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城市之大,可有报刊亭立锥之地2015-03-23 来源:中国报业 周林桐 范以锦
去年7月31日至8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70余处报刊亭被拆除。这并非个案,近些年报刊亭去留的新闻和争议不绝于耳。 2012年,郑州市实施“退路进店”工程,短短一个月拆除341个报刊亭;2013年7月开始,太原市273个报刊亭陆续退离城区主干道。当然,各地报刊亭被拆除的原因并不相同,有的是违规占道经营,有的因超出经营范围,还有的是在城市道路等规划中被“规划”掉。抛开这些因素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报刊亭其实都在萎缩。如果不超出原有的经营范围,只局限于报刊,难以生存下去。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报刊亭既要生存发展又要继续成为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如何找准平衡点。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协调,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去处理,那么报刊亭的结局不是继续被人为拆掉,就是经营者经营不下去而自动退出。这无论对政府、媒体,还是报刊亭经营者来说,都绝非好事。 报刊零售曾有过火红的年代 流动性或者固定性的报摊乃至报刊亭,都曾因零售业务兴旺而有过火红的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笔者认识的一个熟人在广州的一个小报摊上每天卖出的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就达150份。后来,虽然机关报的报摊零售量在下滑,但其他报刊的零售量替补上来了,报摊市场依然繁荣。就广州地区报摊市场而言,《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都先后大举进军报摊市场,占有大量读者。有些报刊的零售量甚至超过了固定订户。碰到重大事件策划更是成为报摊市场的一大景观。香港回归时,广州日报社出版发行97个版的《广州日报》,街头曾出现排队抢购报纸的盛况,该报社不得不几次加印报纸应急。随着城市文明发展的要求,地摊摆卖逐渐被清理,于是适应这一变化的比较固定的报刊亭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等新的传播手段未形成大气候、传统媒体仍牢固占据市场的背景下,报刊亭经营良好。在报刊亭,可以看到比较畅销的报刊堆叠得很高,并很快售完。 然而,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单一经营的报刊亭曾经的辉煌如今已难以呈现。造成报刊亭今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报刊亭的惨淡经营,折射出传统出版发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生产的巨大变革,使得传统报业的发展遭遇了寒冬。报刊亭建立初期,正值传统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民众新闻需求量的激增,也带动了报刊亭销售业绩的火爆。报刊亭的经营者和媒体人士普遍认为,新媒体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寒冬加剧,是报刊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网络、微博和微信等来势凶猛,颠覆了原来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话语权格局,传统媒体边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读者不断流失,直接导致发行量下滑,报刊零售陷入困境。 其二,报刊亭功能过于单一,未能适应现代社会民众多元化的需求。原有的单一经营的报刊亭靠量取胜,民众对于报纸需求量大的时候,报纸、杂志的零售可以支撑整个报刊亭的运转。然而,随着民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报纸读者群体的大量流失,使得仅仅靠报纸杂志零售为支撑的报刊亭难以为继。 作为城市文明窗口的报刊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以预料,报刊亭的困境还会继续下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困境就把报刊亭都关掉,正如不能因为纸媒经营碰到了困境就把报刊全停掉一样。报刊亭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之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 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报纸的需求仍然需要报刊零售来满足 喝早茶、候车、逛公园、上下班路上,往往会顺便买份报刊看看。有的老读者也会到家门口报刊亭买报刊。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倾向于在网上阅读新闻和获取信息,但并非全都不看纸质版的报刊,而对于大部分的中老年人来说,他们仍然习惯于纸质化阅读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中老年人在报刊品牌上具有一定的忠诚度,认准了一份报刊,就会一直购买该报刊。只要还有需求,报刊亭就不能轻易地关门了事。 2. 报刊亭本身的位置优势,对于国家舆论阵地的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报刊亭处于闹市繁华地区,如在火车站、公交车站、地铁口或者天桥下,人口密度大,人流多。同时,报刊亭还分布在居民小区街道或者学校附近。报刊亭的广泛分布,十分有利于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比如有些报刊亭安装了LED显示屏,随时更新新闻,让老百姓及时了解国内外动态以及当日重大新闻事件。 3. 报刊亭是城市文明的价值体现,应把报刊亭看作是文化地标 报刊亭所出售的各种报纸,以及报刊亭本身的外部装饰,是展现城市文化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这几年,一些地方以影响市容为理由,拆除了一大批报刊亭,然而后续事实表明,拆除了报刊亭,也并不是整改城市市容的有效之道。郑州市在2012年拆除全市的报刊亭时,相关部门对市民承诺,“两个月内按拆除报亭数量1∶2的比例进店”,设售报点,“要方便市民买报”。很快,700余商家领取售报点牌照,总数是所拆报亭的两倍。但两年多过去,时至今日,这项工作仍在努力推进,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报刊亭的消失,不仅没有解决所谓的城市形象问题,反而不利于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和需求。此外,报刊亭的具体经营者有不少是下岗职工或者行动不便的人士,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里,报刊亭既填补了都市文化的空白,满足了大众阅读需要,又解决了许多人的饭碗问题,这难道不是对市容、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吗?城市规划、整治市容,决不能把报刊亭当作包袱甩掉。 