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学术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与对策2015-03-02 来源:《编辑之友》 仇玉坤 顾冠华
核心提示: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就是数据库将期刊的单篇文章拆分收录,同时根据目标读者的检索需求,迅速将大量相同专题刊登于不同时期、不同期刊的文献整理出来,供下载阅读。这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期刊的综合效益和影响力,但期刊的整体性被打破。对此,编辑人员既要有纸质期刊的整体观念,又要有文章被单篇检索和被独立阅读的观念,时刻不忘期刊将被“拆零重组”,在篇名、关键词、摘要等方面,力求做到准确、明晰、规范、简洁、耀眼,以便读者检索、下载和阅读,进而不断提高期刊的效益与影响力。 一、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拆零化 1. 关于期刊“拆零重组”的诠释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各种大型学术类网络数据库纷纷建立。我国比较知名的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这些期刊数据库收录了海量的期刊资源信息。例如,中国知网旗下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收录国内学术期刊近8000种,全文性的文献总量4110多万篇,涉及十大专辑168个专题,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所有学科领域。所谓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就是期刊网络数据库将其来源期刊的单篇文章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成品拆分开来收录,同时根据目标读者(本文指以特定专题的文章为阅读目标的读者,下同)给定的检索需求,将大量专题相同或相近却刊登于不同时期、不同期刊的文献目录组合呈现出来,供读者选择下载阅读。“拆零”,是对原载期刊一篇篇文章的拆分;“重组”,是按专题(主题、篇名、关键词等)将一篇篇文章重新组合。因此,期刊网络数据库既是单篇文章文献的巨大“仓库”,又随时变身为专题性的“期刊”。这主要是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检索、查询、下载、阅读使用的需要。 一般说,一份有一定水准的期刊,其每期的文章都不会是杂乱无章的堆放、集合,而是根据自身的办刊宗旨、读者需求和市场定位,开设栏目、策划选题、确定发稿重点;其栏目与栏目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也会按一定的办刊逻辑编排、组合;同时编者也会通过诸如“编者按”“编后”“栏目主持人语”“编读往来”等栏目传达编辑意图,而且同一期刊各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一份期刊看似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构成,但整本期刊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有人可能会认为,期刊的“拆零重组”或者说“拆零化”,不就是人们所说的“信息碎片化”或“媒体碎片化”吗?其实,期刊的“拆零重组”或者说“拆零化”,与“信息碎片化”或“媒体碎片化”的含义并不相同。 “信息(媒体)碎片化”是指在各种类型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信息总量巨大,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信息内容驳杂多样,信息个体容量悬殊,信息质量鱼龙混杂。诚如让·鲍德里亚在《媒体意义的内爆》中指出的:“信息越来越多,意义却越来越少。信息直接摧毁了意义和重要性。”如道格拉斯·凯尔纳指出的:“媒体信息和符号制造术四处播散,渗透到了社会领域,意义在中性化了的信息、娱乐、广告以及政治流中变得平淡无奇……面对信息无休无止的狂轰滥炸……冷漠的大众变成了忧郁而沉默的大多数,一切意义、信息和教唆蛊惑均内爆于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样。”[1]期刊“拆零重组”或者说“拆零化”,是期刊网络数据库将经专业编辑人员审阅并编辑加工而成的完整的一份期刊成品以文章为单位拆分,将一篇篇独立成章并具有阅读价值的文章作为成品收录储存;按读者给定的检索信息(主题、关键词等)重新组合成专题目录,让读者通过浏览篇名、摘要、关键词、作者等信息选择其中适合其需要的单篇文章并予以下载、阅读、使用。换言之,即网络数据库将具有公共阅读价值的整本期刊拆分后,将单篇文章零售给目标读者。 2. 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产生的积极作用 网络数据库对期刊的“拆零重组”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新生事物。它对于读者检索、使用当前和以往的期刊文献资源、提高期刊综合效益和影响力都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1) 极大地便利了目标读者检索、选择、阅读和使用所需文献读者面对一份完整的纸质期刊时,其最终目的是希望阅读其中他认为感兴趣、有价值的文章,而对整本期刊一般只是作一种浏览。所以,阅读有价值的具体文章才是读者的最终需求。 众所周知,当目标读者希望阅读某类专题文章时,他不再会从一本本期刊(包括电子版)去翻阅寻找,而是在网络数据库中键入其选定的主题、篇名或关键词,同一或相近专题的文章目录便在数秒钟内呈现于面前,供其浏览、选读。