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评价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

2015-01-22 来源:文汇报 沈建华
 
  “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
 
  前几天有朋友打电话问我:“四川农业大学一个副教授连跳三级,一下子晋升为二级教授,你怎么看?”同时发来一个链接。打开一看,是一篇题为“四川80后副教授在猪身上找到人类肥胖原因”的文章。我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两篇,“如堕五里雾中”,始终不得要领;然后找到相关网站,将这篇《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英文论文全文下载,看了以后才基本弄清楚——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篇论文共有50名共同作者,分属4个国家、12个不同单位。李明洲副教授(现为二级教授)不在“责任作者”之列,他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吴红龙名列共同“第一作者”,他的导师李学伟教授和深圳华大的李瑞强是共同“责任作者”。
 
  通常研究团队发表论文,实际做实验的是第一作者;而导师或研究思想的提供者、实验总体策略的设计人为责任作者,大多数情况下排名在最后,责任作者对整篇论文的内容全面负责。按科学界的常识来理解,李明洲不是本项研究的思路提供者,也不是本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论文首页脚注中也特别注明“李学伟和李瑞强设计了研究,指导了实验,并在李明洲和吴红龙协助下撰写了本论文”。
 
  《自然通讯》≠《自然》
 
  有的媒体大肆渲染说,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在于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物《自然通讯》上。其实《自然》集团下属的子刊物≠《自然》,就像上海滩著名的杏花楼集团如果新开一家小吃店,肯定不能等同于福州路上的杏花楼本店。
 
  在国际上,科学引文(SCI)影响因子(IF)普遍被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用来衡量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一种期刊某一年份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是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前两年总发文量)。2010年《自然》的IF是36.101,因此被视作“顶尖”的学术刊物。《自然通讯》2010年4月才创刊,到现在还没有统计出IF来,估计也就在中档区域,大约5-6吧——跟《自然》差远了。而且,《自然通讯》发文章的密度比较大,到2012年5月号,两年间先后累计已发表843篇论文,分母值够大,以后计算IF会受影响。
 
  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不少研究所,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所,年终业绩考核除了看本年度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和总的IF数值,还单独统计IF在10以上的论文的数量——这表示,IF10是一个重要的评价门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