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翟宁: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
【摘 要】融媒体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出现了新的变化,数字化阅读日益成为潮流。《读者》秉承创新精神,提高杂志品牌质量和办刊水准,积极与微博、微信等线上平台相结合,搭建了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矩阵。从《读者》的转型经验来看,坚持纸媒优势是其转型成功的基础,重视技术是其转型成功的关键,构建融媒体矩阵则是转型的重要平台。此外,《读者》还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寻求国际合作使其焕发新活力,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读者》;数字转型;媒体融合
《读者》的前身是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读者文摘》,最初的月发行量仅3万余册。2006年,《读者》月均发行量近900万册,一跃成为我国期刊界的翘楚;同年4月,《读者》的月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占全国期刊市场份额的1/30;截至2019年5月,《读者》累计发行量突破20亿册。2006年,原主办机构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改制为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读者》市场化经营由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融媒体环境下,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在2013—2017年期间,利润值连年下降[1]。
在向融合媒体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读者》在坚守主业的基础上,积极适应融媒体环境,探索新的办刊模式和市场化经营思路,加快读者APP、资源数据库、微信、微博等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建设,形成了集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实现从内容提供向知识服务的立体化升级。
一、《读者》转型发展的困境
《读者》在20世纪90年代声名鹊起,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大众需求以及该刊的办刊定位等有着重要关系。融媒体环境下,大众阅读习惯出现了新的变化,再加上媒体竞争加剧,《读者》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
1.市场竞争加剧
同类杂志增多,同质化办刊风格导致杂志资源严重过剩,不仅降低了杂志品质,也影响了杂志的美誉和社会影响力。纸质版《读者》的发行量与传播影响力均无法与新媒体相抗衡,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2.受众阅读需求多样化
数字阅读环境下,大众阅读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读者》纸质版杂志承载的内容信息有限,表现形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动态化的阅读需求,造成了读者群体的流失。此外,多数读者倾向于电子阅读,更容易接受新鲜、立体的阅读形式,有声版、立体版阅读更被读者所青睐,《读者》杂志传统的“文字+图片”传播形式单一,影响了杂志内容对读者的吸引力。《读者》想要获得持续生命力,就必须走以优质内容为核心、依靠智慧技术推动发展的融合出版之路。
3.经营压力加大
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读者》纸质版的纸张原材料涨价、印刷成本大幅提高,且受新媒体和行业竞争等多项因素影响,《读者》办刊所需要的人力、技术、管理等各类运行成本支出均大幅提升。此外,《读者》的发行量、广告收入下降,经营效益降低,母公司的负债率过高,增加了杂志的转型压力[2]。
二、《读者》媒体融合转型实践
《读者》的数字化转型为其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读者》积极适应融合传播趋势,探索新媒体融合方式,形成了以纸质版杂志为依托,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涵盖读者读书会、自媒体社群等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媒体生态圈。
1.顺应形势,丰富文本内容
《读者》顺应时代形式,丰富文本内容,完善内容呈现形式,为其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了优质素材。《读者》紧扣读者需求与时代需求,关注自然、人文社会等内容题材,形成了特色的叙事风格。通过挖掘故事素材,《读者》创作了《交大西迁》《故宫“看门人”》等一系列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文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有效支持。在办刊过程中,《读者》始终聚焦“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其创作反映真情实感,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读者》还通过将读者纳入选稿、内容推荐,使读者融入杂志的办刊过程,形成了互动参与、读者主导的内容创作体系[3]。
2.立足读者阅读习惯,优化传播机制
融媒体时代,《读者》发挥技术优势、挖掘读者需求、彰显自身特色,为杂志的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读者》针对不同读者的阅读需要,推进杂志内容的细化与分类,分别设置了大学生版、乡村版等多个版本,并针对大众新的阅读习惯,选取各类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分类整理编辑,形成电子版集锦,读者可结合个人需要自行下载。《读者》官网搭建的读者平台既有读者杂志、好书解读等一系列优质的阅读内容供给,也有精品课程、新媒体写作成长营等知识服务供给。通过开设名家专栏、读者读书俱乐部等互动专栏,为读者与专家构建新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有效收集读者的阅读需求,并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实现杂志内容与读者阅读需要的有效匹配。
3.积极转型发展,搭建融媒体矩阵
新时代,《读者》借助数字化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转型成效。2011年6月,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适应融媒体环境,加快内容资源数据库、数字内容传播、读者APP等数字化项目建设,搭建了包括微信传播、在线阅读、有声读物出版在内的融媒体矩阵,实现从纸质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升级。《读者》通过开发个性化的新媒体服务扩大读者群体,实现了阅读领域的强有力覆盖。2019年,《读者》借助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数字版月平均发行量超过240万,入选我国“2018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截至目前,学习强国平台上《读者》的订阅人数超过2400万人[4]。
4.适应时代要求,整合发展力量