这就使目标读者免于在浩如烟海的纸质期刊文献中费时费力地进行人工检索查阅,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检索效率,方便了广大读者。学术期刊是期刊网络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来源,同时也是科研人员主要的学术信息来源。学术期刊的“拆零重组”,使科研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工作指导类、经验交流类等实践应用型的亚学术性期刊或非学术性期刊的目标读者同样可以在期刊网络数据库中非常便捷地按给定的专题迅速检索到相应的文献,从而比较全面地汲取丰富营养,用以指导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实践活动。 (2) 最大限度地提高期刊的综合效益和影响力 期刊的综合效益和影响力只有依靠目标读者对其期刊的购买和对其文献的阅读、使用才能产生。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后,无论是当前最新刊发的文献,还是若干年前发表的文章,都有可能被目标读者检索、下载、阅读。而其文章被读者检索、下载的次数越多,期刊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便越大。期刊虽被网络数据库“拆零”成单篇文献,但每篇文章均附有原载期刊的刊名、刊期、页码等期刊基本信息。首先,从社会效益和影响力看,下载量越大,目标读者阅读、参考、引用和应用的可能性越大。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将有效地提高其被引用量和影响因子,而被引用量和影响因子则是国际公认的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非学术期刊而言,可使最新的工作思路、生产方式、学习方法、生活经验、实践模式等通过读者的应用,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办刊宗旨。其次,从经济效益看,期刊“拆零”后的下载量越大,期刊从网络数据库运营方获得的经济分成便越大。可见,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将大大有利于期刊文献资源包括“过刊”文献资源的进一步被利用,有利于期刊最大限度地使其文献资源长期发挥影响,提高收益。 3. 期刊被网络数据库 “拆零重组”对办刊工作的挑战 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期刊“拆零重组”虽然对期刊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也对办刊工作提出巨大挑战。这主要是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期刊“拆零”后,作为一份完整的具有自身风格特色的期刊,其整体性完全被打破,变得“面目全非”。读者面对的是由各个期刊中“拆零”出的单篇文章。众所周知,一份完整的期刊都有其特定的办刊宗旨、定位面向以及独特的风格特色,有其相对固定的栏目,每期刊物都有一定的重点选题、主要文章,各栏目的组合、各篇文章间的编排以及版式的设计等,都贯穿着一定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思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时,为了进一步凸显某一阶段的编辑意图,常会加上“编者按”“编后记”“主持人语”等进行必要引导,包括对读者阅读文献的引导和对作者研作(生产)文献的引导等。而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后,期刊的这些单篇文章以外的编辑成分将被全部“拆除”。网络数据库不仅“无视”一份期刊的完整性、独特性,而且还要求每篇文章均按其给定的规范格式进行写作与编排。例如,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期刊规范》)即然。这种《期刊规范》便使期刊的风格、个性、特色等的创建与保持受到很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数据库“绑架”了众多期刊。但由于网络数据库的“拆零重组”对于期刊发展具有上述巨大的促进作用,期刊要扩大影响力,提高办刊效益,便不得不“就范”,自觉认真地接受和执行这种游戏规则。 二、期刊应对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的策略 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对于期刊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么,期刊应如何迎接挑战,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强化“拆零重组”意识,做到期刊整体性与文章独立性的融合兼顾 期刊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数字化时代期刊网络数据库强大的海量存储功能和便捷的文献检索使用功能,充分运用这些功能为提升自身的办刊效益和影响力服务。要认识到被网络数据库的“拆零重组”与保持期刊良好的风格特色、保持期刊内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并不相互矛盾排斥,而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兼顾。每个编辑人员在工作中既应具有期刊的整体性观念,又时刻不忘文章的独立性、规范性;既考虑到当前纸质文本期刊的整体编排,又着眼于后期被网络数据库收录后的“拆零重组”。 在保持期刊的“完整性”方面,编辑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基础上,要做到3个保持: 第一,继续保持期刊原有的优秀风格特色,加强对选题的主动策划,积极打造精品栏目,将既定的编辑意图贯穿于策划、组稿、编校等各个环节。 