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四川大学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Bone Research(中文刊名《骨研究》)创刊号。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新闻中心
由四川大学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Bone Research(中文刊名《骨研究》)自2013年创刊以来,通过采用国际化办刊理念和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被SCI、PMC等国际著名数据库以及世界最大的OA平台DOAJ收录,迈出了走向国际的坚实一步。其实践再次证明了,我国具备创办被国际同行认可的专业期刊的资源和能力。
加快培育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并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办《骨研究》的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如何跨领域取得成功?其旗下期刊实践又为科技期刊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哪些借鉴与参考?不妨让我们走进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一探究竟。
密钥1 借船出海
编委要国际化、审稿专家要国际化、作者要国际化,读者相应也会国际化
尽管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多元色彩,但英语在科技交流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提升我国医药卫生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我国需要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在这一背景下,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在成功创办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国际口腔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基础上,创办了骨科学专业英文学术期刊《骨研究》,从而填补了我国骨科医学领域无英文期刊的空白。但在国际上,有关骨科研究的科技期刊并不在少数。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在全球骨科医学界中,如何让专家学者们注意到这样一本新刊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其华丽登场并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运营奥妙又是什么呢?
其实,当初有人质疑过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认为做口腔医学研究的一群人怎么能办好一本骨科杂志。但在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主任王晴看来,一方面,他们有成功创办国际期刊的经验;另一方面,“借船出海”,通过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是完全可行的。“一本走出去的国际知名期刊首先编委要国际化、审稿专家要国际化、作者要国际化,读者相应也会国际化。如果英文期刊是做给中国人看的,那其意义将大打折扣,也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又何谈影响力呢?”王晴说道。
交流中,王晴每每谈到《骨研究》创办的成功经验时都会提到国际化的办刊思路,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骨研究》才因其较好的学术影响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它的成功更说明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融入世界。
在国际化专家团队组建方面,《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骨研究》邀请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中国、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几十位顶尖骨科学专家组成了国际化的编委会,为全球骨科学研究者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国际性开放平台。并且,他们费尽周折聘请到了骨领域顶级杂志《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前主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托马斯·L·克莱门斯(Thomas L Clemens)、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内分泌科主任约翰·贝尔泽立廉(John Bilezikia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肌肉与骨骼研究中心主任曹旭等,这些都为一本新刊迅速被国际市场认可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聘请国内外知名编委会成员的过程,王晴坦言“并不顺利”。“毕竟我们此前做的是口腔研究,对骨科领域并不了解,起初想请的人并不愿意来。为此,《骨研究》创办初期便依托国际华人骨研究学会曹旭教授的帮助,请到了克莱门斯,他对骨研究领域的编辑、出版非常熟悉,并且有着丰富的经验,贝尔泽立廉更是着眼于大临床骨科为期刊邀请了很多权威专家,还邀请了国内骨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担任杂志副主编……这些业界‘大咖’的加入对期刊发展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负责《骨研究》编辑工作的杨惠表示,稿源决定了期刊的质量,抓高质量的国际化稿源是办刊的重中之重。由业界知名专家协助组稿、把关,并评估文章在骨科学领域的意义,一方面解决了新刊缺稿的问题,另一方面全球顶尖的骨科医学专家为稿件把脉,保证了稿件的质量。
在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为了让业界专家、作者了解《骨研究》,编辑部定期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内外专家发送期刊目次和文章,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而在内容设置上,记者还了解到,《骨研究》中的文章大多是原创而非译文和文摘,内容更是综合了目前骨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和业界关注的问题,从而凸显了期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密钥2 开放获取
免费阅读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提高期刊影响因子
