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传统媒体人之自媒体体验

2015-03-17 来源:青年记者

 

  主持人:黄馨茹 赵 金

 

  嘉 宾:

 

  霍 仟:就职于腾讯科技北京分公司;曾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实习

 

  周劼人:新华社记者

 

  佘宗明:新京报评论员

 

  主持人的话:在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新媒体,尝试媒体融合的同时,媒体人也借助微信公号传播信息,发表观点,与受众进行互动。微信公号改变着媒体生态,也改变着媒体人和受众的关系。

 

  本期茶座的嘉宾或正在媒体工作,或曾在媒体工作;或运营着与媒体有关的公号,或运营着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公号。微信公号如何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微信公号给他们的观念带来了哪些变化?运营微信公号的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哪些启发?请看嘉宾观点。

 

微信公号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

霍 仟

 

  过去,我是一个彻底的传统媒体人。在6年新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实习几乎是在传统媒体里完成的:报纸、杂志、电视……微信公号刚出来的时候,有在互联网从业的朋友建议我去注册一个试试,当时一心只想去传统媒体工作的我,打心底里是瞧不上这种新媒体的:只会花时间,又挣不到钱,做了有什么意义? 我拒绝了朋友的建议。

 

  直到2013年9月,微信和微信公号迅猛发展,微信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也成了微信公号的忠实用户,习惯有空的时候看看喜欢的微信公号。有一天看到一个做得很不错的微信公号最底下出现了广告,那时我懵了,不禁感叹“注意力经济果然是真的”,哪里吸引了眼球,积累了人们的注意力,哪里就会有生意。

 

  抱着对移动互联网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强烈好奇心,我拉着我的实习老师——中国青年报的刘万永,注册了微信公号:“仟言万语”。我们注册这个公号时,微信公号一共有200万个,现在已经有800多万个了,每天以2.5万个的速度递增。

 

  注册微信公号很简单,注册后我们才发现了问题,怎么做呢?怎么吸引订阅户?我们又该发什么内容给订阅户?

 

  当我们把公号信息放在社交网络时,很快就吸引了一千个订阅户。在这一千个订阅户面前,我感觉到了压力。我们最先设想的是,因为我和刘万永老师的身份特性:一个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媒体实习生,一个是资深媒体人、新闻学院业界导师,可以和订阅户交流与媒体相关的话题,内容主要由我们来写。

 

  做了两天发现做不下去了,订阅户不断在增长,而我和刘万永老师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足够优质的内容满足我们的订阅户。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开始向身边的同学师友征集内容,把他们所写的业界观察、实习总结、记者手记等内容发在我们的公号上。由于我们所提供的内容确实还不错,再加上这类型的微信公号还不多,那时候基本上我们每天发的文章都会在朋友圈里刷屏。

 

  刚做微信公号那会儿,我是极其兴奋的。每次发完文章,我打开朋友圈,发现大家在分享我们公号上的内容;打开后台,看到订阅户不断激增,而且不断有订阅户进来留言,对我们所发的文章进行反馈,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不喜欢什么样的文章。每天晚上都会有订阅户在固定的时间等着我们发文章,有订阅户每天都要对文章进行点评。不仅如此,后台数据分析也能及时告诉我们文章发布效果。

 

  那时候,我和刘万永老师每次见面聊起这个公号,都很激动。他说,做微信公号让他能够意识到读者到底是谁,过去传统媒体也讲记者写稿要有读者意识,可是读者到底是谁读者在哪,记者心里是不清楚的。在微信公号上,后台可以清楚地看到读者是哪些人、他们的反馈能够及时看到。

 

  当时我在传统媒体实习,辛辛苦苦去暗访写来的深度报道发在报纸上,发完了得不到什么回应。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我的报道,也不知道我的报道能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读者对报道有什么意见。而我在微信公号上写一篇文章,文章发出去,我可以很快就知道文章的传播效果和读者反馈。

 

  订阅户不断增加,为了给订阅户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只能夯实内容质量,这时候我们公号内容的来源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或者是身边师友写的内容,只要看到了好文章,适合我们公号,我们就会主动去联系作者,要求授权,发在我们公号上,直到现在也还是如此。我们的工作重心,从内容生产逐渐转移到渠道运营上。“仟言万语”不再是一个个人媒体,而是一个小圈子里优质内容的集散地和输出地,变成了一个渠道。

 

