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来没有一个电子媒体能够像手机一样拥有如此多的使用者,手机互联网的诞生更为手机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以手机互联网为例,从各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对于这一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并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供解决的大致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新媒体 手机互联网
什么是新媒体?也许更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是老媒体?
400年前,新媒体是报纸,人们开始进入“阅读”时代;100年前,新媒体是广播,人们利用无线电技术来丰富业余生活;70年前,新媒体是电视,图像和音频的首次结合使得传统媒体更加富有生机;30年前,新媒体是互联网,标志着人们开始进入信息时代。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手机、手机互联网、数字报纸、IPTV等都是泛媒体时代下的产物,新媒体的发展冲破了传统媒体所圈定的城池,触手可及、方便快捷、自主选择信息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人们想象的空间。 因此,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段时期都有不同媒体来参照定义,但都是基于技术的革新不断发展,成为新一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众媒体。
手机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分支之一,是不同于无线网络和PC互联网的网络体系。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蜂窝移动网络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和相关应用服务,快捷性、移动性、个性化服务以及用户草根化成为手机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为了研究新媒体在大学生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笔者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共发放了207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200份,大一至大四年级比例分别约为20%,15%,45%,20%,问卷针对他们手机互联网使用时间、使用习惯、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心理情况等方面共16道闭合型问题,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个人、学校和政府三个方面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手机互联网为大学生活提供诸多便利
大学生接收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他们热衷于利用一切高科技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想了解最新新闻动态打开微博、论坛,触动翻阅即可浏览想要的信息,对不感兴趣的信息还可以加以屏蔽;想去某地不认识路,直接打开手机地图进行GPRS手机定位导航;想结识新朋友一起聊聊喜欢的书籍或影片,微信微博查找附近人、摇一摇,一个人的力量立刻扩散为一群人,陌生感消失,世界开始变小。
1、“微”类社交软件提供新的信息和交友环境
“微”类手机应用中,以微博为典型。调查的学生当中,有83%的同学将微博视为装机必备。一方面它提供了大学生合理化自我个性展示的平台,通过发布自己生活的现状、话题、对某件事情的个人看法来提示其存在,吸引粉丝的关注从而进行评论或转发,个人再对其进行互动成为一种社会交往。另一方面,微博使社会关系更加多样化。实际上,同学朋友和陌生人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他们中的多数人可以通过某一事件或喜欢同一个明星在进行多次互动后成为“半熟人”,调查问卷显示,约有68%的同学有2~3个这类朋友能成为现实中经常联络的朋友。这些社会化的媒体运营模式使得大学生们不再拘泥于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人际交往。
如果说微博是拓展外部人际关系,那微信则主要用来维持已经成为朋友的内部关系。它集即时通讯(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分享平台(朋友圈)、结识陌生人(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于一体。调查问卷显示,有66%的同学几乎天天至少登陆微信一次,它显然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与微博的广场效应不同,微信是属于朋友之间俱乐部性质的,微信里的好友大多都是经过双方信息认证之后才能进行交流。因此在公众事件面前,微博更具有扩散性,而微信在信息的信任度和人气聚集上更占优势。
2、掌上浏览使得阅读时间增加
庞大的App应用市场为大学生使手机成为一部学习机提供了可能。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电子媒介阅读的时间,比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多出3倍以上。电子书阅读、在线词典翻译、各大名校精品视频课程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进行随时随地的获取。其中手机阅读更被称为移动的图书馆。
互联网在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的同时,还提供了图书检索、排序、电子书签、翻译、同类书籍推荐等辅助功能,大学生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新的改变。同时,调查人群中的人均阅读时间普遍增加了一到两个小时,许多在传统概念里不适合阅读的时段和地点,比如在等人的缝隙、临睡前的空闲、公交车上的无聊时间现在都可以被用来阅读,这对拉动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具有明显的效果。
3、掌上购物减小开支,手机游戏释放压力
网络购物以其低廉的价格和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成为了大学生们挑选商品的主要方式。调查问卷中有80%的人用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物,不仅能够足不出户的完成订单,而且还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商品浏览,实现在实体店进行试穿后,立刻在这些网站进行对应商品的价格对比,这对于还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的大学生们来说是能够节约开支的好方法。
大屏幕、高性能的智能手机是全国一线城市和大部分二线城市大学生们的首选机型,在满足了学习、社交、生活等需求后,手机游戏的娱乐需求也成为了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位大学生手机内的游戏数量为3~5个,游戏总时间长为1~2个小时占半数以上。例如在地铁里切一切“水果”,打发无聊时间就种种豌豆打僵尸,学习遇到压力就用小鸟来狠狠砸向“猪头”,手机游戏改写了传统的网络游戏格局,建立了实时、互动、在线的新模式。只要拥有碎片时间,手机可以立即变成一台掌上游戏机供消遣娱乐。
二、过度使用手机互联网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大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完全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手机逐渐充当了生活中无所不能的角色后,隐藏着的各种问题也浮出水面。
1、信息量过大导致思维简化
