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毅:中国网移动运营中心
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传统出版业面临巨大挑战。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如何突破旧有发展模式,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动能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当下,智能出版在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出版业。因此,出版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文化和科技相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为“全民阅读”增添动力。
立足于传统出版行业向智能出版转型的大背景,本文提出四点思考。
一、提高产品互动性,强化传播效果
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用户的阅读习惯悄然改变,从纸质阅读逐渐转变为电子阅读。电子阅读相较于纸质阅读,具有易携带、便于存储、环保等显著优势。
智能阅读产品的阅读模式创新,关键在于增加互动性。传统阅读模式为单方面接收信息,无法给予用户交互式体验。因此,可以从两方面提升产品功能,增加产品互动性,最终达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
智能定时的碎片化阅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用户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阅读习惯变成了原来的“花时间阅读”,到之后的“找时间阅读”,再到现在的“挤时间阅读”。短时间阅读成为用户获取大量消息的主要形式,他们更愿意依照自身兴趣阅读篇幅较小、信息量有限的文字资料。因此,为了适应用户阅读习惯的转变,可以进行阅读模式的“定时模式”创新。“定时功能”可将“被动等待用户阅读”的阅读模式转变为“主动提醒用户阅读”。用户可自主设定时间,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满足阅读需求,契合当代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习惯。
知识反馈与智能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传统阅读模式无法做到知识的有效反馈,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为提升阅读效率,阅读模式可从单向的“接收知识”,升级为双向的“知识反馈”。“智能阅读”可以帮助用户提升知识转化率,将文字转成音频,用户只需要听音频就可以进行学习。智能化的最终目标可以实现针对每个用户的独立交互式复习,使用户对知识真正从“了解”变为“掌握”。具体功能包括“智能复习”“智能语音听书”“智能学习效果评估”和“智能交互问答”等。
二、增强用户黏性,拓展社交化功能
出版业面临着由“编、印、发”的传统生产模式到“采、集、编、传”的新型生产模式的彻底转型。“采”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用户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和行为风格;“集”是对数据信息的规模化集成整合;“编”是指通过出版单位内部的结构重组和融合,对初始形态的出版内容在开放存取的模式下进行各部门协同编辑,进而对内容产品进行定向、定点的编辑和处理;“传”是指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多角度、多渠道地对出版内容进行分发推广。
如今线上阅读产品竞争激烈,BAT等互联网巨头都在布局电子出版市场—如百度的“百度阅读”、阿里文学推出的“妙读”、腾讯推出的“微信读书”,此外还有老牌阅读App“掌阅”和Kindle电子书等。面对激烈竞争,增强线上智能阅读产品的用户黏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其重点在于智能阅读平台的社交化发展,将用户由“个体”聚合成“社群”,既有利于互动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又有利于内容投放。
第一,通过记录出版业社交大平台上每个用户的点击、搜索、点赞、评论、转发等一系列行为的社交交互痕迹,继而对这些用户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算法提供给用户最感兴趣、最具个性化的内容及服务,再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互动,沉淀用户关系链、用户行为,优化算法……如此循环,出版业方可从变幻不定的市场中精准地发现用户并认知用户、留住用户。
第二,引导用户参与出版业内容生产、营销、传播和互动消费,可以提升出版业品牌人气、增强出版业的用户黏性。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以及各种社交平台提供了无边界、大规模的协作生产传播消费组织。就出版业而言,这种协作可以涵盖选题讨论、文章写作、稿件审阅、众筹、互动传播等产业流程的各个方面。
三、重塑商业模式,突破转化瓶颈
目前,传统出版业的线下营销模式显得过时、保守、单一。而结合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的智能出版商业模式则很好地融合了网络营销的便捷性、实体经营的可靠性以及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京东、亚马逊等线上图书销售平台成长迅猛,在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其对线下书店的分流作用也十分明显。相比线下渠道,线上渠道的价格更有优势、配送更加便捷、店铺成本更低。尽管如此,线上平台仍然无法完全取代线下书店给消费者带来的阅读体验,两种模式的市场规模已经趋于稳定。
线上方面,重点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云计算技术手段,利用数据建模、数字挖掘技术、数字仓库等高级管理工具对图书进销存、产品流向、读者信息等营销数据进行收集、筛选、跟踪分析等,可以总结出专业图书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内容、在什么渠道购书等相关信息。依托这些信息,图书从内容设计环节便可获得有效指导,为后期销售的高转化率做好铺垫。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内容偏好,摒弃“出版什么,用户看什么”的传统思维,可以实现线上内容的精准投放和线下产品的针对性销售,为二次销售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对物流供应链的控制与跟进,提高读者需求响应速度,实现自动补填货,做到智能化和人工的良性互补。
线下方面,实体书店可以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使读者借助手机移动定位搜索技术找到店铺,并下载优惠券等消费折扣信息,查阅书店的经营品类、热销书排行榜等信息,通过移动客户端在线上搜寻书店的商品信息进行评估与选择。
四、联动多元渠道,谋求最大效益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强势传播渠道的媒介生态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融媒体创新,以达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效果。线上产品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多渠道优势,例如推出以App为中心的产品的同时,同步推出H5,通过扫码查看相关产品,以及通过关联小程序拓展产品入口等。在宣传方面,也应做到线上推广和线下路演相结合,谋求品牌效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随着新一代消费主体的崛起和生活方式的迭代升级,年轻读者的个性更鲜明,爱好更加多元化,更倾向于爱好圈里的深度交流。各个领域关键意见领袖的不断涌现,改变了个体的表达方式和群体的社会化关系,市场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因此,出版业深度探索细分领域,开拓专业渠道和特色渠道,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突破口。
传统出版传播流程的线性传播被多种传播载体生产和服务并存的立体网络传播所取代,从业者可主要通过出版社官方网站、合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平台等融媒体渠道进行线上推广活动,提高推广效率。智能出版对选题策划和营销发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编辑和营销发行人员通力合作。每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分配,因此出版社应打破各环节分工的藩篱,形成有效的分享与反馈机制。
出版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创新理念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出版社需要推动内容资源增值,提高技术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商业模式下的盈利能力,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