4. 报刊亭的存在有利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于新媒体无可非议,但也需要其他选择,纸质的阅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报刊亭的存在,不仅为民众提供了精神文化消费的场所,而且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如果一个城市遍布着报刊亭,出售报纸和书籍,国民的阅读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国民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重要指标之一。 吸取了经验教训,有些地方曾被整治的报刊亭又“重出江湖”。2009年,无锡市区内1200多个报刊亭几乎全部被拆除。时隔6年之后,报刊亭在无锡街头“复出”。2015年2月10日,无锡市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无锡发布”宣告:报刊亭终于回来啦。首批10个报刊亭布点确定,5个在春节后陆续开放使用。重新回归的报刊亭将变身“百事通”,包含售卖报纸、充值缴费、收发快件等多项便民服务。此外,南京市也曾计划拆除报刊亭,但在媒体和市民的反对下,对报刊亭进行了整治升级,新的报刊亭更名为“便民服务亭”,除售卖报刊以外,还为市民提供代收费、代充值、代收发快件等便民服务。目前,杭州市已有新型报刊亭2037个,据浙江省报刊发行局局长郑守祥介绍,截至2014年底,浙江全省建有报刊亭2562个,其中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的新型报刊亭已有2037个。 新型报刊亭非杂货铺,多元发展应维护文化品牌 面对生存窘境,报刊亭出路何在?毫无疑问,如果按原有单一经营报刊的思路,经营者肯定因得不到利益回报而退场;如果完全放开经营,变成无序的杂货店,又与城市文明相悖。作为政府部门和经营单位,应创新思路和模式,把报刊亭维护和发展好。 正如纸媒现在也在开展多元经营、以产业反哺报业一样,报刊亭要维持生存,同样需要进行多元经营,拓展服务范围,同时要以优惠的条件调动销售者的积极性。有的地方采取零租金的办法,吸纳报刊亭的销售者,这是双层经营模式下的一种创新,即先由拿到报建证的经营单位选择好地段创建报刊亭,然后以零租金招揽具体的经营者即销售者。经营单位则在亭上以经营广告等方式收回投资和获取利润。销售者因是零租金,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以多元经营维持报刊亭运作。 为了进行多元经营,有的地方把报刊亭改为公共服务亭。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是在报刊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名后其经营的重要项目应是报刊和近似的文化产品及社会服务。当然别的也可适当经营,关键要有主次。在大街小巷的公共场所设立类似报刊亭这样的公共服务亭,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如果将这类亭办成完全走样的杂货铺,有碍观瞻,不能成为文化风景线,迟早都会被整治。有些报刊亭确实存在外观形象不好甚至“脏乱差”等问题,有的是政府规划不到位,有的是管理失控造成严重跨范围经营。 笔者注意到,许多城市已对报刊亭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外观上变得更加干净新颖,一改过去“城市牛皮癣”脏乱的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多元经营经营什么,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好的。许多报刊亭开办了特快揽收、电商小包等各类邮政业务,提供更为广泛的便民服务有助于报刊亭长期生存和发展,但报刊亭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仍然是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是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并非大包大揽的杂货铺。在这方面,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在广州,由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联手有关单位成立的广州报刊亭有限公司,在重要城区、街道大力推进新型报刊亭建设。除了经营报刊之外,还设立公用电话,代售手机充值卡、船票、飞机票、火车票、景点票等业务,并将报刊亭打造成广告经营的载体。有了经济效益,才能使报刊亭坚持下来。广东珠海的公共服务亭更是以其良好的外观、较高的经营品位和有序的管理,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些报刊亭主要设置在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及商圈、社区、公交车站台旁。早在2010年3月,珠海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就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建设“珠海报业”报刊亭的要求,强调报刊亭不是单一的售报终端,应发展成城市的公共设施。从他们的方案中看得出经营有重点,并进行有序管理。他们的指导思想就是既能满足市民的文化和其他服务需求,又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发挥这样的作用,既不能单一经营,也不能无节制乱经营。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珠海逐步将报刊亭打造成为公共服务亭,集报、书、刊、碟等文化产品的销售、推广、配送以及信息查询、公共缴费于一体的服务管理平台,并且与“公共自行车服务亭”连在一起,形成多种功能的“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亭”。经营公司对服务亭的经营给予指导和监管,统一形象,明确经营范围,经营产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 目前对报刊亭仍有争议的地方,应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对报刊亭的发展予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以确保报刊亭健康有序发展。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对报刊亭的分布位置进行有效合理的划分,使得报刊亭既能够满足公众的文化和日常生活需求,又不会成为占道经营、妨碍交通的“障碍物”。另外,为了报刊亭能够更加规范地发展,相关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政策,对于其经营范围做出明确界定,规范销售渠道,防止一些经营者利用报刊亭打“擦边球”进行超范围经营或出售非法出版物,影响报刊亭的整体形象。 文化是强大的,虽然饱经沧桑甚至战火洗礼,却能历久弥新、烛照未来;文化也是脆弱的,经不起随意折腾、亵渎、践踏,因而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因此,城市文明的发展需要报刊亭的推动,城市文明的价值也更需要报刊亭来体现。 (作者:周林桐,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