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增值服务模式探析及思考

2020-05-19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任艳青: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王雪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翁彦琴: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唐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靳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摘 要】[目的] 探讨数字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增值服务模式,提出我国科技期刊现阶段提升服务能力的发展对策。[方法] 通过对我国科技期刊开展增值服务的举措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我国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模式。[结果] 我国科技期刊通过增强出版、移动化传播、多渠道经营等举措,形成了内容深化再聚合、产学研一体化、专业与科普互补的增值服务模式。[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以从期刊定位、办刊团队、传播平台、知识服务4个层面,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深度的增值服务。

  【关键词】数字环境;增值服务;增强出版;移动传播

  数字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增值服务是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科技期刊相关的内容资源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达到为读者、作者等用户提供高级服务的目的[1,2]。有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可通过增值服务来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强化网络品牌的效应[1]。

  翁彦琴等[3]通过对国际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前沿项目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科技期刊的新兴增值服务模式。张维等[2]通过对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外科技期刊在增值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数字出版的初级阶段,我国科技期刊通过合理设立网站栏目,提高专题论文、综述、高被引论文的显示度;通过RSS、E-mail Alerts等功能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3],通过QQ作者群等与读者加强互动,提升期刊服务,同时策划学术会议为行业学者提供学术动态和信息咨询服务;组织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为作者提供高质量服务。2013年,冯玲[4]对我国科技期刊开展信息增值服务的路径进行研究,当时我国科技期刊采取增值服务的载体主要是期刊网站。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科技期刊开展增值服务的载体更加多元、对刊载内容的分析更加深入、展现形式更加多样。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开展增值服务的媒介之一。2016年,顾艳等[5]基于对133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抽样调研的结果,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科技期刊增值服务模式。

  为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科技期刊开展增值服务的现状,本文从单刊和学科集群平台两个方面探寻我国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举措,归纳总结增值服务的模式,为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打造期刊品牌总结经验,为我国科技期刊进一步提升增值服务能力提出建议。

  1 数字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举措

  通过对单刊和刊群开展增值服务的举措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我国科技期刊主要通过增强出版、移动化传播、多渠道经营开展增值服务,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科技期刊开展增值服务的举措
特征 期刊类型 举措
融合出版 单刊 微信公众号、期刊网站、OSID开放计划、二维码
刊群 开设“视频版块”、创办视频期刊
移动化传播 单刊 微信公众号
刊群 App
多渠道经营 单刊 邮发,自办发行,全文数据库,
网络出版,淘宝店、微店等
刊群 读者会员制

  1.1 以富媒体增强出版为特征的出版形式

  随着微博、微信等媒体形式的出现,科技期刊充分借助新兴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融合出版,并对增强出版的内容[6]、策划出版流程及规范[7,8]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我国科技期刊分别借助相关平台开展“增强出版”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微信公众号。为提升期刊的曝光度,很多科技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或服务号,从期刊的定位出发,以科技论文的文字、图表为基础,通过加载视频、音频等为专家学者提供科技资讯,开展期刊的知识服务工作。例如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历史消息中搜索“视频”,可以得到200多个搜索结果,包括科普视频 “自来水的来源”、南水北调的官方宣传片等,阅读量较高。

  (2) 期刊网站。在期刊网站以附加材料的形式提交视频、音频、表格等科研信息是期刊增强出版的方式之一。该方式不需要搭建其他平台或者借助其他传播媒体,利于单刊实践增强出版,提升论文的可读性。医学期刊可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展现手术视频,例如《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发表的文章《90度侧卧-头侧平行入路在机器人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中,载有“机器人食管癌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工程领域期刊将实验过程产生的数据、图表、理论推导的详细过程等作为附加材料上传,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例如《半导体学报》的载文“Ultrathin free-standing graphene oxide film based flexible touchless sensor”,将实验材料和图片作为附加材料上传。