在笔者针对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使用调查结果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图片信息比大篇幅的文字更加吸引人,并且能够留在脑海中的信息储藏时间较短,多数是一扫而过。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原本140字的微博,已经让人只能阅读140字的新闻。而在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多数的人只是进行快速的浏览,很少能在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虽然手机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但多属于快速消遣型,其中存在着大量重复、无用的信息。因此,长时间阅读电子信息会降低人们的感知能力,超负荷的信息输入会造成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
2、自由主义泛滥和自我意识的膨胀
互联网的匿名性极大的解放了大学生们的个性,在信息的世界里畅所欲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更加为他们表达观点、情感宣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过度放纵会导致自由主义的泛滥。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心智都还不是很成熟,往往会出现表里不一、双重人格的现象,但他们通常又是互联网信息的主要参与人,导致许多网络信息无法辨别真伪。
2013年6月18日在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校区发生的学生要求学校装空调的起义事件,事后签名倡议的发起者陈京山同学遭遇开除处分。这件事情当时在新浪微博上掀起了一场保护弱势舆论学生群体的浪潮,对学校这一做法的讨伐声不断。但站在旁观者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许多同学是借着别人的言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把所有反面的声音归为真理。另一方面,陈京山同学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力,可以作为代表对学生们的诉求和校方通过沟通进行协商,同时校方也应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保护学生们的权益。
3、冷漠的现实人际关系和情感缺乏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扩大了人际范围,许多人获得了情感认同和满足,心理上逐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却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无法延续这种情感。仅限于文字和符号的情感互动,无法体会面对面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交流的氛围。问卷显示,有68%的同学在交流平台上经常与别人分享信息,对其他人更新的状态进行积极评论或点赞,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乏口头交流的能力。原本是为方便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如今却使我们变得不善于表达。
2009年,Facebook引入点赞,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敲字,只要点击一个按钮就能表达“嘿,我正关注你”的意思。微信朋友圈兴起以后,“点赞党”们更是大行其道。曾经有人在知乎上总结了“点赞党心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心地太善良。看到朋友们的新旅行或者购物来的战利品,点一个赞表示已阅。2.维持人际关系。对于许久没有联系的人,但又无更深入的话题可说,通过点赞表示自己还在关注着对方。3.确实说的挺好。
希望对方的关注是人的天性,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Rosen在他的《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一文中写到:每天数小时沉溺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数次“小啜”式地与人沟通,就像喝水一样,虽然一小口睡不能满足你,次数多了,饥渴仍然会得到缓解①。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浅层次”的情感互动,它所带来的亲密感不能持久,而且很少能带来实际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改善。试想当你过生日的时候,是希望收到一大堆的赞,还是几句来自朋友真挚的祝福?与其用这种轻佻的方式进行来往,不如在现实生活中多用实际行动表达关心。
三、手机互联网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诚然,如上文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重要养成期,我们在看到手机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好处时,对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1、提高自身管理
首先,从个人角度而言,大学生作为已满18岁的成年人,在脱离父母的教导下,要渐渐学会合理的进行时间和目标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己人际关系网,学会和他人沟通。并且多读传统的纸质书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专注力。
江苏卫视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担任科学评审的魏坤琳,曾经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各种网瘾》的长微博,他说许多同学在做功课时,每隔10钟就忍不住刷微博或网页,这样做无法保持一个记忆的广度。这种注意力的来回跳跃,会使得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导致所记忆的东西无法从短暂记忆转为长久记忆,同时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推理能力。
2、学校进行正确引导
香港中文大学卞梦炜、梁永炽曾在2013年底针对18到30岁手机使用者进行调查,把414位中国大陆学生作为有效样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越害羞越容易有“手机瘾”。由于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缺乏监管,因此学校要组织各种活动,提供学生之间更多交流的平台,丰富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把更多的经历都投入到学习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去。同时开设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来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瘾。
苏州大学文学院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2013年的下半学期在开展“上课前交手机”的课堂试点。教师最前排左侧有一个小盒,同学们自觉在上课前将手机调成静音然后放入小盒内,等到下课后再取出。许多同学都表示,交手机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没有了手机的诱惑,一堂课下来几乎都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很多。
3、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担负起到教育和宣传的责任,通过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屏蔽不良信息,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进行及时的辟谣和澄清,防止恶意传播引起舆论传染。
(作者简介: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参考文献:
①《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Larry Rosen(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