为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读者》成立新媒体部和品牌发展部,并合理配置人员,为杂志的数字化转型配备专业力量。2015年12月,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我国期刊的“第一股”[5]。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还建设了“读者小站”“读者文化公园”“读者文化旅游小镇”等项目,有效拓展经营业务,实现了品牌的建设和价值延伸。结合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运营实体书店。2020年3月25日,读者教师培训中心成功获批,为甘肃省中小学学科建设和教师培训搭建了优质平台,拓宽了《读者》的业务领域[6]。《读者》积极践行“读者+”“内容+”理念,向“读者+科技+教育”平台转型,实现从单一信息传播向知识、教育服务的有效延伸。2019年,《读者》进一步完善线上APP,积极适应读者的消费方式,使《读者》2019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全年净利润逆势上扬[7]。
5.树立国际格局,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
为有效增强《读者》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播交流使命,《读者》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其他机构协作,整合国内外传媒资源,创新媒体产品,探索全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为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搭建新平台。例如,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晋林工作室利用“一带一路”中俄交流契机,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合作,先后创作《玩皮影》《千手观音》等一批具有文化创意的手工书作品,将中国经典艺术转化为具有时代气息的全新艺术,为读者提供了互动交流性强、具有动态阅读体验的全新读物形态。
三、《读者》媒体融合转型的启示
《读者》积极融入媒体融合的大环境,建设全媒体矩阵,使杂志的品牌优势迅速放大,在取得读者满意、市场认可的同时,获得了“国家期刊奖”“中国出版政府奖”“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中国最美期刊”等荣誉。《读者》以纸质版杂志为基础,通过“两微一端”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开发纸质书籍、数字出版和文化创意等多种产品,为《读者》适应全新传媒环境探寻发展先机。结合《读者》转型经验,其他传统杂志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要坚持以优质纸媒内容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类数字化技术,积极整合内部资源,打造以优质纸媒为基础,手机终端和网络平台为两翼的立体化传播机制,推动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
1.以精品内容为前提,推动融合转型
内容是杂志的特色,也是杂志数字化转型的前提。纸媒在推进融合转型时,要充分发挥内容优势,支持原创、增设原创栏目、开发优质内容、增强杂志优势,形成以精品内容为核心的传播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革新内容采编流程,优化信息编辑形式,提升杂志内容的品质,彰显好内容与好品质的价值和影响力;要聚焦大众生活,从人性视角选材办刊,增强杂志可读性,为融媒体转型升级提供优势基础。
2.重视读者需求,优化传播机制
读者是杂志的生命力,也是决定杂志传播影响力的核心。纸媒在推进融合转型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完善杂志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机制,精准收集读者的阅读需求。以满足读者的阅读口味为依据,围绕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形成刊物的特色风格,稳固受众群体。为读者提供推送服务,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塑造杂志与读者的沟通机制,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纸媒的有效结合。
3.以纸媒为基础,搭建融媒体服务矩阵
媒体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介形态融合并存,转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传统杂志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融合路径,形成以纸质杂志为主干,涵盖线上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内容信息的全方位、全环节传播。传统杂志要以纸质版的内容和品牌优势为基础,深耕精品内容,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诉求。同时,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发APP,弥补传统纸媒的传播缺陷,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8]。
4.整合发展力量,探索多元转型路径
技术融合、资源整合是成功实现融媒体转型的重要条件。在构建融媒体模式时,传统杂志要整合技术力量,挖掘各类媒体的应用优势,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竞争平台;在人才管理上,注重优化薪酬管理机制,调动员工使用新媒体平台;在经营理念上,传统杂志要诠释现代企业制度,融入市场意识,通过发挥杂志的品牌优势,积极向教育、文化等多个关联产业延伸,提升品牌效益。
5.加强“走出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传统杂志要诠释好自主创新、文化自信理念,打造具有国际视野、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化影响力的杂志品牌;坚持“走出去”,选择经典文化素材、把控杂志内容品质、增强文化凝聚力、展示中国形象、提高杂志的国际话语权;通过合理选择素材,结合翻译和语言转介,形成适应国际传播风格的话语体系;坚持“内外融合”,加强与世界知名出版机构的沟通协作,借助网络传播平台诠释国际化办刊风格,切实提高杂志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读者传媒财务指标[EB/OL].(2019-02-01)[2019-01-23]http://stockpage.10jqka.com.cn/603999/finance/#finance.
[2]梁玉峰.《读者》杂志的经营策略及启示[J].青年记者,2017(35):101-102.
[3]富康年.向真向善精神净土——《读者》的成功之路[J].传媒,2015(20):15-17.
[4]张新新.读者集团:挺拔主业多元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9-12-30.
[5]《读者》上市数据详解:发行量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EB/OL].(2015-07-08)[2019-01-23].http://www.199it.com/archives/363577.html..
[6]读者教师培训中心获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EB/OL].(2020-04-03)[2019-01-25]http://www.duzhepmc.com/2020/0403/1136.shtml.
[7]读者传媒2019年度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50%-70%[EB/OL].(2020-01-22)[2019-02-10].http://www.duzhepmc.com/2020/0122/1120.shtml.
[8]贺义荣.互联网传播语境下文摘期刊的社群聚集力——以《读者》为例[J].出版广角,2018(9):47-49.