈判的空间再多一点,这样,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功能也会更加丰富和完善。
 
  “对于高深的东西,我们的编辑没有这个力量,做不到那么专业化。”王亚非如此调侃。相对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安徽出版集团每年参展的图书相对大众化。和柳建尧的看法不同,王亚非则认为,展位还可以再小一点,但要把新技术、新业态、新载体融入进来,吸纳业外的人来关注。此外,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关于设计、创意等体现得比较少。在广交会上,能够看到很多文化消费品,包括设计、创意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可见,其他行业已经把我们吸引进去了,我们也应该把很多业外的东西和我们的图书结合起来。”王亚非说。
 
  出版转型在路上
 
  “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决定了我们在数字出版的发展道路上,一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过程既包括宏观生态环境的建立、法律制度,也包括市场的成熟。”柳建尧说。在大家的眼中,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数字出版,科技出版实际上在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得比较靠前。然而,柳建尧对此并不乐观,他甚至用“沉重”二字来概括。“之所以沉重,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醒得很早。上世纪末,我们就已开始研究电子化阅读、数字出版问题。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国际步伐,连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做得也不够。”柳建尧说。
 
  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比如,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走的是一条免费发展的道路,这与国际并不接轨。“我们的手机比国外贵,我们的流量费比国外贵,甚至不止一倍,但我们的内容却是基本免费。我国最早一批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内容免费卖出去,公司多年不赢利,从传统行业来看这很难想象。”柳建尧说。
 
  抛开宏观背景,就出版社自身的定位而言,柳建尧说:“这几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守住我们的优势——优质内容。”在此方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不断地通过建立数据库提高数据化应用水平的方式来强化内容数字化的能力。他表示,因为还处在网络消费的免费时代,虽然目前赢利不多,但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够迅速转化成生产力。此外,在向数字化转型方面,不一定要依靠自己的滚动式发展,也可利用资本运作手段增强数字出版能力。
 
  在柳建尧看来,融合不一定是某种确定形式的融合,实际上有很多形式,关键是选择什么形式取决于自身的定位。比如说大型的出版集团可能要全方位融合,对于一些小的出版商来说,可能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可能只做好一件事也会参与到产业生态的融合中。“实现融合发展的根本是深化改革”。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应用适合现代媒体发展的技术,着力构建适合现代媒体发展的生产关系,核心是以产权制度来推动出版融合。
 
  “只有有需要才可能融合。”王亚非说。从理论层面来讲,融合是内容和载体的综合。对于融合来说,人才队伍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我们的工作虽然是案头的,但我们的眼界肯定要超出案头,重点把我们的队伍打造出来,融合到社会各界。”
 
  ★悟语
 
  “在向数字化转型方面,不一定要依靠自己的滚动式发展,也可利用资本运作手段增强数字出版能力。”
 
  ——柳建尧
 
  “大家不要只顾忙于公务,多读一些书,这样才不会太浮躁。”
 
  ——王亚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