  (3) OSID开放科学计划也是科技期刊开展增强出版的渠道之一。OSID 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在期刊每篇文章上添加 OSID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9],邀请作者提交1分钟语音介绍,建立论文与辅助材料的链接,立体化展示作者科研成果的同时,通过“在线问答”为每篇文章搭建了学术交流圈,加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扩大论文作者和科技期刊在学术圈的影响力,提高科技期刊的增值服务水平。截止到2019年8月,我国已经有1064种期刊加入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

  (4) 二维码。将与期刊论文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文件存储在网站上,形成二维码,并印刷在论文的纸质版或者电子版上,从而扩展了期刊内容,促进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的融合。

  科技期刊集群平台设立专门的“视频版块”,增加期刊显示内容,提升学术资源价值。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 “医学新视界”和中国煤炭期刊网的“媒视界”中,高端访谈、专家报告、会议录播等视频与期刊学术论文相辅相成,增强内容服务。视频期刊是增强出版的新鲜事物,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于2018年创办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是一本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展现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除了传统的文本显示外,视频和音频增强了视觉效果,有利于读者理解。

  1.2 以微信和App为主要渠道的推广形式

  在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初级阶段,用户可以通过E-mail Alerts和RSS方式个性化定制相关信息。在数字环境下,科技期刊以精准推送为主要导向,以微信公众号和App等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和平台,推动科技期刊为读者提供精准服务,提高期刊的增值服务水平。

  微信公众号受到科技期刊的广泛关注,多数期刊通过设置有特色的栏目,丰富科技期刊的内容,促进科技期刊的移动阅读。相关期刊技术服务公司研发的基于微信公众号后端管理平台工具,帮助编辑部进行手机微信推广,采用组播和广播的方式,推送当期目次、期刊征稿或其他公告信息;或点对点沟通,内嵌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系统可实现微信客户群体的集中统一管理。这些都有助于编辑部实现精准推送,提升期刊服务水平。

  对于期刊内容集成商来讲,App是促进科技期刊移动阅读的平台,例如2011年龙源期刊社开发了App,推出手机杂志阅读。2015年起,超星集团基于“学习通”的App推出了“域出版”新型出版理念,联合期刊编辑专家,对海量期刊内容进行深度聚类,创建细分学科的优质学术资源专题,打破数据库资源堆积模式,实现学术资源的精准汇编,学术传播更加精准实用,产品融合多种端口,满足个性化需求,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1.3 以线上化、多渠道为特征的市场经营形式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商品,其传统的经营方式为邮局代发或自办发行,在数字时代的初期,国内科技期刊选择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 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出版, 获得销售收入,有订阅模式、独家授权模式等。

  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在传统邮政发行、网络发行的基础上,顺应大众的消费模式,开通了科技期刊的淘宝店和微店,启动了科技期刊的线上经营方式。为推动科技期刊销售转型,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为加盟期刊开通了淘宝店和微店等线上销售服务,组织专业的团队扩大期刊市场营销工作,推动科技期刊顺利实现由线下向线上转型。科技期刊也可借助京东商城、微店等商务平台开展网上经营,例如《航空知识》杂志社不光在京东在线销售期刊,而且设计了有期刊特色、行业特色的背包等纪念品,放在微店销售,不仅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增加了营业收入,还提升了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发挥集群优势,采用读者会员制,会员除了可以免费阅读一定数量的期刊内容外,还可以享受会议/培训费用减免、在线观看学术会议的直播、免费观看录制的会议视频、享受会员商品特惠、受邀参加沙龙活动等服务。

  2 数字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增值服务模式

  2.1 以内容深化再聚合为特征的知识服务模式

  在数字时代,科技论文采用XML进行结构化解析之后,对其内容进行细颗粒度的深度加工,挖掘内容知识关联,重组信息资源,展现出以学科刊群为主要载体,以学术内容的再聚合分类为手段,以知识图谱、知识服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学术价值增值模式。

