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手机+视频,缺一不可!

2015-03-03 来源:中国期刊协会 翻译:彭一骎

   ------约翰•韦伯斯(John Wilpers)是一位在媒体业拥有40余年从业经验的老兵,由他主编的《杂志媒体创新报告》已连续4年由刊协引进。2014年10月,他还在第四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上做了主题演讲,启发了与会5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期刊从业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你在出版领域中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都是什么?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时刻让自己学会在社交和新媒体领域中寻求突破点,要知道我许多的同事并非如此,因为他们退休后都有养老金计划,这一点我不敢奢望。
 
  在行业层面,“7天24小时”式的出版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和许多行业同业者所认为的“新常态”,虽然这种出版方式依然遭到许多人的质疑。无论如何,现在传统的记者越来越少了,而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创作内容。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现状。
 
  此外,如果我们的记者不去寻求改变,读者便会离我们而去。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以及新闻聚合博客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Post)等新兴出版形式的出现,着实让那些传统的行业大佬们不知所措。
 
  出版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您认为哪些方面变好了,而哪些变差了呢?
 
  好的方面:我们现在叙述内容的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更加多元。这意味着编辑及记者们必须学会如何能随时在短时间内于不同平台上把故事讲好。如果他们能做到,那么媒体出版人将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多的发展机遇。
 
  不好的方面:内容呈现通俗化趋势。比如推特宇宙(Twitterverse)就是一把双刃剑,你必须学会如何聪明地利用这个平台。它可以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预警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聚合不同新闻声音并进行在线讨论和新闻再创作的平台。
 
  还是不好的方面:传统媒体企业正处于寻求新型商业模式的艰难转型期。我们也有一些如《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成功转型的案例,一些出版社的数字收入即将或是已经超过了其纸媒收入。所以,对于那些行动迅速、思维敏捷并具备创新思维的出版商来说,希望总在前方。
 
  如今出版业的最大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视频很火,这已经被其内容消费的相关数据所证实。我认为有近70%的在线内容消费源自于视频消费。所以无论其内容长短,出版社必须学会如何创作、发行并宣传他们的视频产品。就拿《大西洋月刊》来说,他们利用自己的编辑记者团队创作了许多1-3分钟的短视频。BuzzFeed在美国加州刚刚成立了一个影视中心并招纳了一支多达百人的视频制作团队。如今,许多资本和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涌入了这个领域。
 
  另外一个我所看到的革新领域与纸媒或者数媒都无关系,这个领域是线下活动。康泰纳仕集团为开展各式各样的线下活动已花费了千万美元,而他们对于组织活动的热情却远未终止。
 
  电子快讯也同样是浪潮不断。出版商正通过电子快讯与他们的读者进行更加频繁地交流和接触。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手机的力量。我所忧虑的是,许多出版人即使在2015年也依然没有将他们网站的手机版制作提上日程。这样的后果不但会影响日后他们与读者建立更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失去手机广告收入。
 
  总结来讲,活动、视频、电子快讯和手机战略是目前许多革新案例层出不穷的领域。
 
  如果让你运营一家出版社,你有什么具体手段来保证它能够有好的发展态势呢?
 
  制作符合手机格式播放的编辑和广告内容;成立线下活动部;告诉广告部员工关于程序化广告的一切知识;雇用一支和我的编辑团队一样出色的原生广告制作团队;请网络广告虚假成份量化公司来监视我网站的广告位流量和点击量,因为虚假广告流量通常会占到广告流量的10%-60%之间;在出版社创办细分市场读物,在缝隙市场中盈利。最后,我会对我现有的员工进行视频制作方面的培训,或者如果资金充裕,成立一个视频制作部。
 
  为什么互联网的到来让诸多出版社不知所措?
 
  如今的出版社正在逐步学习如何与新技术相接轨,但他们学习的速度依然赶不上那些纯粹的网站企业,许多传统大型媒体集团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瞬息万变的节奏。
 
  内容消费从电脑至手机的转型就是一次大的行业震动,此次转型也给广大媒体公司敲响了警钟。虽说手机并非唯一的媒体平台,但它必将成为主流平台。我们的媒体集团需要改变思维模式,因为我们的读者正在改变着他们的阅读行为。
 
  出版业已经做好进军手机领域的准备了吗?
 
  有一些公司已经准备好了,但大多数媒体企业甚至还没能创作针对手机播放的网站,更别提手机广告收入了。他们可以做的一项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利用手机的地理定位系统给他们的读者推送广告,甚至是编辑内容。目前很少有出版商能够充分地利用手机的全部技术优势。
 
  您认为未来出版业会出现更多的内容输出平台么?
 
  必然的。虽说更多的平台也许并不能解决杂志产业今天面对的问题,但我们的报刊需要学会与时俱进,而不仅仅是一辆无脑投递新闻的卡车。如今各个媒体平台都具备发布突发性新闻的能力,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在这些新闻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发布有深度的相关分析报道。这种能力决定了你的企业是否能从众多媒体公司中脱颖而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