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图书出版呈现出更加繁荣多样的崭新气象,内涵进一步丰富,形式创新多样,传播渠道更加多元,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反响热烈。红色图书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宣传属性和内涵,对当代人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当下的红色图书出版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探索畅销新路径;要深入研究红色图书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聚焦青少年,发挥红色图书对青少年的鼓舞、教育与激励作用。
红色图书出版现状概述
主题更加集中,宣传功能、社会效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主题出版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红色图书因为其本身的属性,一直是重点扶持的主题之一。当下的红色图书出版除了坚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推出大量献礼型精品图书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外,还聚焦阐述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时代下党的建设新理论、新成就;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及中国力量等。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成就》等,深入挖掘相关选题资源,把握时代脉搏,融入时代特色,较好地执行了政治宣传和国际形象构建的任务。
内涵进一步丰富,时代特征显著。当下的红色图书肩负着内聚民心、外树形象,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新使命,既传承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中国梦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例如:《100个人的“中国梦”》征集和优选出了新中国100位各领域有代表性人物的美丽梦想,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当下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对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展望,使中国梦的内涵更加充实、丰富,感染力强。“中华家风系列丛书”、《抗战家书》,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精选传世家训、红色家书等,语言通俗易懂并配以名家解读,让读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家国情怀的洗礼,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把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内容更加接地气,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面对人们日益多元的阅读需求和竞争更加激烈的图书市场,当代出版人精心策划,深入挖掘红色图书的文化内涵,努力从不同角度进行创新,不再单纯强调宣传说教,摆脱了以往的一些严肃古板面孔,在装帧设计、语言风格、排版方式等方面精益求精,使红色图书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更加注重文学艺术性与可读性结合。例如:《马克思靠谱》凭借活泼的形式和通俗的表达得到了大批年轻读者的喜爱,从书名、封面至内容图文都成为一时热点。这本书的学术顾问都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权威,而其创作团队是“80后”。《党性是什么》运用平民化的叙述风格向大众讲解艰深的学术问题,图文并茂,向广大党员干部传递“全面从严治党”的理念与要求。《国家记忆——共和国65个难忘瞬间》选取最能反映当年历史特点的图片,按时间排列成65个经典瞬间,带领读者回顾新中国65年灿烂辉煌的历史。这些图书凭借独特的视角、接地气的叙述方式,受到读者欢迎,市场表现不俗,取得两个效益双丰收。
充分挖掘红色图书时代价值
深入研究红色图书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目前,业界对红色图书的概念论述比较笼统和模糊,常与“红色经典书籍”(本文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革命历史为题材、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图书)、“主题出版”等概念混淆。对红色图书出版的研究较为分散,大体上可概括为新中国成立前党领导的图书出版、“十七年间”政治出版和近年来的主题出版三个阶段,没有形成以红色主线贯穿党的百年历史、系统化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多散见于中国出版通史、红色出版专题史以及各种回忆、总结性著述中,如《中国出版史》《民国出版史》《中国出版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研究综论(1921—194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研究(1937—1947)》《中国出版家·邹韬奋》等,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国红色图书出版史”出版,与之关系密切的对红色图书阅读史的研究还是空白,尚未引起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当下的红色图书出版,首先在概念上要进一步明晰,打破年代分隔,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间,党直接或间接领导的反映党自身发展历史,党领导民主革命胜利、执政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反映党领导下新中国发展与变迁的,导向鲜明、社会效益突出的图书都纳入红色图书范畴,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因此,要认真研究红色图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路线,探讨其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总结其对党的事业的推进、社会观念的变革以及对当代中国精神、知识谱系形成的基础性作用,以史鉴今,分析其传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播、主题出版更加贴近人民需求提供启示。
聚焦青少年,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少年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的可塑期。要从青少年开始,坚定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其对党、对祖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树立报国志,强化时代使命意识,激发昂扬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红色图书由于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担当作为、脚踏实地等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具有很好的鼓舞、教育与激励作用,是弘扬爱国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但是,据调查显示,虽然当代青少年绝大多数对红色图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充分的认同,认为其有阅读和传承的必要,但是青少年对红色图书的接受整体情况并不乐观,阅读量偏低、认知渠道较少。因此,当代红色图书出版人更要凭借自觉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主动介入青少年阅读领域,针对当下青少年阅读特点,开发形式生动活泼的红色图书和数字教育资源及网络教育课程,运用融媒体传播平台,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共享;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感。例如:《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采用问答体的行文方式,同时配以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大量珍贵照片、精美插图,录制音频,做到可观、可阅、可听和可读,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了解伟人的角度。
(作者系青岛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