  中国知网是最大的学科集群,借助于其整合的期刊、会议、博硕士学位论文、专利、成果、年鉴、标准等资源,开发了50多个“行业知识服务与知识管理平台”,开展知识服务。除了中国知网外,期刊的知识服务还通过学科集群平台开展,如中国激光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搭建的资源环境科技期刊群平台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发的整合生物学期刊网等。中国光学期刊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聚集了国内光学领域的所有期刊和国内外光电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打造了以光学为特色的数字出版平台,该平台对聚合的知识资源进行采集、加工、组织、管理与挖掘,建设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分类体系,形成了前端的专家库和关键词库等行业本体库,生产了例如产业报告、交叉学科分析、培训、咨询、公众阅读产品等知识产品,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品开展纸刊、网站、微信等渠道的推送,向用户提供会议、培训等模式的全媒体知识服务[10]。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的资源环境科技期刊群平台[11]于2013年创建,截至2019年8月,该平台以123种加盟期刊为基础,整合了136583篇论文、43252幅图表、1336位专家信息,在实现文献信息、专家资源共享的同时,对科技动态信息进行跟踪与分析,能够开展数据分析、检索查新、科研报告和出版技术等知识增值服务,提供科学动态监测快报、智库发展专题、科技前沿动态等知识服务产品。

  2.2 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征的多元服务模式

  科技期刊立足于科学研究,服务于科研创新,积极推动科技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增值服务模式。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是展示高校科技软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的武晓耕等[12]曾指出,建立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国际一流学科发展模式,力求使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集聚更多的资源,在促进学术期刊获得更大发展的同时,推动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上海大学期刊社以集群化发展为抓手,积极推动“刊学研”结合,通过学术期刊搭建了一流学术高地,在促进期刊发展的同时,汇集了优秀专业学者,反哺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

  科技期刊编辑部积极组织策划高端学术论坛,促进学术研究和产业互动,推介科研项目及其成果。譬如《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组织新药高峰论坛,对相关的项目成果进行推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药学进展》与产业联盟合办“产业创新与投融资高峰论坛”“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等,促进科研、产业的交流与互动[13]。

  行业期刊开展增值服务的模式更加直接。张品纯[14]以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卓众出版的典型行业期刊举办的代表性行业活动,指出行业期刊举办行业活动时需要把握活动主题与行业需求相契合、资源整合与媒体融合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了行业期刊必须植根于行业精耕细作,具有市场化的办刊理念,为行业期刊如何举办行业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助力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提升自身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出有效途径。

  对于学术期刊来讲,积极对相关领域知识进行挖掘,开展有深度的研究,以为决策提供服务,这也是开展增值服务的一种模式。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把握行业发展态势,搭建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资源环境领域产业的发展,主要采取在线主题学术研讨会、企业培训与行业快报的方式,增强科技期刊的价值。《沉积学报》利用作者 QQ 群和微信群定期推出在线主题学术研讨会,《黄金科学技术》《天然气地球科学》等深入调研行业的知识和技术需求,与山东黄金集团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提供信息咨询、行业培训、推荐技术成果等服务,同时出版《地球科学快报》《资源科学快报》《气候变化科学快报》等科学监测快报,出版相关专题,促进学术传播,提高科技期刊的增值服务能力[15]。

  2.3 以专业与科普互补为特征的学术传播模式

  随着融媒体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期刊集群平台等,采用专业和科普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学术传播模式,可获得较好的推广效果。

  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立足于本专业,提供行业资讯。《国际自动化与计算》的微信公众号立足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期刊发表的专题、特约论文等翻译为中文,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为读者提供行业信息服务。《航空学报》微信公众平台除了推送热点文章和专题等前沿动态外,还注重行业内作者的服务,通过“SCI 小灶系列”和“航空学报小编课堂”来加强与作者的互动,提升作者对期刊的认同感[16]。《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平台选择科普定位模式,在内容上以科普中药、养生医疗为切入点,进行科学普及,并结合时令选择了适当的健康知识,在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了科技期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能力;同时微店出售各种医疗保健品、刊登广告等,提升了科技期刊的经济价值[16]。