  这时刘万永老师说,虽然我们公号上优质内容不少,但我们还得做原创。于是,我们自己去找选题,找传媒圈的优秀记者进行访谈,写好文章后发在自己的公号上,从选题确定,到访谈写作,再到在公号上发布内容,速度非常快,文章发出去反馈非常及时,各方面都比我当时实习所在的传统媒体优越不少。

 

  我从运营微信公号上也获得了很多乐趣,有一些行业大咖来关注我们公号,还主动加我为微信好友。在那个阶段,我主动或被动地结识了很多朋友。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给报纸写稿这事提不起兴趣,写完了除了稿费,没有任何反馈,获得的成就感远远不及运营公号。而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我自己也可以写稿,更直接地与订阅户交流。我意识到,没有渠道,再优秀的内容释放出来的能量始终是有限的,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渠道的重要性。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内容生产者,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为我的订阅户挖掘优质内容,并且包装成适合在移动端阅读的形式推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根据订阅户的反馈和数据分析,更加清楚订阅户的需求,也更容易满足订阅户的需求。

 

  等到微信公号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有一些广告主走上门来,问我们的公号能不能做广告。做新媒体其实就是抢占渠道,抢占用户的注意力,当你收获了足够多的注意力,盈利是迟早的事。

 

  和我们同一时期运营的公号还有很多,后来很多就不见了。做新媒体,就得顺应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把过去传统媒体的做法拿到互联网上,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为了更加深刻地体会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毕业前夕,我最终的签约单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后,我为一款阅读类的APP做新闻内容运营,将每天发现的最重要、最好的新闻以各种形式触达用户。这个工作和我之前运营微信公号大同小异。这时,我意识到,原来2013年10月底,“仟言万语”为我打开了职业生涯中移动互联网的大门。

 

  本文中,我结合自己开设的母婴育儿类微信公号“娘娘说”(微信号:nianiashuo)的经验来谈谈体会。媒体人为所在媒体工作,和为自己开设的公号撰稿、运营,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阐述:个性、潜力、界限。

 

  关键词一:个性

 

  两个身份之间最大的区别便是——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

 

  媒体往往是指公共媒体机构,其具有稳定的价值观,成熟的工作流程,严密的审稿机制,对媒体人而言,这意味着非常强的“规定性”。因而,在操作具体内容时,无论媒体人自身是否认同媒体机构的价值观,其最终输出并得以面世的作品,一般都会有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媒体人自身的个性从属于、服从于机构的属性和定位。而自媒体的一大特点便是“个性化”,无论其公号定位还是具体内容,都具有鲜明的个体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种魅力吸引粉丝订阅。因而,媒体人在为自己运营的微信公号制作内容时,会更张扬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关键词二:潜力

 

  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行业分类和关注范围,再加上其公共平台的属性,导致其无法涵盖所有的社会需求,也不能满足全部媒体人的个体诉求。而自媒体则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限制。

 

  结合我的个案来说,“娘娘说”是一个母婴育儿的公号,主打“科普”牌,主要涉及医学和心理学科普知识。因为怀孕对一个个体而言,是生理状况的重大改变;对这个个体和所处的家庭而言,则还有情感、结构、关系等生活状态的改变。前者往往需要医学知识的支撑,而后者则往往涉及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由于我身边有大量医学界、心理学界的专家朋友,而我对这两个领域又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可以结合自身怀孕分娩的经历,把遇到的问题当成故事写出来,再请专业人士做对应学科内专业的分析。寓教于乐,情真意切,粉丝的反馈是“既接地气又高大上”,所以吸引了一批处在相同人生阶段的读者。

 

  我以每周一篇,甚至更高的频率来写与孕产相关的医学和心理学问题,遇到相关热点时,则随时发稿。试想,有哪一个现有的媒体机构可以给我提供固定的发稿空间?即便是所谓的开设专栏,也很难做到有稿即发、即时互动吧?更何况,在为媒体机构工作时,这些我最有兴趣的话题,或是过不了选题标准,或是轮不上我来写,或是写出来的内容不符合发稿标准。但微信公号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因此它常常能让同一个媒体人,在选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上,都产生巨大的拓展。

 

  并且,媒体人长期浸润在行业中所获得的职业理性和专业精神,可以帮助其操作的自媒体内容更符合传播规律。比如,相较医学和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我可能更懂得如何借助社会热点话题挑选题(比如姚贝娜去世时讨论孕期乳腺癌的问题),如何在行文安排、图文配合、标题设置上抓住受众的眼球。