第二,继续保持每期刊物的内在联系,注重栏目之间、文章之间的合理编排和精美版式的设计制作。 第三,继续保持必要的引导读者阅读和作者研作的有效做法,促进编者与作者读者的良好互动。期刊决不能因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而把自身变成一个各篇文章杂乱无序堆放的集合体和仓储地。须知,通过期刊对作者和读者的这些或隐性(上述第一、二点)或显性(上述第三点)的有效引导,可以使作者、读者了解编辑部的编辑意图、选题方向和组稿要求等信息(即使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后作者与读者也可以从期刊电子版的目录上把握该刊的选题特色、发稿重点等),从而使期刊源源不断地获得作者投来的有针对性的优质稿件。在应对“拆零重组”问题上,一方面,期刊要积极争取被各种网络数据库尤其是权威性数据库收录,主动去被“拆零重组”;另一方面,编辑人员要努力强化“拆零重组”意识,充分考虑单篇文章的独立性、规范性,使目标读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数据库中迅速准确地检索、阅读、使用本刊文章,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办刊效益和影响力、竞争力。 2. 高度注重篇名拟制、关键词标引、摘要编写的准确、简明、规范、耀眼 事实上,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后,目标读者下载和使用文献一般将依循这样的步骤和条件进行:检索→下载→使用。鉴于此,下文着重从有利于网络数据库检索和同专题文章中吸引目标读者下载角度,探讨篇名拟制、关键词标引和摘要编写等期刊编辑问题。 (1) 篇名的确切、简明是提高文献检索和下载率的基本条件 关于文章篇名(题目、标题)的重要性有着诸多形象精辟的表述,例如,篇名是文章的眼睛、灵魂,“看书看皮,看报看题”等。而关于如何拟制、修改篇名的论文也有不少,但一般均是站在纸质期刊视角,就如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予以论述的,鲜有在“拆零重组”背景下专门从有利于网络数据库检索和同专题文章中吸引读者下载角度进行探讨的。篇名是主题的最大化浓缩,应概括文章的要旨。在期刊网络数据库中按主题检索,实际也就是按篇名检索。笔者认为,篇名的拟制和修改宜做到“四忌四要”: 第一,忌模糊不清,要清晰明快。篇名模糊不清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诗意浪漫,且无副标题,使题意不知所云。例如,《梦在路上,我心飞翔》《洗净浮华彰显本色》《一个美丽的灵魂是需要历练的》等。这些篇名因未加副标题,谁也无法知道它们原来是探讨小学教学方法的文章。二是玄奥晦涩。例如《简约情境:回归原点的超越》《行走:是一种信念》等两文也是小学教学类文章,但却相当晦涩。这类题意不清、语焉不详的篇名,粗看似乎很出彩、很抓眼球,但即使在完整的纸质文本期刊中也让读者一头雾水,遑论在网络数据库中按目标读者要求被准确“重组”检索?显然,篇名必须让人一目了然,才能在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后被读者准确快捷地检索到。 第二,忌空泛笼统,要准确切实。例如,一份介绍国外塑料的期刊在纪念其创刊30周年的专刊中发表了一篇不加副题的纪念文章《三十而言》。该文在纸质专刊中读者还可理解,但被“拆零”在海量性的网络数据库中必然会因篇名外延过大而难以被准确“重组”给目标读者。又如,《回应人民关切强化政府责任 突出制度创新》《透视七大看点 聚焦热点难点》这类口号式的篇名,读者面对纸质期刊在专题名称和“编者按”提示的阅读背景下,可能知道其是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专题学习文章,但被网络数据库单篇“拆零”后却因篇名大而无当终被淹没得无影无踪。无疑,这些篇名均应准确切实地予以界定。 第三,忌以偏概全,要文题相符。例如,一些编辑出版类文章仅是议论某一类型媒体(如图书)或专业媒体(如医学期刊)的,但却冠以“关于编辑出版工作的……”的篇名。这些“头大身子小”的文章同样会淹没在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海洋中。又如,一作者将题为“期刊中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的作品投给一编辑学专业期刊,该刊于2003年第2期发表时将篇名删改为“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编辑之所以如此修改,可能是认为该刊即编辑专业期刊,所发文章自然是关于期刊研究的,给该文加上“期刊”二字是多余的。然而,这一删改却使文与题严重不符,也大大影响了这篇全国最早从期刊视角研究学术腐败的文章被目标读者检索、下载和使用,不利于原载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第四,忌生造词语,要通用规范。一些文章虽了无新意,但作者为了表现其独创性、新颖性,在篇名和文章中凭空生造词语以标新立异。而这些词语并非公知公用,使读者不得要领甚至不解其意,妨碍了其“拆零”后在网络数据库中被检索时的“重组”。篇名是文章的眼睛,应使用公知公用的规范性符号和名词术语。当然,如果其词语所表述的确是重要的创新内容,有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则另当别论。造成上述篇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编辑人员缺乏“拆零重组”观念,只看到当前纸质文本的期刊成品,以为完整的期刊中栏目、专题、编者按、主持人评点等表达的信息将对篇名发挥补充、提示作用,使读者在特定的期刊、栏目、专题中读题时可以一目了然,而没有意识到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后,这些文章将独立成篇,将失去原载期刊中栏目、专题、编者按等背景环境的依托,从而将难以被目标读者准确、便捷地检索到。