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使馆配市场愈发受到重视。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卷藏采样的1300家图书馆在2015年-2019年11月的馆藏数据,其中高校馆525所(对本科及以上高校馆采样覆盖率为32%),公共馆775所(对地级市及以上公共馆采样覆盖达到48%)。报告分为4个部分:采样市场的整体趋势,采样结构、价格、复本,出版社竞争格局和地方社和京版社在馆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采样市场整体趋势变化
从整体数据来看,2017年及之前馆配市场码洋规模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馆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2018年上半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对馆配市场起到了激励作用,促使2017年整体市场码洋同比增长近8%;但近两年随着电子资源的冲击,纸质书馆配呈明显下降趋势,2018年全年同比下降12%。
与码洋变化趋势类似,采样市场整体的品种数在2017年达到顶峰,2018年明显下降。2017年的馆配品种数是5年来最高,为130.07万册,2019年1-11月的馆配品种数为113.5万册。其中高校馆在整体馆配市场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从2015年的62.52%降到了2019年的50.55%;公共馆则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37.48%上升到了2019年的49.45%,尤其是2017年和2019年,公共馆的份额增长了4个百分点。至2019年11月,高校馆、公共馆的比例已基本趋于1:1,这也反映出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政策的倾斜,公共馆已成为推动馆配市场的主力。
如果单看馆配新书品种,近5年新书品种逐年下降,从2015年的14.05万种,到2018年的11.64万种,2018年全年相较于2015年同比下降17%,每年的下降率约为5%。
采样的结构、定价、复本变化
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来说,由于高校馆数量的下降、公共馆数量的提升,且高校馆更偏重于科技类图书的采购,社科类图书(A-Z)份额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70.79%到2019年1-11月的74.68%,5年间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相反自然科学类图书(N-Z)下降4个百分点,从29.21%变为25.32%。如果高校馆的采购量持续下降,社科类图书的比例还可能进一步提升。
在社科类图书中,带动上升的主要是文学(I类)图书,5年间上升6个百分点,其他类别并无明显的变化,基本保持稳定。科技类图书则是工业技术(T类)图书码洋份额下降最为明显,5年间下降了近3.5个百分点,其他体量较小的自然科学总论(N类)、交通运输(U类)及航空航天(V类)无明显变化。
从单册平均价格来看,近5年图书单册价格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43.07元/册到2019年的51.28元/册,5年间增长近20%。其中社科图书从2015年的40.5元/册上升到了2019年的48.52元/册,自然科学图书则从50.88元/册上升到了61.61元/册,价格差一直在变大。高校馆的图书单册价格从48.71元/册上升到63.1元/册,公共馆则从36.09元/册上升到43.05元/册。高校馆比公共馆高15元左右,2019年甚至高了近20元,这是由于高校馆更注重学术、专著、科技类图书,而公共馆则侧重文艺、大众、少儿类图书。但公共馆的图书单册平均价格增长更为稳定,增长幅度在每年3元以内。
从整体的采样价格区间分布来看,采购册数与图书价格成反比例关系,价格越高,册数越少,采购最为集中的是定价在30元(不含)-40元(含)之间的图书,占整体馆配市场总册数的1/4,定价在这一区间的多为经济、科普、文学作品等,适合公共馆和高校馆的基础馆藏。
另外,近5年采样整体馆配市场平均复本数下降8%,从2015年的2.61册下降到2.4册,以每年平均近0.1册的速度下降。2015年平均复本最高的是省级馆,为3册/种,最低的是“双一流”院校馆和高职高专院校馆。到了2019年,复本最高的是地级市馆,最低的是“双一流”院校馆。
出版社馆配市场竞争格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书零售市场遵循二八定律,在馆配市场中,前20%的核心出版社贡献近70%的码洋。与此同时,前5%的出版社几乎占了整个馆配份额的40%左右,前10%出版社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54.1%降到了2019年的52.25%。从另一方面来讲,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采访时,可先确定核心出版社,如锁定前20%的出版社(110余家),可减少图书采访的工作量,提高采访效率。
从类型上来说,受近5年整体馆配市场社科类图书份额提升的影响,科技社的市场份额下降较为明显。但除科技社和大学社以外,其他类型出版社市场份额稳定,变化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内,文艺社和社科社则有小幅上升。不过虽然前文提过社科图书码洋在上升、自然科学图书码洋在下降,但科技社的码洋份额仍高于社科社,这是由于许多科技社在出版科技类图书外,也出版社科类图书,类型相对更丰富。
地方社与京版社的馆配市场发展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1月6日发布的数据,全国共有582家出版社,其中京版社236家,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41%,地方社346家;沪版社数量最多,为40家;其次是粤版社19家;苏版社和辽版社并列第三,为18家。
从码洋和品种上来说,京版社所占份额一般要高于地方社,但差距却在渐渐缩小。
近5年,地方社市场份额逐年扩张,从2015年的35.39%到2019年的39.43%,5年间提升了4个百分点,而京版社则从64.61%下降到了60.57%。这一方面说明地方社正在慢慢崛起,另一方面也说明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从品种占有率来看,地方社的品种份额同样在逐年增加,从2015年的42.28%增长到2019年的45.35%,京版社则从57.72%降到了54.75%。
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地方社还是京版社,单品种平均销量都在下降,京版社在5年间从30.7册减少到20.9册,下降了32%;地方社则从28.5册减少到21.3册,下降了25%。京版社的下降速率要明显高于地方社。2015-2017年,京版社的单品种平均销量大于地方社,然而从2018年开始,地方社反超京版社。结合前文,可以看出地方社单品种平均销量超过京版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方社的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地方社市场地位正在提升。这在数据层面上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地方社品种规模逐年扩张,导致地方社与京版社之间的品种规模差距越来越小;二是地方社单品种平均销量从2018年超过京版社;三是公共馆采购量增加,且地方文艺社、社科社、人民社占主要力量。从内部政策层面上看,地方社已不再局限本土,而是渐渐走向更大的经营范围。从馆配市场角度来说,地方社与下游图书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有很多地方社成立了自己的馆配推广部及服务部。它们善于跟进时代趋势,在应对图书馆的产品需求和结构需求时灵活度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