 

  因此,媒体人自身的潜力,在自媒体平台的包容下,在专业性的帮助下,往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三:界限

 

  媒体人在自媒体上张扬个性,需要意识到“传播”和“传名”的区别,更要厘清媒体人和自媒体人身份的界限。

 

  传播,是为了传播思想、知识、见解;但传名,则一切为了出名,哪怕以出位、出格作为手段。一方面,微信公号存在巨大的商业化潜力,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另一方面,随着运营公号的影响力日渐增强,运营者的名声也会随之提升。这时就要更加注意区分“媒体员工”和“自媒体人”这两种身份。在公共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上的行为、尺度等,都要明确地区隔开来。更重要的是,职业行为和非职业行为,其实无法完全分开。特别是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职务身份也会被更多的公众了解,从而使职务行为更容易被关注,“知名自媒体人”很容易转化成“知名媒体人”。

 

  此前不少通过微博成名的媒体人,成名后在供职媒体的言行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转变。仿佛自媒体带来的“名气”,成了他们言行的“保护伞”。而如今,媒体人运营微信公号,在微信公号上的所作所为,也要照顾到自己公共媒体人的身份,要有社会责任的担当。所谓社会责任,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讨论任何问题都要基于对社会现实所处阶段的准确判断,既不超前——脱离国情现实和发展阶段,也不守旧——一味固守传统的惯例。而超前与守旧,恰恰是目前自媒体平台上容易出现的两种倾向。它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恰恰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和政治上的幼稚。

 

  总之,媒体人涉足微信公号后,无论在媒体平台或是自媒体平台,都不能因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而放纵对自己的约束。理性、客观,但同时有个性的表达与运营,才是“媒体人”这个群体独特的魅力所在。

 

  香港歌手黄耀明的《下流》里,有句歌词写得很“带感”——“他们往上奋斗,我们往下漂流,靠着刹那的码头,不靠大时代的户口”。而这也挺契合我开设微信公号的心态:对我而言,公号就是个兜售“瞬间感觉”的灵感超市,或者说是供我低斟浅唱的个人KTV。

 

  作为媒体评论员,我要给所供职的报纸写些评论文章。如果说这种职务行为常带有“奉旨行事”成分,从选题敲定、主题框架再到表达路径上都难免受限的话,那么为个人公号撰文,则要随性得多。它无需遵循时评的行文范式,从素材辐射面到文风包容度,都溢出了普通时评的范畴,呈现的更像是“个人日报”式的个性化内容。

 

  对我来说,微信公号内容只是面向订阅用户的私人感受展示,本质上还是“私有领地”。就像“自助餐”,吃多了工作餐,总会想着来点可供自选的调剂口味。公号文章在话题择取与立场取向上是开放的,这就如在KTV单人包间里,你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悉随己便,就算跑调了也无碍。所以微信公号也是我的文字跑马场,也是用来“玩”的。没有固定的更新频度,也印证了这点。

 

  毋庸置疑,这是个“三人行,必有一自媒体”的年代。微信公号多不胜数,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仅以我所在报社的评论部来说,开设微信公号的同事就不在少数,有主打时事评论的,有传授跑步经的。在繁密如织的公号群里,想独辟蹊径很难。我开设微信公号不是为了“运营”,没什么流量考核下的“吸粉压力”,也不用讨好谁,只想做一个安静的小号,能在吟唱生活观感中抚慰内心,能用个性的观念POSE啸侣命俦,就够了。

 

  能吸引读者,我幸;没太多人关注,也无所谓。像我此前的微信公号上发表的《蓝翔为什么是“神一样的存在”》等文章,因内蕴前瞻性观点,在网上得以广泛传播,也算是意外收获。

 

  微信公号也让我能自由吟哦,跟网络流行口味保持着某种距离。在当下的微信公号广场,能承包阅读量“这片鱼塘”大头的,要数鸡汤党和养生派。而这些,也造成了“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局面——烟涛弥漫的微信平台上有营养的信息稀缺。而我并不想在制造“吃大白菜可排尽体内毒素”之类的伪科学养生帖,或“看完你会感动一辈子”式的治愈系鸡汤文中,将他人带入“向上”“跟上时代”的意识洪流中。我只想以微信公号为阵地,抒发个人化的感触,或剖析某个新闻事件或现象,以记录自己的思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