如果仅止于本刊、本栏目的视角,有时甚至可能将本来准确、明晰的篇名改成不利于网络数据库检索、下载的篇名。例如,一份幼儿教育期刊的编辑认为“手绢在幼儿园的用途”的篇名用语不简洁明快,遂改为“小手绢 大用途”。[2]其实,这一修改却是弄巧成拙。因为当目标读者面对纸质文本期刊时虽能理解其文意是指手绢在幼儿园中的作用,但在网络数据库中却很难快捷准确地检索到该文,即使检索到也难以从篇名上把握其主题而决定是否付费下载。 因此,编辑在修改稿件篇名时,既要站在本刊、本栏目视角,更要脱离本刊、本栏目而着眼于单篇文章的本身,注重篇名是否准确、明晰、精要、出彩,是否有利于该文在网络数据库中按目标读者要求被快捷“重组”检索到,在大量同主题文章中更为吸引读者眼球。 (2) 关键词的规范、全面和符合主题逻辑是提高文献检索率的重要依托 《期刊规范》要求文章将关键词编排于摘要之后。但由于目标读者对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步骤是先检索后下载,而关键词与摘要相比,关键词更具检索使用价值,摘要更具下载参考价值,因此,这里将关键词的讨论置于摘要之前。期刊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后,规范、全面并按一定逻辑顺序组合的关键词由于能较为鲜明地反映文章主题,因此它特别有利于目标读者在海量性网络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到所需的相关专题的文献。 目前,期刊文章关键词的标引、编排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不标引关键词。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非学术性期刊或亚学术性期刊中。 第二,缺失核心关键词,不能明确反映主题。在一组关键词中,有些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关键词。例如,研究的对象、范围的限制词等。这些关键词如果缺失,便难以准确、清楚地揭示文章主题。例如,《医学科技文稿几个常用“率”的疏误分析》的关键词为“发病率、发生率、死亡率、病死率”,因缺失准确地界定研究对象的关键词“医学、科技文稿”,很难使目标读者判断出该文是关于医学论文写作的文章。 第三,关键词过于空泛,缺少专指性。例如,以“研究”“分析”“思路”“对策”等作为关键词。这类词语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被成千上万的文章使用,不具有检索价值,对目标读者在网络数据库中迅速检索到所需文献没有裨益。 第四,生造词语。有些词语是作者标新立异的独创,而非约定俗成、公知公用;有些则是冷僻的俗称、废弃的旧称。 第五,逻辑关系排列混乱。关键词应根据文章主题,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在同一类词语中,外延越大,排列越前,即“上位”概念在前,“下位”概念在后。但不少文章关键词排列顺序比较混乱,不利于目标读者在文章“拆零重组”的网络数据库中通过关键词排列的逻辑顺序准确把握文章主题。从有利于期刊“拆零重组”后文献被检索的视角考虑,关键词的标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尽量标引关键词。一般来说,目前学术性期刊的文章均标引关键词。其目的是来便于读者检索、下载、阅读并引用,最终提升本刊的被引用量和影响因子。而一些非学术性期刊或亚学术性期刊认为自身无法也无需提升被引用量和影响因子,因而不重视对关键词的标引。其实,扩大期刊办刊效益和影响力的途径并不仅仅是提高被引用量和影响因子,更重要的是被读者阅读和使用。使用并不只是被文献引用。应用也是一种使用,甚至是更重要的使用,即期刊文章被用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被用以直接指导工作、生产、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正能量,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使用。在期刊被“拆零重组”的时代,期刊文献要被读者阅读到,最大化地提高被阅读量,首先是被读者检索到并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999年版的《期刊规范》规定“凡期刊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为 A、B、C三类者均应标注中文关键词”;这三类文章即“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札记(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尽管2006版的《期刊规范》改为“部分文章应标注中文关键词”,但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凡文献标识码为 A、B、C三类的期刊文章,标引这种只占一行版面的关键词,有百利而无一弊。 第二,准确、规范、全面标引关键词。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关键词的标引应力求做到准确、规范、全面:一是避免空泛通用的词语,尽量使用专指性词语;二是不遗漏基本、核心性关键词;尤其是准确界定文章对象、外延的关键词;三是使用公知公用的规范性词语;四是根据最能揭示主题的逻辑顺序正确排列关键词。 第三,关键词的标引数量尽可能最大化。《期刊规范》规定一篇文章的关键词为3~8个。国际通用的为2~10个。中国知网为方便检索,为无关键词的“拆零”文章标引出10个关键词。鉴于此,笔者建议尽可能多地标引关键词,即以8个左右为好。因关键词数量越多,则文章被目标读者检索到的机会便越多;同时,在准确地标引出反映文章的研究对象、范围的关键词后,宜较多地标引反映文章特色和创新点的专指性关键词,以便目标读者准确检索、锁定和把握主题,产生阅读兴趣。 (3) 摘要的简明、出彩是提高文献下载率的关键因素 《期刊规范》对“摘要”的规定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现在这一规定已普遍成为各种学术论文撰写的通用要求(例如学术期刊、硕博士学位论文等)。《期刊规范》还要求“中文摘要编写应执行GB6447规定,篇幅在100~300字”。GB6447定义“摘要”是“将原文主要内容浓缩记述在一二百字以内的短文”。笔者认为,“摘要”原本从字面就很好理解,顾名思义即“一篇摘出原文要点的短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14-1976 [E]认为,摘要是“对文献内容的准确扼要而不加注释或评论的简略叙述”(或译为“一份文献内容的缩短的精确的表述而无须加以解释或评论”)。而《期刊规范》用“自含性”一词来规定反而内涵不明、令人费解,以致许多引用该“规定”的文件都要专门对“自含性”再作一番解释(有人将之解释为“自明性”,[3]其实仍然“不明”)。该词语最早大概出现于1999年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无该词语,显系制作者生造。摘要是原文全文精华的浓缩,它对于目标读者在众多同专题文章目录中迅速了解和把握全文核心内容、决定是否进一步下载阅读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摘要促进下载(而不是检索)的这一作用在网络数据库中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在纸质期刊中,摘要之后便列出正文全文,读者面对摘要还不甚明了时,可接着迅速浏览全文进一步把握文章主题大意。而网络数据库中的正文是隐含不见的,读者通过主题检索或关键词检索到大量同专题文章目录后,只有通过摘要这一主要来自全文的浓缩信息来作出是否付费下载的决定,而无法在浏览全文后作出判断。因此,摘要是否准确扼要,是否真正摘取记述出全文的精华,对于吸引目标读者在“拆零重组”的大量同专题文章中下载阅读本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期刊文章摘要的编写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不列出摘要。一些网络数据库只好将“拆零”的文章正文开头的数百字代替摘要予以显示。其作用显然大大逊色于全面概括出原文精华要点的摘要。 第二,内容偏移。不少摘要以文章选题的意义、价值等取代全文精华要点。例如,“……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其实,文章中真正所探讨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才是文章的核心,才是最需要表述的内容,也只有将这些摘述出来,才能吸引读者下载和阅读。 第三,加入自我评价。作者在摘要中加入不少评价性语言。诸如“进行了细致分析、深入研究”等。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摘要若要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激发其对全文的阅读兴趣,编者至少应在以下方面把好关: 第一,准确全面。摘要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浓缩,要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不能偏于一点不及其余,切忌遗漏核心内容,必须做到表述准确切实,概括全面完整。 第二,亮点突出。摘要要通过有限的文字吸引读者眼球,促使其付费下载阅读,应利用有限的文字将原文中最重要、最具创新性、最耀眼的内容与观点摘述出来,使读者迅速意识到文章的价值,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愿望。 第三,客观规范。摘要是原文内容自身的浓缩,应对原文的梗概进行客观记述,并使用公知公用的规范性语言。 目前,期刊文章篇名含糊不清、大而无当、以偏概全和缺少摘要、关键词以及编排欠规范等问题,在学术性较强的期刊中不太突出,而在工作指导类、经验交流类、科学普及类、文化生活类等非学术性或亚学术性期刊中表现比较严重。这些期刊往往不太重视被引用量和影响因子等关于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指标,认为自己并非纯学术性期刊,无法也没有必要向学术性期刊看齐,去获得网络数据库的较高的学术评价数据。这种观念是不妥的。因为他们只看到网络数据库的学术评价功能,而忽视了其对目标读者强大便捷的检索、下载和阅读功能,即网络数据库有利于期刊大大提升被阅读量,而期刊的被阅读量越大,则其办刊效益和影响力也越大。综上所述,期刊在自身被网络数据库“拆零重组”时代,要充分利用这一被广大目标读者有效利用的良好平台,最大限度地使自身的新老资源得到长期充分利用,全面提高期刊的办刊效益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奇观[M]. 史安斌,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高长明. 期刊文章标题的修改原则与要求[J]. 青年记者,2010(12〈中〉):37-38. [3] 胡春燕. 社科类学术期刊中论文摘要的编写[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0-82,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仇玉坤,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副编审;顾冠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高教》编审,研究员。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