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年中国原创科普童书的进步,大家可谓是有目共睹,无论是作者、出版人还是相关从业者,为每一本优质原创科普童书迈出的一小步,都成为助推中国原创科普童书前进的一大步.
这其间一小步、一大步的努力,由《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上半年优秀少儿图书书单中的科普类图书可见一斑,“专业”“目中有人”“知识可视化”等均为科普类图书的鲜明特点.
体现四大关键词
“通读了这5本(套)书,总体印象是面向青少年儿童的科普类图书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关注并研究青少年科普阅读的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周群认为,此次科普童书榜单可以用以下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专业’.每一本书的作者都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不同于那些粗制滥造、‘攒’出来的作品,作者的专业水准是这5本科普类图书高质量的先决保证.”周群举例说道,譬如,《中国科技通史》的主编江晓原,他是国内研究科学史的专家;《漫话国宝(第3辑)》的作者杜莹是学历史出身的插画师,同时还是在宁波工程学院主讲艺术史的高校老师;《科学家写给孩子的科学故事:探秘生命密码》的作者汤波是从事基因技术研究的一线科技人员,又是一名优秀的科普作家.“童书类科普作品有这样的专业保证,家长和老师在带领孩子们阅读的时候就能真正放心.”
“第二个关键词是‘目中有人’.目中有谁呢?有孩子.我从每一本书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了作者们‘为下一代讲好故事’的良苦用心.他们都有一种‘愿意蹲下身子,平视孩子们’的姿态.”周群表示,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孩子,所以阅读作品时,读者会体会到,每一位作者都在努力选取最适合读者接受的方式进行创作.
做孩子们爱看的科普图书,关键要讲好故事,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周群看来,故事使读者产生强烈代入感的有效手段,加之行文中精心设置的种种互动,小读者们读起来欲罢不能.“孩子们因为爱上阅读而爱上传统文化和前沿科技,进而有了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更多的探索精神——我想,这正是心里装着孩子们的科普作家们最期待看到的结果.”
“第三个关键词是‘知识可视化’.”周群说道,这几本书除了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故事,还在知识的可视化上下足了功夫.如《科学家写给孩子的科学故事:探秘生命密码》一书中多处使用知识结构图、时间轴图,直观地展示基因研究的进程和原理知识;《欢迎来到人工智能时代》一书中,“人类VS机器人”一图,从耳、眼、鼻、手臂等人体各个器官展开比较,直观、鲜明地突出了机器人的特点.当然,由于读者的定位不同,配置插图的方式也有区别.
“最后一个关键词则是‘绿色’.”周群注意到,5部作品中有3部都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青少年读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的字样,“在青少年儿童图书出版中注重绿色环保理念,我相信,这对孩子们来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展三大趋势
综观此次书单,我们欣喜地发现,原创科普童书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即从单纯的科学知识讲述,到更加侧重科学技术发展史及其历程,从科学知识灌输向科学人文精神塑造转变.如《中国科技通史(彩图青少版)》《解密物种起源少年科普丛书》《漫话国宝(第3辑)》等.正如《中国科技通史(彩图青少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所言,科技史正是沟通科技和人文的桥梁,优秀的科技史读物,恰好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很好的人文熏陶.
二是挖掘培养优秀原创力量.优秀作者是优秀原创科普童书的基石.目前原创科普童书创作力量扶持和培养正在持续释放创作活力.如《探秘生命密码》的作者汤波,其第一本科普图书《动物世界奇遇记》,就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且被评为2018年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和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从长远来看,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普创作的行列中来.”周群相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科普童书的创作发展态势将会越来越好.
三是紧密关注当下科技热点.科普阅读本质就是启发青少年科学思维,培养其科学精神,引导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科学发展的与时俱进,同样也体现在孩子的科普阅读方面,如热议的人工智能等.在周群看来,传染病预防、病毒与疫苗、航天航空科技、古生物科考、人工智能、遗传工程……这些都可能成为今年科普童书聚焦的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