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网络传播新常态

2015-03-17 来源:青年记者 闵大洪

 

  2014年,“新常态”一词在国内经济界热了起来。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如果套用“新常态”一词,历经1.0、2.0,现已进入3.0阶段的中国互联网传播领域的新常态,至少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随时随地在线进行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二,由互联网造就的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场、舆论场已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三,由互联网造就的自媒体、微传播形态已经在今天的传播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来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无网络,不传播

 

  媒体首要的功能是新闻和信息的传播。因此,新媒体给媒体格局带来的冲击是先于舆论场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场的形成。中国新闻媒体在严格规范下,以正面报道为主,但互联网上则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传播景观,其传播强势是新技术、新应用、新终端造就的。尤其是海量自媒体可以随时设置吸引眼球的议题,以微传播的形态,快速而大面积地进行覆盖,它甚至可以对传统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宣传报道、舆论引导进行轻而易举的解构。这就是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报道的最大挑战。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民自发贡献、提取、聚合新闻信息,通过各种应用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便开始了。这一类传播活动的主体是“自媒体”。在互联网1.0阶段,自媒体是个人主页、邮件刊物等形态;在互联网2.0阶段,自媒体是博客、播客等形态;在互联网3.0阶段,自媒体是微博、微信、APP等形态。当下业界约定俗成的狭义的“自媒体”特指微信公众号。2014年自媒体领域的一大变化,是微博的式微与微信的持续走强,网易微博、搜狐微博先后宣布停止运行,腾讯微博也宣布停止功能开发,仅维持基本运行。而拥有6亿微信用户和580万公众账号的微信,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从政府主管部门对微信的关注度上也可以看出这一变化。2014年8月8日,国信办副主任彭波指出,国内政务微博账号已达到25万个,而政务微信公众号仅有6000个,在数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国信办将通过下文件、下指标等形式,全面推动政务微信公众号的设立。

 

  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新形势下的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也意识到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会同新华网、腾讯、中国电信创办“共产党员”微信、易信公众号,并要求广大党员订阅。在2014年反腐风暴中,中纪委的作为有口皆碑,其中就包括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挥的重要作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由原来系统内的五个网站整合而来,成为权威发布的第一信息源,“周一拍苍蝇、周五打老虎”成为各方关注甚至期待的发布规律。网站亦成为党员和公众举报的快速通道,一年多来,反腐举报量平均每天达800余件。2014年12月9日,网站又开通专栏,接受海内外人士对逃往国(境)外的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及其涉嫌向国(境)外转移违法违纪资产等线索的举报。

 

  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主流网络媒体无疑发挥着导向作用,其专业团队的报道规模、社会资源的拥有运用,绝非自媒体可比。如,为及时报道反映我国各相关地区与相关国家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规划、举措与成就,人民网策划了“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活动,全面覆盖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可谓策划独到,规模空前。又如,2014年1月14日、15日,财新网刊发五篇有关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谷俊山贪腐事实的专稿。这一深度调查报道,揭开了历来封闭的军队贪腐状况的第一层面纱,引起中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这组专稿再次显示了专业媒体和专业记者的素质和水准。

 

  在对新闻网站的政策支持方面,去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明确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以期让新闻网站在原创新闻内容生产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此前仅有人民网等6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作为试点单位,此后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并符合条件的200余家中央及地方新闻网站的新闻采编人员将正式纳入记者队伍,取得记者证。

 

  无网络,不吐槽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是由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于1998年1月明确提出的。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2011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撰写了“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系列评论,7月11日刊发的开篇是《打通“两个舆论场”》,文章将南振中原来的表述进行引申,明确指出民间舆论场今天主要是在互联网上形成、呈现的,网民在论坛、QQ群、博客、微博上议论时事、针砭时弊、品评政府的施政得失。

 

  由于今天广大网民在信息结构、观念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已发生重大改变,因此,两个舆论场的分野十分明显,类似以下的情况时常出现:当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案被揭露后,主流媒体称这再次显示中央反腐决心刑可上常委之际,网民却质疑他们何以能爬到如此高位;当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18年的冤案被纠正,主流媒体报道其母亲感谢党和政府之际,网民则指出应是党和政府向其父母谢罪;当周小平、花千芳以“网络作家”头衔受邀参加全国文艺座谈会之际,网上则是一片非议声;即使网民对难得出现的“APEC蓝”一时叫好,但也挡不住网民对连续出现的严重雾霾“吐槽”不断。