  期刊集群网发挥集群的力量,促进了“专业+科普”的多维度传播,提升科技期刊的专业服务能力。中国物理期刊网聚集了800种物理类图书推荐、精彩报告视频、300个科普微视频、400位物理学家史料等物理学科相关资源,除了采用网站、个人定制和推送服务功能开展读者服务外,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也是宣传的主要阵地,这种“科普+专业”的学术传播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3 若干思考

  我国部分优秀科技期刊和学科刊群主动适应和融入数字环境,开展了多样的增值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翁彦琴等[3]建议我国科技期刊“抓住用户,提供好服务;重视数据,建立好基础;放宽视野,利用好技术;聚合资源,维护好合作”,开展有效的增值服务。对于我国大多数体量较小、能力较弱的科技期刊编辑部来讲,要想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快速、更便捷的服务,提升期刊的增值服务能力,必须注重和加强科技期刊的专业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期刊定位、办刊人员、传播平台、知识服务4个层面。

  (1) 专业化的期刊定位是提升期刊增值服务能力的基础[17]。明确期刊的学科定位,以独具特色的专题、专辑吸引专业领域学者的关注;明确期刊的用户定位,清晰界定用户范围,吸引用户,留住用户。

  (2) 专业化的办刊团队是提升期刊增值服务能力的关键。办刊团队要具有互联网思维,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策划编辑需要有市场的敏锐性,能够捕捉用户感兴趣的学科热点;多媒体编辑要能够抓住用户心理,以最恰当、最美观、最便捷的方式展现出来。

  (3) 专业化的传播平台是提升期刊增值服务能力的前提。在数字环境下,科技信息量飞速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抓住读者眼球,留住读者是科技期刊需要考虑的问题。

  (4) 专业化的知识服务是提升期刊增值服务能力的核心。科技期刊编辑或者文献计量专家凭借优秀的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借助专业化的知识挖掘工具,对学术内容进行高质量的剖析和集成,为领域学者生产专业化的知识服务产品,提供有深度的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静.科技期刊借助数字化手段提供增值服务探析[J].编辑学报,2013,25(2):105-108.

  [2]张维,吴培红,冷怀明.数字化环境中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J].编辑学报,2014,26(2):156-158.

  [3]翁彦琴,王雪峰,张恬,等.科技期刊新兴增值服务模式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35-641.

  [4]冯玲.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增值服务路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6):143-145.

  [5]顾艳,赵俊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科技期刊增值服务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285-1291.

  [6]刘锦宏,张亚敏,徐丽芳.增强型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编辑学报,2016,28(1):15-17.

  [7]李小燕,田欣,郑军卫,等.科技期刊增强出版及实现流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59-264.

  [8]李仲先.科技期刊论文增强视频的自我实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06-1011.

  [9]陈晓峰,刘永坚,施其明,等.基于现代纸书模式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8):75-79.

  [10]汤超,胡冰,郑继承,等.中国激光杂志社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75-280.

  [11]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LoRES).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EB/OL].[2019-08-08]..

  [12]武晓耕,韩俊.“双一流”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8(8):142-146.

  [13]丁佐奇.科技期刊多维度助力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8(9):11-15.

  [14]张品纯.行业期刊助力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8(9):31-36.

  [15]杨小梅,迟秀丽,侯春梅,等.融媒背景下资源环境期刊集群功能拓展建设策略[J].编辑学报,2018,30(1):66-69.

  [16]辛亮,黄雅意,黄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与纸刊融合的关键点[J].编辑学报,2018,30(4):410-412.

  [17]武晓耕.科技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研究——以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背景[J].出版广角,2019(2):18-2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