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悦

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到处都有文学青年,到处都有人在看文学杂志。那时候最有想象力的人也想象不到30年后文学杂志等纸质报刊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谁能预知互联网时代能这么快地来到?短短几年电子科技就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视机最后挤走了一大批纸媒读者,接着电脑不但挤走了更大一批纸媒读者,还挤走了电视观众。而今微信几乎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低头族,手机以绝对优势压倒电视机、电脑。人性倾向简捷方便,低头能在手机微信上看到一切,何必去买纸质书报刊呢?
文学杂志发行量剧减,影响力每况愈下。文学杂志为了生存,也想方设法在困境中突围,寻找生路。《人民文学》是最早与新媒体尝试合作的,杂志的官网、官博开通近10年,如今自主开发了APP平台“人民文学醒客”,又设立微信公众号,他们把2015年第2期《人民文学》上发表的阿来的小说《三只虫草》的一小部分,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几天就有3000多读者阅读。
《当代》是我国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早在1999年就走上新媒体之路,将刊物以电子方式发在龙源期刊网上。2010年,《当代》又与中国知网合作,吸引更多的青年读者。最近,《当代》网站重新开张,微博和微信几乎是一日一更新,更好地起到了联系作家、读者的作用,把刊物的影响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当中,吸引了不阅读纸媒的年轻人。
《十月》文学杂志如今已开通官方博客和微博,还在2014年推出了期刊电子版,今年的《十月·长篇小说》将通过北京报刊发行局捆绑销售期刊电子版。
《小说月报》是很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它在2010年就在新浪微博上开通了官方账号“小说月报微博”,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微博上的作家、作者、批评家、读者互动,形成一个多向立体网络式的互动平台。从而介绍了刊物的内容,带动了更多读者对刊物进行关注。2013年《小说月报》又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他们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展,用新鲜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保持了原有的读者群,并不断培育、扩大新的读者群,为刊物未来数字渠道扩展开辟道路。
内蒙古唯一的省级文学杂志《草原》月刊,近几年推出评论与剧本专刊,满足读者多方面阅读要求,同时也扩大了发行量。最近《草原》正在积极筹备设立微信公众平台。编辑部今后和影视拍摄部门合作,把《草原》杂志上发表的散文、小说改编成微电影,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播放,并且制成光盘与杂志同时发行。今后《草原》还准备出版微电影剧本专号,给微电影拍摄公司和摄制组提供剧本,促进微电影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草原》发行量。
文学杂志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除了电子科技的冲击,还有自身的问题。例如文学边缘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大趋势,纸质书报刊媒体的衰败又增加了文学滑坡的力度与速度。文学期刊在寻找出路当中,仍面临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传统的阅读方式如何与电子时代的阅读方式交接,读者层的更替如何适应新状态,杂志数字化带来的版权纠纷如何解决等等。新生事物要顺利发展就要克服新产生的难题。
无论文学期刊如何变换,有一个总原则是要坚守的。因为文学是重要的精神产品,传播文学的刊物就应该发表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正是文学期刊的文脉所在。办好刊物,多推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仍然是文学期刊的正路和存在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