 

  基于两个舆论场的现实,不仅存在“无网络不吐槽”的情况,而且会出现“无网络不激辩”的情况。在当下中国,对人们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简单的标签化区分就是左派、右派。2012年,曾出现过一幅《中国的左派VS右派》的信息图,对两派的特征及观点做了标注。2014年,微信圈中曾流传一个名为《政治立场倾向测试》的互动性程序,通过回答若干问题,便可以得知自己的政治立场是左还是右(或者是极左还是极右),抑或是中间派。在国内政治生活及意识形态领域,左、右两派各有确认的代表性人物和媒体,包括报纸、刊物、网站、微博及微信公号,在2014年关于宪政民主、颜色革命、阶级斗争重提、“吃饭砸锅”等众多问题上,双方立场泾渭分明,更出现“死磕派”、“体制婊”等新的标签。在网上进行激辩论战时,批判对方的词语尖刻,甚至不时出现语言侮辱和语言暴力。由此可见,关于中国的发展之路和发展模式,达成社会共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无网络,不流行

 

  2014年7月,“冰桶挑战”首先在美国兴起。这一慈善捐款行动迅速在全球流行开来,完全借助于社交媒体的力量。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挑战者需上传相关的视频,然后再向他人发出挑战。这一活动由于有众多社会各界名人参与,具有趣味性的形式,加上社交媒体的传播威力,于是迅速跨越各国国界和文化疆域得以流行。8月18日,冰桶挑战赛活动蔓延至中国,IT界、互联网界的一些名人率先加入。随后,娱乐界、体育界的众多明星也纷纷加入。冰桶挑战赛颠覆了人们对公益慈善的既有认识,名人、明星的参与刺激了粉丝团及广大网友的参与积极性,引爆了去年夏天的社交媒体,不仅为ALS渐冻病人募得了捐款,而且使这一罕见病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2013年在世界也在中国流行的全民舞蹈是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那么2014年在中国流行的全民舞蹈则是《小苹果》。《小苹果》旋律优美简洁,歌词富有感染力,特别是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瞬间就能带动人们跟随其手舞足蹈。这一“神曲”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红遍大江南北,各种风格、各种个性的苹果舞随即层出不穷,众多网友拍摄制作上传了各种版本的《小苹果》,甚至游戏版出现在了苹果和安卓等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中。《小苹果》的流行蔚为大观,堪称网络传播奇观。

 

  一个词汇、用语借助网络传播在社会盛行使用,是如今常见的现象之一。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如“你懂的”、“且行且珍惜”、“有钱就是任性”、“什么仇什么怨”、“也是蛮拼的”、“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萌萌哒”等,尽管这些用语的源头各不相同,但很快被网友觉得新鲜、新奇而广泛使用开来。其中,不乏带有性器官的流行语,如“屌丝”、“逼格”、“斗逼”等,不少网友毫无顾忌地使用,好像不如此便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或不足以显示自己用语新潮。这种现象反映出网络粗俗文化的一面,有社会责任感的网友应规避使用,扭转这一粗俗风气。

 

  无网络,不动员

 

  由于中国社会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危机频发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各类维权行动不断增多。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兴起以来,每当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不论是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还是争取权益的罢工行动,不论是对拆迁征地的抗争,还是反对化工项目上马,都可以看到网上动员、网下行动的特点,且动员及时广泛,行动来势凶猛。从媒体和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由原来用来分享和传播信息,演变成动员组织和指挥行动的标配手段,成为发起、推动社会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使一场社会运动发展成一场“低强度战争”(Low-Intensity Conflict,LIC),“键盘战士”在互联网空间展开信息战、舆论战、心理战的较量成为新常态。

 

  2014年3、4月间,台湾爆发“太阳花学运”。9月底至12月中,香港发生回归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形势最复杂的“占中”事件。在这两个事件中,作为运动主力的年轻学生广泛使用各种新媒体手段,特别是社交媒体手段,进行行动引发、组织动员、舆论造势,乃至对国际社会广为宣传报道,其社会影响及传播效果令传统媒体黯然失色,对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和主流叙事的角色进行了彻底颠覆。这两个事件,成为2014年观察研究大规模群体事件、社会运动与新媒体相互关系的鲜活案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传播研究专家)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