目前,网络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和知识的主要途径。针对这一趋势,如何利用数字化出版加快期刊的发展,已成为各个期刊编辑部研究的重点课题。在这方面,《骨研究》将数字化出版作为发展科技期刊的重要途径,通过OA(“开放获取”)的方式进行全球推广。实践证明,利用数字化出版对现有的出版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对加快科技期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读者而言,纸质版期刊是静止的,不能根据读者的需要提供主动服务,而网络出版为期刊建立了一个与读者互动、为读者提供服务和主动宣传的平台。杨惠表示,“开放获取”极大地促进资源共享与学术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更快、更加高效地传播科学研究成果。其发表付费、免费阅读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在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开放获取”的必要性,王晴也表示,目前一些跨国出版商收购了许多期刊,并大幅度提高刊物的定价,同时出版社将其旗下期刊进行“捆绑”销售,世界各地的机构为获取这些研究文章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甚至一些专家都不能方便地看到自己发表作品的期刊,这是不公平的。在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下,实行“开放获取”对于缺少经费购买研究成果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读者免费获取文章、文章的曝光度和引用率增强、作者拥有文章版权且与OA数据平台的兼容性高、导出方便等,这对于文章的作者和读者来说是双赢。
此外,为了使读者能真正掌握知识信息内容的全面发展状况,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骨研究》更是建立了网上参考文献知识链接。在期刊网站上对文章内容建立了引文链接。读者在阅读文章时,通过点击文中的参考文献可以直接链接到文后该条参考文献,如需要进一步了解该文献的详细内容,点击它可以直接链接到全文或摘要以及该文献被相关数据库收录的情况。“通过引文链接,逐层追溯,可以将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形成知识信息的网络,使数字化期刊的资源共享功能得到更大发挥,虽然这些工作相对繁琐,但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利用率,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杨惠补充道。
密钥3 学习型团队
医学编辑“下基层”参加临床医疗,对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提升效果明显
一个只有十几人的编辑团队,让一本新刊在300余天内便在国际学术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不免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而这个团队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也一定不是偶然。
在走进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的几天里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部,近年来,该编辑部成员获得各种奖励20多项(次),其中还包括教育部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称号、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中国高校学报突出贡献奖……一系列的荣誉与认可,无疑从侧面反映出其编辑队伍建设方面的优势所在,而谈及此话题,更是引出了编辑部在学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做法——医学编辑参加临床医疗。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提升效果是明显的。这一过程,既是编辑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也是稳定编辑队伍的好举措,更是培养骨干的最佳路径,但这在其他科技期刊发展中是不多见的。“作为一名年轻编辑,起初我也并不理解这种安排的目的,但在实践中我慢慢意识到临床实践对于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编辑张玉楠说道。
“实践证明,青年医学编辑们并不畏惧更多的付出,相反会激励他们安心编辑工作。”王晴认为,通过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编辑们都感到自己与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紧密结合,比过去充实了许多,许多过去加工稿件时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同时,在加工稿件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还可以有目的地运用于临床工作,提高编辑对编辑工作的兴趣,加工修改稿件时得心应手,从而为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他们一直在前面飞,我们不停地在后面追。”采访的几天里,正好赶上编辑部内部的业务学习交流会,来自四川省科技期刊同行的这句话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业务学习中讲述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在王晴看来,要想具备办好一本优秀期刊的能力离不开日常的积累,而业务学习氛围已沿袭多年,这种学习氛围的培养以及对行业内外话题的探讨交流符合新闻人要做杂家的追求。
“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让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我们这个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有什么困难大家相互帮忙。在团队浓厚的学习氛围下,编辑部还鼓励我们在其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因为文章的梳理对于业务是有帮助的,在写作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编辑杜冰如是说。
当然,多年的科技期刊发展探索让编辑部意识到,产业化之路必须转变办刊理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努力打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环境和机制,吸引和稳定住青年编辑队伍。为此,王晴特别提到,科技期刊创办初期一般都会开销很大且没有收入,主办单位的支持、领导的决策对刊物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国际口腔医学杂志》《骨研究》主编周学东教授更是为刊物发展献计献策、寻求多方支持,这对期刊的发展无疑有着很大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